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与物自身》内容简介:宗三先生,被认为是当代新儒家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师承于熊十力先生,熊先生称之为北大哲学系“唯一可造之人”。牟先生与唐君毅先生、徐复观先生并肩而立,号称熊氏的三大弟子。《现象与物自身》是牟宗三先生的其中一部经典力作。主要内容包括:德行底优先性;展露本体界的实体之道路;由知体明觉开知性;执相与无执相底对照等。
编辑推荐
《现象与物自身》是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
作者简介
牟宗三(1909-1995) ,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当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有《心体与性体》、《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弓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译注)、《康德判断力之批判》等3部译作。其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具有世界水平。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目录
序
第一章 问题底提出
1.康德的预设
2.康德如何就成素论底展开随文辩说现象与物自身之分别?
3.超越的区分底证成之不充分性
4.超越的区分底充分证成之道路
第二章 德行底优先性
1.人所首先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德行,自己的人品
2.“人虽有限而可无限”之意义
3.康德对于思辨形上学所作的区分
4.形上学底统一:道德的形上学:本体界的
存有论(无执的存有论)与现象界的存有论(执的存有论)
第三章 展露本体界的实体之道路
Ⅰ.词语底解释
Ⅱ.由道德的进路展露本体
Ⅱ.1 道德的进路
Ⅱ.2 由知体之为道德的实体开道德界
A.知体之主观的意义与客观的意义并与康德所说的“良心”相比较
B.康德对于其所设定的“自由”之分析未能尽其义以及其不稳定性
C.对于“自由”之进一步的构想
D.自愿与义务底对立之解消兼论康德所责斥的“道德的狂热”
Ⅱ.3 由知体之为存有论的实体开存在界
Ⅱ.4 智的直觉与“物之在其自己”之自在相或如相
Ⅱ.5 智的直觉与知体明觉之本身
Ⅱ.6 康德不能极成其所主张的“现象与物自身之超越的区分”
Ⅱ.7 物自身与自由
第四章 由知体明觉开知性
1.科学知识之必要:在中国是无而能有,有而能无;在西方是无者不能有,有者不能无。
2.知性之辩证的开显
3.自我坎陷.执与认知主体
4.平地起土堆
5.感性底摄取:感触的直觉
6.感性,想象与知性
6.1 “时空是属于心之主观建构”——由超越的想象而形构成
6.2 康德论二三层综和
A.关于“直觉中摄取底综和”,康德说明如下:
B.关于“想象中重现底综和”,康德说明如下:
B.1 量概念底规模
B.2 质概念底规模
B.3 关系概念底规模
B.4 程态概念底规模
C.关于“概念中重认之综和”,康德说明如下:
7.真我.认知我以及心理学意义的虚构我
8.识心之执与先验概念
9.先验概念与先验综和
10.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
第五章 对于识心之执(知性)之超越的分解:知性底形式簇聚之逻辑概念之超越的分解
1.超越分解之两指
2.逻辑系统之超越的解释
3.第一义的数学基于纯理展现之步位相而被构造起
4.第一义的几何基于纯理展现之布列相而被构造起
5.超越的逻辑架格与超越的运用:思解三格度
6.因故格度之说明以及其所函摄之一切
7.曲全格度之说明以及其所函摄之一切
8.二用格度之说明以及其所函摄之一切
9.融摄诸说与“暂时的实在论”
第六章 知性底形式簇聚之存有论的概念之超越的分解
1.视存有论的概念为知性底形式簇聚所依据的基本对照
2.决定的概念,定相与现象
3.经验与先验底两相即:经验之知即是执知
4.“决定的概念”底起现之次第
5.康德的“超越的推述”中所设拟的疑难之不必要:超越的推述原只是分析的
6.执念经由先验综和而先验地关联于对象,其所关联到的对象是何意义的对象?
7.执相底程列
7.1 现象不过只是关系以及此关系如何能定得住
7.2 以时空相为基层相
7.3 依概念而来的种种定相
(1)广度量
(2)强度量
(3)关系相
(a)因果相
(b)共在相
(c)常住相
7.4 总关系三相而名日“经验底类推”
7.5 构造原则与轨约原则
7.6 纯粹知性底一切原则之综列
8.纯粹思辨理性底虚幻性
8.1 关于“纯粹理性底误推”
8.2 关于“纯粹理性底背反”
8.3 康德对于背反所作的批判的考察
8.4 康德对于背反所作的批判的解决:正答
8.5 向“无执的存有论”过转
附录 超越的观念论释义
1.康德论“理念”(Idea)
2.康德在纯粹理性底误推中论“超越的观念论”与“经验的实在论”
3.康德在纯粹理性底背反中论“超越的观念论”
4.正解“超越的观念论”与“经验的实在论”
5.康德在超越的摄物学中论“现象底观念性”
6.康德论空问与时间之“超越的观念性”与“经验的实在性”
7.关于康德所说的“假的类比”
8.“超越”与“超绝”之不同以及“超越”一词之两义
9.绝对的真常心与物自身之绝对的实在性
第七章 执相与无执相底对照
1.龙树的“八不”:缘起实相
2.空,假,中:“缘起性空”一义之辗转说明
3.贤首言“六相”:相即无相
4.即,人,摄以及一多之非定相义
5.唯识宗之三性:遍计执性与“执的存有论”
6.在佛家如何可说物自身?又如何可有一“无执的存有论”?
7.无台宗的圆教:无执的存有论
8.别教下的“无执的存有论”
9.“缘理断九”:别教与圆教底分别
10.分解的路与诡谲的路
11.道家的“无执的存有论”
12.儒家的“无执的存有论”
13.判教与融通
14.哲学原型以及其可学
序言
吉林出版集团筹划的《牟宗三文集》即将印行之届,电邀我写一篇序。电话中,我告诉联系的编辑,(关于)牟先生的事,在我,是第一位。故虽恰逢忙头,仍乐于允命。此“序”,当对了解牟先生提供一个总体观始能相应。唯距印行的时间极为急促,只能勉力而为。
牟先生八十大寿时尝云:他从大学读书以来,六十年只做一件事。是即“反省中华民族之生命,以重开中国哲学的途径”。牟先生亦尝手书示我:“吾一生无长,只是一个学思生命之发展。”时年,牟老师八十五岁。越二年,牟先生逝。我寝馈牟学三十年,尚可言有感受,又经反复慎思,自感“典范的学思生命和哲学创造”这句话确可以概括牟先生的一生努力和贡献,亦未曾失上揭牟先生自我概括之意蕴。唯此“典范”和“创造”是在历时弥久的反儒反传统中,在中国文化和儒学大厦被倾倒毁弃中,在牟先生判之为中华民族“最倒霉的时代”、国族历史“大患难”的时代、中国文化“大危疑的时代”,“争剥以复”成就的.故而有“创业垂统”的意义。唯其是“创造”,故而是“创业”;唯其是“典范”,故而能“垂统”。乃以“创业垂统:典范的学思生命和哲学创造”敬以为题,序吉林版《牟宗三文集》。
文摘
康德的《纯粹理性之批判》,甚至其哲学底全部系统,隐含有两个预设:
(1)现象与物自身之超越的区分。
(2)人是有限的存在(人之有限性)。
第一预设函蕴(implies)第二预设,第二预设包含(includes)第一预设。是则第二预设更为根本。
但是,第二预设,即,人之有限性,为什么必然地包含着第一预设,康德并未有使人心思豁顺的说明。他当然有说明,但只是随文点到,未曾积极而确定地予以说明。因此,现象与物自身(物之在其自己)之超越的区分亦只是随文点到,未曾事先予以清楚而明确的证成。他之随文点到是通贯性的,从头起几乎每一页都有关于这种区分的点示。以如此重大之义理,就一系统言,如此基本之前提,而却事先不提出来予以厘清。这在表达方式上是有缺憾的,因此,读者惑焉。他只在一系统内,就各种成素如感性、知性及理性,随文提出这种区分来,以稳固他的关于各种成素之主张。各成素底说明是积极的,清楚而确定的:但这并不能必然地而且显明地函蕴着这种区分,使人心悦诚服地信服这种区分。可能有一种区分,但不必是他所意许有特殊意义的那种超越的区分。读者亦只是依强记方式随康德的辩说而亦那么说,我看并无几人能心思豁顺地懂得它。疑问、误解,甚至反对,层出不穷,而为之辩护者亦层出不穷。但双方俱不能恰当地得其理之必然,甚至根本不中肯。这不纯是因为人们的愚蠢而然,康德本人的表达方式自有缺陷。康德本人自有他的洞见,但他的表达方式不能显明而充分地证成其洞见,他或许根本未精熟地透彻其洞见,他只把它若隐若显地预设在那里。
| ISBN | 7546325536,978754632 |
|---|---|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作者 | 牟宗三 |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