
《孙子兵法》总共十三篇,基本上是以权谋为经线,以战争的一般进程为纬线来谋篇布局,内容涉及战争中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布局,享有“东方兵学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经”等美誉。它是一个智慧的宝库,里面有着华夏民族特有的智慧,它超越了战争和有限的空间对抗形式,拓展了人类智慧的领域,其哲学意蕴早已超越了军事的范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编辑推荐
《左手孙子兵法右手三十六计》:叩开历史门扉 尽享经典魅力
望金戈铁马、剑拔弩张,回味英雄或凯旋而归,或战死沙场。是什么让他们的结局发生了不同的转化?是命运的捉弄吗?不!是兵法的计谋与策略、是“重道尚谋”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兵学智慧。
争胜之秘诀 制胜之奇谋 获胜之魔法 取胜之智囊
借古人的眼光来观照谋划,接成功者的事例来更新理念,将会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命运的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人生是一场没有平局的竞争。胜与负,赢与输,站立与倒下,取决与力量,更取决于智慧。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集历代“韬略”、“诡道”之大成,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对整个社会生活、经济、人际往来都有极强的适用性,完美体现了东方智慧。 目录
上篇 孙子兵法
第一章 “斗智”高于“斗力”——智慧术
世人皆有智力,但智力有高低。善谋事者,智力可堪一绝,无人能够匹敌。当然,善用智力者,总会避开武力,而把棋子下到对方的要害中去。孙子兵法说谋事靠智,察势求变,四处探测,把自己要策划的每一步都设计得精妙绝伦,故能胜人而无敌。这是一种比智而不比武力的体现。
智慧是成功的资本,它可以确保你在寻求成功的过程中不迷途、不失手。拳头可以打烂人,但是靠拳头收拾人不是最高明的掌控术,只有靠才智服人,才能赢得众人一片心。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这种成功的结果,皆源于智慧的力量。
1.智慧是一种资本/5
2.动脑先于行动/8
3.成功人生智在用间/11
4.示弱是为了最后示强/15
5.信念不倒,人就不倒/19
6.袭击对方的“软肋”/22
7.用策略去做事/25
8.心眼要活络/29
9.做事贵在抓实质/32
10.学无止境,为学受用/35
第二章 花小钱,办大事——谋划术
人生需要谋划,事业需要谋划,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谋划。可以说,没有谋划就很难取得成功,不会谋划的人,就不会有成功的人生。“先谋而后动”是一种有准备、有预谋、有计划的行动。谋划后的行动,不但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而且具有可行性。当然,一个人的成功之路,并不是谋划一次就能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不断的选择,多方面谋划,这样才能实现更大的成功。
1.利他才能利己/41
2.诡道赚钱法/44
3.会花钱才会赚钱/47
4.厚利适销,险中求胜/50
5.以小博大者强/54
6.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57
7.吃点小亏又何妨/60
8.以迂为直,巧赚大钱/62
9.打战争牌算经济账/65
10.“情”、“义”两字价值连城/68
第三章 打造金牌王者——掌控术
“齐勇若一”,一个领导者能让下属达到这种标准,那他就能称得上是一位金牌王者。王者,手中应始终握有一张拿得出手的“金牌”。这张牌能镇得住人,能说明问题,让人一看就觉得大且正。这样,他就能把一切掌控于心,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能在充满竞争的世界里,凡事事半功倍,而不是事倍功半。
1.诚信——立身处世之本/73
2.爱别人就是爱自己/76
3.学会平衡术和笼络术/79
4.掌握好时机再出手/82
5.冷静处世,掌握主动权/85
6.见机而动快者胜/88
7.别让情绪毁了你/91
8.软硬兼施,恩威并济/94
9.把人才变成得力助手/97
10.性格决定成败/100
第四章 先计算,后冒险——成事术
无谋则事不成,谋者,算也。孙子兵法中最推崇的制胜方略是庙算。孙子认为动刀动枪是莽夫所为,取胜要靠头脑,不用一兵一卒,高坐庙堂之上,却把对手打得服服帖帖,这就叫庙算制胜。孙子的算是用“五事”、“七计”判断战争中能否取得胜利。而今天的算是要我们在做事情前先计划、分析、评估好,然后再付诸于行动。其实计划、分析、评估后或许仍不成事,但是没有计划、分析、评估就做事,那肯定会失败。正所谓,失败的准备等于正准备着失败,失败的计划就等于计划着失败。所以想成事,一定要先计算好,再去冒险。
1.缜密的计划确保结局的成功/105
2.精心策划走好每一步/109
3.不打无把握之仗/112
4.巧用信息,争得先机/115
5.做人有计划,人生有方向/117
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20
7.量力而行才能办好事/123
8.灵活应变,全面兼顾/126
9.潜心谋算,切勿马虎侥幸/129
10.欲成大事,谋划先行/132
下篇 三十六计
第五章 虚实结合——诡辩术
虚非弱也,实非强也,虚实是根据当时的环境或者事情的变化情况而言的,在不同的环境中,虚可变为实,实可化为虚。“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则虚之,实则实之,虚虚实实,莫辨真伪”——这可能是对诡辩术中虚实观的一个最恰当注脚了。利用虚实结合的计谋不仅是古人们取得成功的必备技巧,而且也是当今政治家、军事家、商家必备的成功技巧。
1.瞒天过海一隐迹潜踪,悄然达到目的/139
2.围魏救赵——避实击虚,攻其必救/142
3.指桑骂槐——实指虚说,异曲同工之妙/145
4.声东击西——示假隐真为上策/149
5.暗度陈仓——以明掩暗,暗中得利/152
6.笑里藏刀——刚内柔外的韬晦之术/156
7.抛砖引玉——以虚探实,不败的博弈法则/159
8.空城计——在虚虚实实中迷惑他人/162
9.虚虚实实,话里有话/165
10.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168
11.隐藏实力,攻其不备/171
第六章 借力使力——制衡术
第七章 审时度势——时机术
第八章 以便制变——应变术
第九章 攻“心”为上——夺本术 序言
《孙子兵法》总共十三篇,基本上是以权谋为经线,以战争的一般进程为纬线来谋篇布局,内容涉及战争中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布局,享有“东方兵学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经”等美誉。
它是一个智慧的宝库,里面有着华夏民族特有的智慧,它超越了战争和有限的空间对抗形式,拓展了人类智慧的领域,其哲学意蕴早已超越了军事的范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有句脍炙人口的格言:“用兵如孙子,策略三十六。”就是说,中国还有另一部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古代兵书——《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已、虚实、主客等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中的智慧及谋略,不仅在作战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对我们的为人处世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因为人生亦如一场’战争,不过战场转移到了官场、商场、情场、职场,这种战争没有硝烟,却不一定不流血,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凶险之处不亚于刀剑加身。在这里,战争有另一个名号:竞争。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结合《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全面揭示了成功人生所必备的智谋以及为人处世的技巧,相信会对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所谓智慧,是一种相当微妙的品质。我们虽然很难精确地对其进行定义,甚至很难通过后天教育的方式进行培养,但是,对那些渴望成大事的人来说,智慧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 文摘
《孙子兵法》中的形篇可说是一篇实力论。但孙武提出最会打仗的将帅是那些“无智名,无勇功”的人。孙武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因为出头的鸟儿容易挨枪子儿。所以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谨以安身,避免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避招风雨的处世方法,初看好像比较消极,其实,它并不是委曲求全,而是通过少招惹是非,少生麻烦的方式,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在事业和竞争中为了取胜,当然不可以弱示人。但在特定情况下公开承认自己的短处,有意暴露某些方面的弱点,往往是一种有益的处世之道!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事业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客观存在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当然,“示弱”还需脸皮厚,必要时甚至还要“装傻充愣”,即使受到羞辱,脸上也绝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不满流露。或许在别人看来你是平平常常,甚至还给人“窝囊”不中用的弱者感觉,但这种表面的“无能”,正是心高气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讲策略的表现。
安禄山为了“起事”,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故意装出一副痴直和笃忠的样子,赢得了唐玄宗百般信任,最后取得了胜利。
公元743年,安禄山已任平卢节度使,入朝时唐玄宗常常接见他,并对他特别优待。
ISBN | 750473327X/978750473 |
---|---|
出版社 | 中国物资出版社 |
作者 | 马银春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