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黄昏:德龄公主回忆录 978780109980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紫禁城的黄昏:德龄公主回忆录》内容简介:一个末代王朝的公主,一个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女人,面临新与旧、发展与没落,她将何去何从?如何思考?在这里,将以她亲身的经历,一幕幕展开……20世纪初,驻法公使的女儿,漂亮、聪慧的德龄公主,走进了充满神秘、诡异又异常险恶的皇宫。在这里,她窥见了一个没落王朝在历史的烟云中慢慢走向衰亡的最后挣扎,亲历了中国封建君主制被社会变革思潮冲击的剧烈震荡,同时,中西合璧的她,也给这个清宫大内带来了一次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引发了一幕幕出人意料的故事…… 在《紫禁城的黄昏:德龄公主回忆录》中,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叙事依据,记述了作者随侍慈禧期间的亲身见闻,披露了许多常人无法得知的宫廷内幕。其中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当时中国的最高女统治者慈禧太后的饮食起居、服饰装扮、言行举止和习性品格。书中的许多章节,足以和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相互印证,因而以其无可辩驳的充分可信性,显示出了其应有的历史价值。
编辑推荐
《紫禁城的黄昏:德龄公主回忆录》:《德龄公主》和《十三格格》之真正主角亲述清廷内幕。中西合壁的女人、垂死没落的皇朝,一幕幕真实历史再现。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德龄公主 译者:秦传安 德龄公主 ,满州汉军正白旗人,1886年生于武昌,在荆州、沙市度过童年及青少年时代。1895年起,先后随父亲裕庚出使日本和法国。1903年春,17岁的德龄随父回到北京,不久和妹妹容龄一起被慈禧太后诏进宫中充作“御前女官”。1905年3月,因父病出宫赴沪。同年12月,其父在上海病逝,德龄以“百日孝”为由从此没再回宫。1907年,德龄和美国驻沪领事馆副领事(后改做报馆记者)撒迪厄斯·怀特结婚,后随夫去美国。 1911年德龄的第一部英文著作《紫禁城两年》(即本书)出版,署名德龄公主,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辜鸿铭欣然为之撰写英文书评,大为赞赏。1927-1928年间,德龄回国逗留,并亲自扮演慈禧,演出英语清宫戏。同时找到小德张等人,进一步回忆收集清宫资料。此后,德龄先后用英文写作出版了《清末政局回忆录》、《御苑兰馨记》、《瀛台泣血记》、《御香缥缈录》等反映晚清宫廷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作品,一时间风靡海内外。 抗战期间,德龄曾追随宋庆龄在海外从事爱国救亡运动,为给抗日军民筹集经费和物资做出了贡献。1944年11月22日,德龄在加拿大死于车祸,享年58岁。 译者简介: 暴传安,江西九江人,1963年出生,1982年大学毕业后,任中学教师多年,1990年入群众艺术馆任专职创作干部,2000年7月来京,做过很短时间的老师,2000年底入北京某软件公司,任高级软件工程师,2003年6月辞职,现为自由撰稿人。19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在《上海文学》、《北方文学》、《青年作家》等报刊上发表过诗歌、小说、杂文、随笔等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 其撰写的书稿有《雕刻时光的人》、《生命的色彩》、《流动的盛筵》、《黑衣飘飘的年代》等,翻译书稿有《懒人懒办法》(J.K.杰罗姆著)、《名人牛皮书》(伊文·戈登著)、《摸爬滚打大学》(拉尔夫·帕雷特著)等。
目录
初版序 第1章 回国 第2章 进宫 第3章 宫廷演出 第4章 和太后共进午餐 第5章 会见大使夫人 第6章 给太后当差 第7章 宫中琐事 第8章 御前女官 第9章 光绪皇帝 第10章 皇后 第11章 宫廷装束 第12章 太后和康格夫人 第13章 太后的肖像 第14章 皇上的生日 第15章 中秋节 第16章 颐和园 第17章 大殿 第18章 过年 第19章 西苑 第20章 尾声 译后记
序言
本书的作者,对于她所从事的这项工作,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她是满族正白旗裕庚侯爷的女儿,裕庚在他的中国同僚当中,可算是最进步、最维新的官员之一。很年轻的时候,他就进入了军界,服役期间,正赶上太平军叛乱,以及和法国之间的台湾战争。1895年的中日战争期间,他是兵部侍郎。稍后,他作为驻日公使被派往日本,1898年卸任后进入总理衙门(中国的外交部)。1899年出使法国,在那儿呆了整整4年。在满清朝廷极端保守和反动的那段时期,裕庚为维新运动做过不屈不挠的努力。在依照现代化路线改造中国邮政方面,裕庚也出力不少;但在努力改造国家财政体系和使海陆军现代化方面,他却铩羽而归。他于1905年去世。
后记
宫闱秘闻,从来都是闾巷之间、茶酒之后的绝好谈资,所谓“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铜驼荆棘,浮云沧桑,前尘旧影,娓娓道来。言之者或可无稽,闻之者亦足解颐。古往今来,以此为题材的大小写家,亦为数不少。或旁搜博采,或道听途说,妙笔生花,汗牛充栋。但这些作品,大多是局外人、后代人所撰写,虽不能说是向壁虚构,但隔靴搔痒之讥,总还是免不了的。真正以亲历者的身份,老老实实担当历史记录者的写作者,则少之又少。这也难怪,不要说宫闱之间,能秉笔为文的本就不多,即或有之,也难免不噤若寒蝉。想想看,事关禁地,有哪个敢太岁头上动土,为逞一时之快,而招杀身之祸。
文摘
插图: 第1章 回国 1903年1月2日,父亲带着我们全家,以及众多的随员和他们的家人,还有仆人等等,总共有55人吧,乘船从巴黎回到上海,结束了他四年的外交官生涯。抵达上海港的时候;天下起了瓢泼大雨,这可真不是什么愉快的经历。想想看,单是我们这么一大群人要找个栖身之所,就是一桩天大的难事,更不要说还有大量的行李需要照看了。照以往的经验,旅途中一旦发生什么事情,那些随员和仆人总是不大能指望得上的。自然而然,照料这一切的责任,就只好落到母亲的肩上。的确,母亲在处理这些麻烦事情方面,简直是个天才。 当船抵达法租界的黄浦滩时,我们见到了上海道台(本市最高行政长官),还有众多的地方长官和其他文职官员,这些人一律身着朝服。道台告诉父亲,他们已经准备好“天后宫”作为我们逗留上海期间的住所。但父亲婉言谢绝了这个建议,并告诉他:在香港的时候我们已经发电报给法租界的侨民饭店,想必他们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一切。父亲1895年出使日本时,曾在这家所谓的“天后宫”住过,鉴于从前不愉快的经验,我们可不想做第二次这样的尝试。平心而论,天后宫也还算得上是一座漂亮的建筑,但毕竟年久失修,不免有些陈旧破败。照规矩,凡高级官员途经某处,地方上总是要竭尽全力安排好他们的食宿,在通常情况下,谁都不好意思推辞,也就客随主便了。然而,父亲总是会婉言拒绝地方官员这些好意的帮助。
ISBN9787801099808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德龄公主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