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占代罗马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題,兼及自然哲学。思考者为占罗马在位皇帝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安托尼努斯。
编辑推荐
该译本根据勒伯古典丛书古希腊文原版翻译出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古希腊语专家王焕生先生翻译,是目前国内唯一古希腊语权威译本。本书是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最喜欢的21本之一,也是温总理读过上百遍的枕边书。
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的《沉思录》,堪比卢梭之《忏悔录》与圣奥古斯丁之《忏悔录》 !
——吉尔伯特?穆雷(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著名古希腊语教授)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
――克利夫顿?费迪曼(《一生的读书计划》作者)
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温家宝总理(源自中国日报环球在线消息(2007年11月20日)
1992年,我问克林顿,哪本书对他影响最大,他略微沉思了一下,回答说:“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的《沉思录》。”
——盖瑞?威尔斯(纽约书评第45卷15号,1998年10月8日)
“(《沉思录》)原书是用古希腊语写的……本来最好的办法还是根据希腊文翻译,但国内目前希腊语人才奇缺,而这本书作为名著确实又有早日与国内读者见面的必要,所以译者觉得先转译还是比长久地翘首以盼为好,等到将来有好的直接根据希腊语译出的本子问世,这一译本自然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何怀宏教授(摘自英译本《沉思录》译者前言)
作者简介
作者:(古罗马)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Aurelinus M.) 译者:王焕生
[著者简介]
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公元121年4月出生于罗马一个贵族家庭,祖籍西班牙。父亲名安尼乌斯?维鲁斯,曾任高官。父亲亡故后,马尔库斯由母亲和外祖父养大,12岁便开始学习斯多葛派哲学。其姑父提图斯?皮乌斯生性温和、富有才华,被在位皇帝哈德利安过继为王位继承人。哈德利安对马尔库斯也深为喜欢,并要求皮乌斯将来指定马尔库斯为王位继承人。
公元138年,哈德利安去世,皮乌斯继位,公元140年,19岁的马尔库斯被任命为财政官司。146年被任命为保民官,参与管理国家。公元161年,皮乌斯去世,奥勒利乌斯继承皇位。可是他此后的后半生基本上是在战争中度过的,战事频发,瘟疫肆略。公元178年,奥勒利乌斯带着儿子亲自出征,取得了很大胜利,但由于罗马军队再次流行温疫,奥勒利乌斯也给染上,未及打败日耳曼人,便卒于多瑙河畔,了却了他身为皇帝的战斗生涯。
《沉思录》即奥勒利乌斯晚年战争期间独自进行哲学思考的记录。这本著作是用古希腊文写成的,后世由其亲友保存下来,得以传世,成为欧洲古代哲学的经典。
[译者简介]
王焕生男,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翻译家(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授予)。江苏南通人,1939年9月出生,1959年进入北京外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留苏预备部学习,1960至1965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古希腊罗马语文专业学习,毕业回国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从事古希腊罗马语言文学研究。主要著作有:《古罗马文学史》,《古罗马文艺批评史纲》,《古罗马神话传说》、《西塞罗导读》等;主要译作有(包括与他人合译):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希腊悲剧喜剧全译》,《伊索寓言》,《琉善哲学文选》,《希腊罗马散文选》,《古罗马戏剧选》,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李维《自建城以来》(选译),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论义务》、《论演说家》、《论灵魂》等。其中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罗念生合译)和《奥德赛》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奥德赛》于2001年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古罗马文学史》被收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目录
序言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第十一卷
第十二卷
注释
专名索引 序言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思考者为古罗马在位皇帝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安托尼努斯。
一
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安托尼努斯(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原名马尔库斯?阿尼乌斯?维鲁斯(Marcus Annius Verus)。他于公元121年4月出身于罗马一个贵族家庭,祖籍西班牙。父亲名安尼乌斯?维鲁斯(Annius Verus),曾任高官。父亲亡故后,马尔库斯由母亲和外祖父抚养长大。他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十二岁时便开始学习哲学,主要学习当时流行的斯多葛派哲学。其姑母嫁给了提图斯?安托尼努斯?皮乌斯(Titus Antoninus Pius)。根据有关史料,皮乌斯生性温和,善良仁慈,pius意即为“虔诚的”。他富有才能,被在为皇帝哈德利安(Hadrianus)过继为皇位继承人,尽管他当时已经52岁。哈德利安见马尔库斯天资聪颖,深为喜爱。verus作为形容词,意思为“真实的”、“可靠的”、“公正的”。据说哈德利安曾妮称马尔库斯为Verissimus。verissimus为形容词verus其最高级。哈得里安过继安托尼努斯?皮乌斯时,曾经要求皮乌斯选择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过继为他自己未来的继承人。
公元138年哈德利安去世,安托尼努斯?皮乌斯继承皇位。翌年,皮乌斯过继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从此他的全名是马尔库斯?艾利乌斯?奥勒利乌斯?维鲁斯?凯撒(Marcus Aelius Aurelius Verus Caesar)。”凯撒”这一称号通常是授予皇帝的助手和继承人的。公元140年,十九岁的马尔库斯即被任命为执政官,公元145年与其姑母的女儿福斯提娜(Faustina)结婚。马尔库斯一直按照斯多葛派的哲学原则,注意道德修养,为人谦虚谨慎,生活简朴。长期的刻苦磨练和研修使他成为一个勇敢的军人,最终成为、审慎的统治者和皇帝哲学家。
公元161年,安托尼努斯?皮乌斯去世,奥勒利乌斯继承皇位。皮乌斯还曾经过继卢基乌斯?维鲁斯(Lucius Verus)为养子。维鲁斯是哈德里安先于皮乌斯过继、后来去世了的一个继承人的儿子,皮乌斯根据哈德利安的意愿,也过继了他。维鲁斯的其性格与奥勒利乌斯有很大的差别,不过马尔库斯很尊重他,在公元161年皮乌斯去世后继承皇位时,让维鲁斯做了自己的副手,与自己共同执政,封以“凯撒”称号,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奥勒利乌斯继承皇位后的后半生基本上是在不断的战争中度过的。他继承皇位不久,东方的帕拉亚(中国史称为安息)人于公元162年举事,侵犯帝国东部边界,突入亚美尼亚和叙利亚,罗马派出军队抵御,从而开始了帕拉亚战争。战争主要由维鲁斯指挥,于公元163年取得对亚美尼亚的胜利,于公元164年取得对帕提亚的胜利,两位共同统治者获得“亚美尼亚征服者”和“帕提亚征服者”的称号。不过无论是亚美尼亚或是帕提亚,都没有成为罗马的行省,而是仍然保持着独立地位,继续成为帝国东部战争的根源。
公元165年,征讨的罗马军队发生瘟疫,使罗马军队损失惨重,也使罗马征服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损失了。瘟疫传遍东方各地,饥馑蔓延,罗马军队不得不回撤。瘟疫随着回返的军队带到西方,包括意大利。公元167年,罗马遭到瘟疫的肆虐。
也就在这一年,北方的日耳曼各部落和萨尔马特人突入帝国的多瑙河地区,两位执政者一起去迎敌。公元169年,维鲁斯卒于军中,时年仅38岁。与日耳曼人和萨尔马特人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公元172年埃及北部发生了“牧人起义”,罗马又不得不疲于奔命地去镇压。
虽然埃及起义被镇压了下去,对日耳曼人和萨尔马特人的战争也取得了胜利,但是公元175年,罗马派驻叙利亚的总督阿维狄乌斯?卡西乌斯(Avidius Cassius),一位杰出的统帅,手握重兵,误信了奥勒利乌斯已经死去的传言,自立为皇帝。虽然这件事对奥勒利乌斯的权力和地位构成很大的威胁,但奥勒利乌斯得知后并没有太气愤,也没有采取任何严厉的措施对待卡西乌斯的孩子和亲人。元老院宣布没收卡西乌斯的财产,奥勒利乌斯没有把那笔财产划入皇家财库,而是把它归入了国库。后来卡西乌斯被他自己手下的人杀死,奥勒利乌斯甚至觉得做得太冒失,对卡西乌斯之死感到惋惜。由此人们认为,若是由奥勒利乌斯亲自处理这件事,他是会宽恕卡西乌斯的。公元四世纪历史学家阿弥阿努斯关于这一事变曾经记述了一件事。据说阿维狄乌斯?卡西乌斯在叙利亚宣布为皇帝后,曾经有人给奥勒利乌斯送来一束信件,是卡西乌斯给他的在罗马的同谋者们的,奥勒利乌斯没有打开那些书信,而是吩咐把它们烧毁了,免得知道他的敌人们的名字,从而憎恨他们。
公元178年,日耳曼人再次侵犯帝国统治地区,奥勒利乌斯带着儿子康莫杜斯率军队出征。战斗进展顺利,取得很大的胜利,但是罗马军队中又流行起瘟疫。公元180年3月,奥勒利乌斯染上瘟疫,未及打败日耳曼人,便卒于多瑙河畔的温多波涅(Vindobona),即今维也纳,了却了他身为皇帝的战斗生涯。《沉思录》即奥勒利乌斯晚年战争期间独自进行哲学思考的记录。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沉思录》全书的内容,有必要对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状况作一些说明。
二历 史
古代罗马起源于意大利中部台伯河畔入海口不远处的一个村落联盟,强盛后不断向外扩张,至公元一世纪时成为统治包括意大利半岛、巴尔干半岛、西亚、北非和西班牙在内的广大地区的庞大国家。领土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罗马城邦共和制陷入危机。公元前44年3月独裁者凯撒被刺死后,屋大维(Octavius)作为凯撒的继子,以凯撒的合法继承人的身份出现在罗马政治舞台。他以杰出的政治才能和灵活的谋略逐步排除和消灭了一个个政敌,结束了凯撒被刺后的混乱内战局面,成为罗马国家新的权力人物,公元前27年被授予“奥古斯都”(Augustus,意为“神圣的”)称号。奥古斯都掌权后,恢复被长期内战破坏了的经济,缓和社会矛盾,发展文化。他自称是靠威望(auctoritas)统治国家,只是在元老院里会议上享有第一个发言(princeps)的荣誉。由此,奥古斯都政权被称为元首制(prircipatus)。历史上通常把奥古斯都视为罗马第一任皇帝,把公元前27年年定为罗马帝制的开始,屋大维本人也以“奥古斯都”一名流传青史。
从奥古斯都起,罗马帝国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稳定时期。公元14年奥古斯都去世后,皇权继承人是在家族内选定的。先后继位的有提比略(Tiberius,公元14—37年在位)、卡利古拉(Caligula,公元37—41年在位)、克劳狄乌斯(Claudius,公元41—54年在位)和尼禄(Nero,公元54—68年在位)的统治,历史上通常他们统治的时期为i称尤利乌斯?克劳狄乌斯(Iulius—Claudius)王朝。尼禄是古罗马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残暴引起了社会动乱。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内战之后,公元69年底维斯帕西安(Vespasianus)成为罗马新的统治者,由他开始了弗拉维乌斯(Flavius)王朝。该王朝经历了维斯帕西安(公元69—79年在位)、提图斯(Titus,公元79—81年在位)、多弥提安(Domitianus,公元81—96年在位)三位皇帝的统治。多弥提安也以残暴闻名。多弥提安的统治被推翻后,由涅尔瓦(Nerva)即位。通常把他视为新的王朝——安托尼努斯(Antoninus)王朝的开始,然后历经图拉真(Traianus,公元98—117年在位)、哈德里安(Hadrianus,公元117—138年在位)、安托尼努斯?皮乌斯(Antoninus Pius,公元138—161年在位),传至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
在这近两个世纪里,一方面皇帝克服共和派残余的反抗,皇权得到巩固,另一方面对外继续进行军事扩张,扩大版图,其中以安托尼努斯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图拉真尤为突出。图拉真出身于高官家庭,但他自己却是以罗马军团的一个普通士兵身份开始自己的社会生涯的。他在父亲的统率下参加过犹太战争,公元91年成为执政官,随后数年里一直在莱茵河地区参加战争,对日耳曼人作战。公元98年继位后,于公元101年开始对对多瑙河沿岸的地区达奇亚人的战争,于公元106年打败达奇亚人,把达奇亚变成罗马的一个行省,为此罗马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建立了宏伟的图拉真纪念柱,纪念柱上一幅幅精美的浮雕用来表现战争中的场面。后来他又进行了帕提亚战争,把美索不达米亚和阿尔美尼亚变成罗马的行省。与先朝列王相比,图拉真的“元首”权力达到最大的稳定,他本人也被元老院称为“最好的元首”(Optimus Princeps),他。后来,图拉真的继任者们又先后使帝国疆界在西部沿多瑙河一直扩展到莱茵河上游,继而又征服了不列颠。正是由于马尔库斯的前任们的这种征讨和扩张,终于建立起了一个东起两河领域,西至不列颠,北起多瑙河,南至北非的史无前例庞大帝国,使罗马帝国的统治地域达到历史的最大范围。罗马皇帝在这片领土范围内享有中国的权威,罗马法成为普遍公认的法律,罗马城成为西方已知世界的统治中心。史称至奥勒利乌斯的安托尼努斯王朝前四位皇帝统治时期是罗马元首集权制统治最稳固的时期,被称为罗马帝国的“黄金时期”。不过在这种强大的表面下,已经酝酿了衰落的根源。长期连续不断的对外扩张战争消耗使罗马国家的物力和人力趋向枯竭,从而使地域庞大的罗马对外不得不由进攻扩张转变为尽力防守已有的边界,内部矛盾加剧,盛极一时的国家由强变弱。这一点在马尔库斯继位掌权后表现得填补明显。从奥勒利乌斯开始,帝国爆发了尖锐而长期的危机,使得他不得不戎马倥偬,东征西讨,耗尽了他的毕生精力。与前辈时代的辉煌景象相比,现实迫使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不得不对帝国的命运和人生的意义陷入沉思,形成自己的看法。
三
在公元前3—前2世纪之交罗马征服南意大利和地中海周围地区之后,随着罗马对希腊文化接触的扩大和深入,古希腊文化也广泛影响和促进了罗马文化的发展。当时,对罗马文化发展起了特别大的影响的是希腊古典文化之后的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古罗马哲学主要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
从公元前4世纪中期起,希腊北方的马其顿迅速崛起。公元前338年,希腊反对马其顿扩张的各城邦的军队与由马其顿国王腓力统率的军队进行决战,希腊军队被打败。次年,希腊各城邦与马其顿建立同盟,名义上称为“希腊人同盟”,实际上承认马其顿对希腊的统治,标志着希腊古典城邦制的结束。公元前336年腓力遇刺身亡,他的儿子亚历山大继位。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和希腊的联合军队东征,在不长的时间里便打败了波斯,征服了西亚和北非的广大地区,直达中亚和印度河流域。在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后,亚历山大建立的庞大国家很快分裂成三大部分,由亚历山大属下的将领分别统治,希腊成为其中的马其顿王国的一部分。
自马其顿征服希腊和亚历山大东征起,希腊历史进了古典城邦制终结后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新的时代促使新的思想潮流纷呈,在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促成了各种新的哲学派别的诞生,包括以狄奥革涅斯(一译第欧根尼,约公元前—前325)为代表的强调回归单纯、原始的自然生活的昔尼克派(一称犬儒派),以皮浪(公元前365—前275)为代表的认为一切都不可信的怀疑派,以伊壁鸠鲁(公元前341—264)的原子理为代表的伊壁鸠鲁派和由芝诺(约公元前336—264)创立的斯多葛派。
随着罗马对希腊的征服,希腊哲学,特别是希腊化时期的希腊哲学在罗马统治所及的范围内获得广泛的传播。研修希腊哲学成为当时富家子弟的重要教育科目,各个著名的希腊哲学学派都程度不等地吸引着地中海周围各个地区的青年,雅典继续保持着世界哲学中心的地位,许多著名的罗马人物,如斯基皮奥、西塞罗等,都曾经在希腊受过哲学教育,如获至宝地收集希腊哲学家的著作。尽管罗马哲学没有能出现像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德谟克拉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这样的著名哲学巨匠,但它也出现了一些颇有建树的哲学家,发展和深化了希腊哲学体系,特别是希腊化时期的哲学体系。罗马哲学也像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哲学一样,主要偏重于伦理学方面。它的主要任务不在于研究事物的实质,而在于探讨如何才能达到善和生活幸福,从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提炼生活准则上。
公元前155年,一个希腊公务使团来到罗马,该使团由三位哲学家组成,他们是斯多葛派哲学家狄奥革涅斯(Diogenes,约公元前235—前150)、学园派怀疑论哲学家卡尔涅阿得斯(Carneades,约公元前214—前129)和逍遥派哲学家克里托拉奥斯(Critolaus,约公元前2世纪)。他们在罗马的活动对古希腊哲学在罗马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此希腊化时期的三个主要希腊哲学派别斯多葛派、伊壁鸠鲁和怀疑派在罗马社会获得广泛的传播,其中特别是斯多葛派成为罗马共和国后期和帝国时期最流行的哲学派别。
斯多葛派创始人芝诺是塞浦路斯人,腓尼基一富商的儿子,父亲去世后他继承父业经商,货船失事后来到雅典,改从研究哲学。他起初追随昔尼克派哲学家克拉特斯(Crates,约公元前330)学习哲学,后来又学习过柏拉图派等派别的哲学,二十年后创立自己的学派,在雅典一条装饰有绘画的柱廊(stoa/)里给门生们讲学,因而该学派被称为“柱廊派” 。古希腊语中通常以stoa/ 的形容词stoi+ko/j,用来代指该哲学派别和该派哲学家,拉丁文为stoicos,英文为stoic,音译为“斯多葛派” 和“斯多葛派哲学家”。 “斯多亚派”则源自对 stoa/ 一词的音译。
斯多葛派按其历史发展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斯多葛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芝诺及其门生克雷安特斯和克律西波斯,中期斯多葛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帕奈提奥斯和波西多尼奥斯,晚期斯多葛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塞内加、埃皮克特托斯和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把斯多葛哲学介绍给罗马人的主要是帕奈提奥斯和波希多尼奥斯等中期斯多葛派哲学家。
帕奈提奥斯(Panaetius,约公元前180—前105)是罗得斯岛人,在雅典接受的哲学教育,来到罗马后与小斯基皮奥等很接近,公元前143年曾经陪同后者出访埃及。他在罗马主要讲授斯多葛派哲学,很有影响。罗马许多国务活动要人都听过他的讲演,成为斯多葛派的信奉者。他晚年返回雅典,卒于高龄。他的的著作未能传下来,主要见于其他古代作家的引述。西塞罗《论义务》前二卷便是以帕奈提奥斯的同名著作为基础写成的。波西多尼奥斯(Posidonius,约公元前135—公元前51)是帕奈提奥斯的门生。他是叙利亚人,由于长期逗留罗得斯岛而被称“罗得斯岛的”。他很早便去到雅典,聆听帕奈提奥斯讲学,并且成为他的学术继承人。帕奈提奥斯去世后,他曾游历意大利等地,然后回到罗得斯岛,在那里领导由帕奈提奥斯创立的斯多葛派学堂。西塞罗、庞培等罗马著名人士都曾经在那里听过他的讲演。公元前51年卒于84岁高龄。他的著作也失佚了。
与传统的“城邦”概念相对,斯多葛派提出与新的历史时期相适应的新的群体概念。他们认为,世界是一个由神和人一起组成的共同体,具有共同的理性,主张顺应自然地生活。由此,他们不再强调人的地域性和种族性,而是统一的“世界城邦”的一员,是世界公民。斯多葛认为,主宰整个共同体的是自然本性,又称宇宙理性或神。他们从整体观念出发,强调人与整体的联系,个体特性包含于整体之中,是整体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部分。
斯多亚派继承传统,保留多诸神观念,图书突出突出一神,通过突出理性而发展一神观念。他们在保留多神的同时,突出主神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使其人格化,沿用宙斯称呼,但是表示的是自然整体和理性,是对理性的神化和人格化。这个一神作为自然整体和理性,贯穿于宇宙的一切部分。斯多亚派的人的自然本性群居性的,结成群体而共同生活,因而需要互相友爱、帮助,需要城邦。
罗马斯多葛派的基本特点是对自然研究和认识论兴趣的减弱,融合柏拉图派和逍遥派因素的折衷主义倾向加强。斯多葛派的伦理学注意的中心问题是道德问题和人的自我完善,强调锻炼意志,培养坚定性和忍耐性,以适应一切变化和意外遭遇。,一个人的幸福有赖于他自身,不受任何外部变幻的影响。由此幸福和美德是重合的,具有美德即幸福。共和国时期的斯多葛派主要支持者有:斯基皮奥、小卡托、刺杀凯撒者布鲁图斯等。帝国时期斯多葛派主要代表为塞内加、埃皮克特托斯和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
塞内加的全名是卢基乌斯?安尼乌斯?塞内加(Lucius Annius Seneca),约公元前5年出生于西班牙的科尔杜巴(今科尔杜瓦),家庭属骑士阶层,父亲是著名的修辞学家。他儿童时期便随父亲来到罗马,受过多方面的教育,对斯多葛派哲学尤为热衷,杰出的演说才能使他在步入社会后很快获得声誉。在克劳狄乌斯统治初期,他主要研究哲学,发表了《论愤怒》等论著。公元41年,塞内加被流放科西嘉岛,8年后被召回,成为时年刚十二岁的尼禄的教师。尼禄接位后他辅佐,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并且很快成为大富翁。为此,他受到人们的批评,认为他的实际生活与他宣传的哲学信条是相违背的。塞内加晚年辞官归里,公元65年反尼禄阴谋暴露,塞内加受牵连,受命自杀而死。
塞内加的主要哲学著作是书信集《致卢基乌斯》和《论自然问题》。在这些书信里,塞内加详细阐述了斯多葛派伦理学的各个基本问题。塞内加认为,人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美德,哲学研究不只是理论性的,同时也是实践性的——美德的实践实现。他认为,创造事物源于两种因素,一是质料,二是原因,原因即理性,赋予物质形式。(书信,89)物质是永恒的,宇宙由四种基本元行构成,这就是火、空气、水和土。他把自然体理解为如生命体的循环变化。在这一循环中,一切都遵循必然性,并且经历一定时间之后出现重复。在认识论方面,塞内加遵循感觉论,认为认识源于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理智源于感觉。他认为,愤怒、爱、悲伤等情感也是物质性的。他认为,灵魂是不死的,肉体是对灵魂的桎梏,世界上发出的一切都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人应该顺应自然地生活。自然中的必然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命运。命运不可改变,不可逆转,一切不幸遭遇是为了让人完善美德。塞内加不否定感觉上的满足,不否定财富,只是要求人们善于利用。生活本身并不是善,只有好的生活才是善。由此他提出,苟延残生不如一死。塞内加认为,社会是自然安排的一种存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具体的个人是这个伟大整体的成员,因此人们的祖国是世界,人的第一责任是不对社会成员造成损害,人们应该互相关心、同情、爱护。由此,甚至对待奴隶也应该人道,因为奴隶也是人,他们有权利要求承认他们的做人的权利。
埃皮克特托斯(Epictetus,公元1世纪中期—138)是塞内加之后罗马斯多葛派的重要代表。他是小亚细亚的佛律基亚人,以奴隶身份沦落罗马,在罗马一个有幸得宠于尼禄的贵族家庭为奴,空闲时间聆听哲学讲演,获得自由后随斯多葛派哲学家穆塞利乌斯?鲁浮斯(Mucelius Rufus)学习哲学,专门从事哲学事业研究,成为斯多葛哲学的崇奉者。公元89年他同其他哲学家一起被多弥提安赶出罗马。他去到希腊西部埃皮罗斯的尼科波利斯(Nicopolis,在今阿尔巴尼亚境内),继续从事哲学研究,建立了自己的学堂,吸引了许多学生,据说后来哈德里安曾经邀请他返回罗马,但他拒绝了,因为他不想去“罪恶的城市”。卒于约公元138年,享年80岁。他也像苏格拉底一样,一生没有著述,由此也他直接没有传下任何著作。据说他曾经嘲笑那些著书立说的人,认为他们的著作的内容都不及书价。他要求的不是书面智慧,而是真实的道德行为,把哲学观念运用于实际生活,因此他注重直接与门生交往,以自己作为他们从事哲学活动的楷模。他的门生弗拉维乌斯?阿里安(Dlavius Arrianus)认真记录了他的哲学谈话和教诲《埃皮克特托斯哲学谈话录》,使他的哲学思想得以流传后世。原为八卷,仅传下四卷。他还写了一本另有一集他的讲演节录,题为《埃皮克特托斯哲学手册》,也流传了下来。
埃皮克特托斯认为,哲学能使人与周围发生的一切处于和谐状态,从而摆脱畏惧和烦恼,达到自由境界。他认为世界由一个神主宰,要承认神,并且模仿神生活。人只能支配他的能力之内的东西,主宰人的能力的是理性,这是正确认识人自身的前提。他认为,认识自然和人的自我完善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研究自然并不是为了改变自然,因为那不在我们的权力范围之内,而是为了使我们的生活与事物的自然进程相吻合。他强调哲学重在实践,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实践善,求得与自然相一致。他认为,人的真正实质不在于财富,不在于荣誉,而是理性,人们要互相友爱而不敌视。他批判伊壁鸠鲁派的快乐观,批评怀疑派的相对论。他认为,怀疑派的关于真理的相对性排除了一切伦理基础。
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是最后一位重要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在奥勒利乌斯掌权期间,罗马国家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奴隶制体制的暂时稳定趋于终结,经济开始衰落,商业萧条,奴隶来源不足,自由主义经济萌芽。奥勒利乌斯《沉思录》采用箴言形式,随兴而就,包含了斯多葛派的基本哲学观点。在他看来,世界是一个永恒变化的过程,人生即处于这一变化过程,人的生命是这一变化过程中的转瞬即逝的一刻。他主张完善道德。提倡仁爱和善良,强调自我宁静,斯多葛派式地忍受命的变幻。与前辈斯多葛派相比,他使精神与和肉体更加对立。他认为,世界是完善的,一切源于宇宙理性,即神,或如习俗,或如习俗称其为宙斯。善即与神意和理性、与自然秩序相吻合的和谐。恶也是神明的安排,当把它们视为符合世界自然秩序时,便并非恶。奥勒利乌斯就人的道德完善发表了许多议论,很能发人深省,而他的强烈的宿命论思想具有更明显的时代特征。
四
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的这部著作是用古希腊语写成的,可能是在作者去世后由他的亲戚或朋友保存下来的,从而得以传世,成为欧洲古代哲学的经典。原文文字简朴,很少用修饰语,句法简略,有时甚至只求表达一个思想,而不求句式的完整性。全书缺乏系统性,前后思考多有重复,明显反映了随兴所至的特点。可以设想,作者原本只是把它作为一部思想录,备自己反思之用。此书很早就被译成拉丁文,后来又相继译成英文、法文、俄文等许多后代语言,以其丰富而富有启迪的人生思想而广为流传。近年来在我国也相继有多种译本面世。笔者翻译这部著作采用的是勒伯古典丛书(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中该著作2003年版的古希腊文本:MARKOU AURHLIOU ANTWNINOU TA EIS EAUTON,拜读过一些中文译本。鉴于当前古代欧洲专名的汉译多不一致,因此这些专名在注释中,附惯用的拉丁文,以便查核。古代罗马人的姓氏构成比较复杂,注释中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附拉丁文,以免混淆。对于译文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赐正。
王焕生
2009年6月
文摘
第一卷
一我从外祖父维鲁斯那里学得:良好的习性和平和的性格。
二我从父亲的名望和对父亲的回忆中学得:谦敬 和男子气质。
三 我从母亲那里学得:虔诚和慷慨;不仅要杜绝恶行,而且要杜绝恶念;养成简朴的生活习惯和远离奢侈的生活作风。
四我从曾祖父那里学得:不要去公共学堂,应该在家有杰出的教师,知道应该在这些事情上乐于耗费。
五我从教师那里学得:竞赛中既不做绿方,也不做蓝方;不做持小盾者,也不做持大盾者;能忍受劳苦,满足于少量,己事必躬亲,不贪管闲事,不听信谗言。
六我从狄奥格涅托斯那里学得:不沉湎于琐事;不相信巫师术士的咒语之道、驱魔之说和各种类似的把戏;不喂养鹌鹑,也不热衷于其他类似的玩物;允许直言不讳;学习哲学,曾经首先聆听于巴克赫奥斯,然后是坦达西斯和马尔基阿诺斯;幼时便曾习作对话体;睡陋床,盖粗毛皮,以及各种类似的希腊训育。
七我从罗斯提库斯那里学得:需要改进和培育品性;不热衷于诡辩式论争,不就纯思辩性问题进行著述,或作说教性谈话,或炫耀性地显示自己是苦修、善行之人;避免过尚藻饰和强调诗律的纤巧性写作;不着长袍正装在屋里踱步,不做其他类似的事情;朴实地书写函札,有如他自己从西努埃萨写给我母亲的书札那样;对那些语言粗暴和行为错误之人,一旦他们自己希望恢复旧好,要忍让、和解地对待;认真读书,不满足于一般理解;不轻易赞同夸夸其谈之人的看法;阅读埃皮克特托斯的教诲,是老师从自己的家藏书卷中提供给我的。
八从阿波洛尼奥斯那里学得:自由意志和无可动摇地坚定不移;任何时候都只听从理性;即使经受着剧烈的疼痛、失去儿子、身患重病,也要泰然如常;我从他这样一个活生生的榜样那里清楚地看到,他既严厉,又有耐心,诲人不躁;我还看到他在传授原理方面具有杰出的教导经验和技巧,但他从不自诩;知道如何接受朋友的恩惠,既不因此而显卑微,又不漠然处之。
九 (1)我从塞克斯图斯那里学得:心性仁善;父权家庭的榜样;顺应自然地生活的观念;毫无做作的庄严气质;认真关心朋友;宽容无知识者和未经认真观察思考便发议论之人。
(2)他能与所有的人随和相处,以至于与他交往比受任何阿谀奉承更令人愉快,由此他受到所有有机会与其交往的人的极度尊敬;彻悟、发现和总结必要的生活准则。
(3)他从不表现出愤怒或其他激情,而是排除了一切情感冲动,同时又很温爱;赞赏而不夸张;博学而不炫耀。
十我从文法家亚历山大那里学得:不挑剔他人的错误;不责备性地打断蛮族式的,或不合语法的,或语音不和谐的表达,而是灵活地把那应有的表达方式表示出来,通过或是回答,或是共同证明,或是共同探讨事物本身,而不是直接关于那个语言表达,或者通过某种合适的提示。
十一我从弗隆托那里学得:知道什么是暴君的妒忌、反复无常和虚伪,我们中间被称为出生高贵的那些人又怎样冷酷无情。
十二我从柏拉图主义者亚历山大那里学得:不要经常地,也不要没有必要地对人说明或致函说“我忙”;不能以这种借口推卸对由于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各种应尽的义务。
十三我从卡图卢斯那里学得:朋友由于某种事情而责备你,不要轻蔑地对待他,即使他可能是不合理地作指责,而要试着让他恢复惯常状态;要热情地称赞他人的老师,就像回忆多墨提乌斯和阿特诺多托斯那样;要真诚地热爱他人的孩子。
十四我从兄弟塞维鲁斯那里学得:爱家人,爱真理,爱公道;由于他而知道了特拉塞阿、赫尔维狄乌斯、卡托、狄昂、布鲁图斯;接受了关于所有的人享有同样权利的权利平等和拥有同样的发言权的同一法律体制的观念,关于最大限度地尊重所有被统治者自由的君主制观念;恒常不变地尊重哲学;好行善事,乐于助人,心境乐观,相信朋友的善意;不隐瞒对有些人的不满;朋友无需揣度他的所思或非所思,心迹坦荡。
十五 (1)我从马克西穆斯那里学得:要能自制,不为任何事情所左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心情愉快,即使在病中也一样;良好的习性结合——和蔼而庄严;无所抱怨地完成面临的事情。
(2)所有的人都相信他所言即所思,行为无恶意;遇事不诧异,不惊慌;从不匆促行事,或畏缩,或困惑,或沮丧,或推诿,也不愤怒或猜忌。
(3)善行、宽宥、无欺骗;显得是一个于其有些固执,而不是易于改变观念的人;没有人会认为遭受过他的蔑视,也没有人敢于认为自己比他更优越;善幽默。
十六 (1)我从父亲那里学得:性情温和,对经过认真考虑作出的决定坚持不动摇;不贪求表面的尊荣;热爱劳作,坚持不怠;倾听有益于公共事业的意见;坚持对每个人进行应有的赏罚;懂得何时需要紧张,何时应该松弛;抑制对男童的欲望。
(2)尊重他人的情感,免除朋友们必须陪同一起用餐和陪伴出门旅行的义务;总是一如既往地对待那些由于某些需要而留下来的人;对各种议题认真思考,并且坚持不懈,不会满足于一般表象而预先放弃探察;保持朋友,从不厌弃,也从不热情有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依赖他人,心境快乐;富有远见,合适地预先安排甚至各种琐细的事情。
(3)拒绝对他欢呼称赞和一切阿谀奉承;对帝国管理必须的事情时刻保持警觉,节俭开支,忍受对采取的有关措施的责难;不迷信神灵,不以迎合、奉承取悦民众,而是在一切事情上头脑清醒、坚定,永远不鄙俗,也不贪求革新。
(4)他知道享用命运提供的充足的有益于生活的东西,不炫耀,亦不推辞,因此当他拥有它们时,他欣然接受它们,而当他不拥有它们时,他也不觉得缺乏;没有人能说他是诡辩家,或如能说会道的家奴,或是学究,而是一个成熟的人,完美的人,不受谄媚的人,有主使能力之人,包括对他自己和对其他人。
(5)他还敬重真正的哲学家,对其他人也不指责,但不轻信他们;他容易交往,令人喜欢而不做作;对自己的身体关心适度,不贪恋生活,不炫耀,也不过分疏忽,而是由于自己的用心,很少需要医生、药物或其它外部医疗。
(6)他乐于毫无妒意地敬重具有某种才能——或是具有演说才能,或是具有法律或道德或其他方面知识的人;帮助他们,使他们每个人能按照自己的优长博取名声;一切都按照祖传规章 行事,但并不令人觉得是墨守成规。
(7)他不喜欢变化和动荡,而是喜欢居住在一处地方,专注于同一些事情;在头痛病发作过去之后,又会立即恢复如初,精力充沛地从事通常的工作;他的隐秘不多,而是很小且少,并且仅与公共事务有关;在组织公共观赏、公共工程建筑、分配以及类似的事情上很理智、审慎,因为他注重的是应该完成事情本身,而不是由这些事情博得赞赏。
(8)他不在不合适的时间沐浴,不喜欢兴建居所,不讲究食物、衣服质料和颜色、奴隶是否年轻美貌。他的服装来自平原地区的乡间别墅洛里乌姆,大部分来自拉维尼乌姆。众所周知他是怎样对待图斯库卢姆的一个包税人的恳求的,他一向是这样。
(9)没有粗鲁无礼,没有傲慢专横,没有凶狠狂暴,也没有什么如人们常说的“使人汗流浃背”的事情,而是对一切都冷静地、有序地、精力充沛地、互相协调地进行思考。关于苏格拉底的回忆也可以适用于他:能够放弃,也能够享受那些许多人难以放弃和贪婪地享受的东西。坚强地既能坚持,又能自制这两种品质表明一个人具有完美的、不可战胜的灵魂,如同马克西穆斯在病中那样。
十七 (1)感谢众神明,为我有好的祖父辈、好的父母亲、好的姐妹,好的教师,好的亲属,好的同宗,好的朋友以及几乎所有的一切;也为我没有在什么事情上冒犯他们任何人,尽管我有这样的习性,若有机会,我可能会做出什么类似的事情;只是由于神明们的善意,未曾出现过种种因素的结合,让我经受这样的考验。
(2)为我很早就不由祖父的爱妾抚养;为我保持了青春;为我没有在应该的时期之前,而是待达到那样的年龄或甚至更晚才做男子。
(3)为我处于统治者兼父亲的权力之下,他使我摆脱了一切狂傲自负,让我懂得在宫中生活可以不需要侍卫,不需要戴标志的服饰,不需要火炬和雕像以及许多诸如此类的装饰和类似的炫耀;而是让自己最大限度地接近于个人,并且不会由于这种较为谦恭、较为无所用心的生活而不像一个领导者应该的那样去完成公共的事情。
(4)为我有这样的兄弟,以自己的品性提醒我关心自身的成长,同时以尊重和热爱使我欣悦;我的孩子们不缺天分,身体也无残疾;使我在修辞学、诗学及其它科学方面并没有太深入地研修,原本可能使我完全从事这些事业,如果我曾经感觉到自己很容易地便获得了进步。我曾经使抚养过我的人享有荣誉,因为我觉得他们希望我这样做,而没有使我由于他们当时还年轻,而拖延他们期望我这样做的事情。使我认识了阿波洛尼奥斯、鲁斯提库斯、马克西穆斯。
(5)使我经常清楚地想象顺应自然地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凭依那种由于神明们和来自神明们的恩赐、帮助、意愿所生活,不可能阻止我顺应自然地生活,然而由于我自己的原因,仍然被剥夺了那样的生活,未能遵循来自神明的启示和甚至是教诲。
(6)使我的身体能如此长久地一直处于这种生活状态;我没有接触过贝涅狄克特,也没有接触过特奥多托斯,后来仍然能清醒地对待情欲;尽管我经常对鲁斯提库斯生气,不过始终没有做过什么令我后悔的事情;虽然母亲命中注定早亡,不过她是同我在一起度过最后年月的。
(7)使我每当希望帮助一个身陷贫困之人或是在其他方面需要帮助的人时,从不会有人听见我说缺乏需要提供的钱财;我自己却没有类似的需要,要从其他人那里得到;使我的妻子是这样一个人,如此温顺,如此深情,如此朴实;使我拥有合适的教师教育孩子们。
(8)通过梦境使我懂得了各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尤其是治疗咯血和昏厥,在凯埃塔也显示过类似的神意。在我对哲学产生爱好之后,没有让我落入任何诡辩哲学家之手,也没有从事历史写作,或阐释三段论,也没有去探索天象学。所有这些都有赖于神明和某种命运的帮助。
写于格拉努阿的夸狄人中间。
ISBN | 7542631691/978754263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作者 | 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Aurelinus M.)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