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是一部“西方哲学史”通识课程的教材,在课堂录音的基础上整理成稿。《西方哲学史讲演录》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一直讲到黑格尔哲学,系统地阐述了西方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逻辑脉络。全书思路清晰、内容丰富、文字清新简洁,深入浅出地展示了西方哲学史的精神内涵和演进历程。《西方哲学史讲演录》作者赵林教授是国家教学名师,主讲“西方哲学史”课程达20年之久,该课程于2006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讲演录》充分展现了赵林教授的深邃思想和雄辩口才,堪称一部“西部哲学史”的上乘入门教材。
编辑推荐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赵林,男,1954年11月生,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和演讲集14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目录
自序
导论哲学是什么和哲学有什么用?
一、哲学是什么?
二、哲学史方法论
三、哲学有什么用?
第一讲 希腊自然哲学
一、米利都学派与爱非斯学派
二、从“四根说”到原子论
第二讲 希腊形而上学的源端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
二、爱利亚学派
第三讲 希腊怀疑论与道德哲学
一、智者派
二、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第四讲 希腊实在论哲学
一、柏拉图哲学
二、亚里士多德哲学
第五讲 希腊哲学的衰颓
一、希腊化时代的三大学派
二、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过渡形态
第六讲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一、教父哲学
二、经院哲学
第七讲 近代哲学的转向与英国经验论哲学
一、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与两大流派的思想分歧
二、早期经验论哲学
三、洛克哲学与经验论的内在矛盾
四、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与自然实在论
五、休谟的怀疑论
第八讲 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
一、笛卡儿哲学与唯理论的开端
二、斯宾诺莎的泛神论
三、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第九讲 康德的批判哲学
一、康德的知识论
二、康德的道德哲学
三、康德哲学小结
第十讲 从费希特到黑格尔
一、费希特的“绝对自我”
二、谢林的“绝对同一”
三、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后记
序言
这本《西方哲学史讲演录》是我近年在武汉大学和东南大学两所高校对学生所讲的通识课录音整理稿。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就在武汉大学对全校学生开设讲授“西方哲学史”通识课程。哲学类的课程本来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但是也许是由于我在讲课时融入了自己的心灵体验和生命激情,只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不是遵循规范的教条圭臬来讲课,所以每次听我讲授“西方哲学史”的学生都把武汉大学最大的教室挤得满满的,有时候我甚至要挤进教室、挤上讲台才能够讲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十多年来,听过我讲“西方哲学史”课程的武汉大学学生已经超过了5000人,几乎相当于苏格拉底那个时代雅典公民人数的1/10了。近十多年来,我不仅面对全校学生讲授“西方哲学史”的通识课,而且也给哲学系的学生讲授“西方哲学史”的专业课程。2006年,由我主讲的“西方哲学史”专业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在此之前的2004年,我和邓晓芒教授合著的《西方哲学史》专业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不久以后我们也建立了相应的课程网站。但是这些专业教材和课程网站对于非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未必适用。因此,我一直都想把自己讲授“西方哲学史”通识课程的心得编成一部更加通俗简明的教材。这个夙愿终于在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帮助之下成为了现实。
从2008年3月开始,我应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邀请,到该校给全校本科生开设讲授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设置这样的精品课程并邀请外校学者来讲授,这是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创举。东南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特色的著名大学,但是该校学生对西方哲学的兴趣和热情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后记
通读完讲演录的校样之后,觉得有必要写一个简短的后记,以说明本书的特点、宗旨和缺憾。
本讲演录的第一个特点在于,突出西方各种哲学思想之间的逻辑联系,力图展现哲学史就是哲学概念自身嬗变演进的生命历程,而不是堆积以往哲学家思想残骸的荒冢。因此,本书侧重于揭示哲学观点之间的传承演变,而不是对每位哲学家的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证。
本讲演录的第二个特点在于,尽可能客观地介绍各派哲学观点,以一种探寻智慧的哲学态度来论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虽然本人在哲学思想上深受怀疑主义的影响,但是在讲课过程中却力图从客观的视角来分析各派哲学观点的利弊得失。
此外,本书作为一部讲演录,难免会带有口语化和思维飘逸的特点,体例结构不够严谨,讲解往往有所疏漏,但是本书对读者的最大启迪之处在于一些独辟蹊径的哲学思考和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相信读者在阅读这本讲演录时,常常会在掩卷长思和会意而笑的同时,于心灵深处进发出一些智慧的火花。
本讲演录的基本宗旨在于,力图帮助听者和读者认识到,哲学是一个生机盎然的生命体,是自由心灵对前人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思想结晶。哲学固然包含着体系化的知识,但是它更主要是一种超越刻板知识体系的性灵智慧。哲学史的训练不是为了把人们培养成剔精究微的知识考据学家,而是通过启发人们的睿智慧根使其成长为具有独立批判精神的爱智者。
从内容上看,这本讲演录存在着一个较大的缺憾,那就是未能专门讲解18世纪法国哲学(从伏尔泰等老一辈启蒙思想家到百科全书派)。这主要是由于讲课时间所限,本讲演录只能侧重于狭义的哲学,主要是形而上学和知识论,因而对偏重于政治哲学的18世纪法国哲学家无暇顾及。
文摘
3.哲学就是哲学史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哲学是涉及智慧的学问,而这样的学问是需要长期的磨炼才能掌握的,学哲学是一个漫长的精神历练过程。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认为绝对精神的发展历程最初是从东方哲学开始,经过印度哲学、西亚哲学和埃及哲学,走到了古希腊哲学。然后再从古希腊哲学、古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康德哲学、费希特哲学、谢林哲学,最后到黑格尔自己的哲学。绝对精神终于走到头了,像浮士德说的那样:“请停留一下吧!”用黑格尔自己的话说,整个人类精神2 500年来的艰苦劳作,就是朝那个方向发展的。当然,黑格尔很狂妄,他说的那个方向就是他的哲学。但是这个话说得也有道理,尽管很狂妄,但是却蕴涵着一个真理。这个真理就在于,如果不了解几千年来整个哲学史的发展,你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因此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哲学就是哲学史。也就是说,真正要想学习哲学,只有从学习哲学史开始。如果一上来,就学习某种哲学原理,这种做法不仅不合乎历史,而且也不合乎逻辑,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根本不可能真正进入哲学的。因为你把哲学变为一种僵化的、凝固了的东西,也就是通常所理解的形而上学的东西。
而哲学恰恰是一种活的生命,活的生命只有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西方哲学思想的历史长河中才能呈现出来。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应该强调的问题,那就是从生物学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类的大脑结构在2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2000多年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是很短很短的时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罢了。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要相信,2000多年以来西方的那些哲学家,尽管比我们更古老,但是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大脑智商的水平,丝毫也不比我们差。他们都是历史上的大智慧,否则他们的思想也不会在历史中流传下来。事实上,他们往往比我们更聪明、更有智慧。但是我们有我们的优势,我们的优势就在于,我们不仅知道他们思考了一些什么问题,也知道他们以后的思想家是如何批判他们的。
ISBN | 9787040236422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作者 | 赵林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