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安全研究》讨论的是文化领域的价值冲突问题,因此,又涉及文化概念的理解问题。在我看来,文化本质上是创造价值的活动及其成果,是凝结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中的,以一定价值体系为核心的一整套规范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编辑推荐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安全研究》:中国矿业大学人才引进资助项目成果 目录
文化、市场和战场(代序言)/1
序言:文化安全是人类永世生存发展得以保障的首要意念/9
导言/1
0.1 文化安全问题的提出及时代意义/1
0.2 文化安全的研究现状/5
0.3 本书的框架结构/6
1 文化安全的存在/1
1.1 文化安全存在于人与文化的共在之中./1
1.1.1 文化的人/2
1.1.2 人的文化/7
1.1.3 统一体/12
1.2 文化安全存在于人对文化的追问之中/17
1.2.1 历史过程/18
1.2.2 丛林现象/24
1.2.3 特有的存在方式/28
1.3 文化安全存在于文化对人的意义之中/33
1.3.1 精神家园/34
1.3.2 价值导向/38
1.3.3 辐射之波/42
2 文化安全的释义/48
2.1 文化安全的概念/49
2.1.1 西方学者对文化安全的认识/50
2.1.2 中国学者对文化安全的认识/56
2.1.3 文化安全的内涵界定/60
2.2 文化安全的特征/65
2.2.1 世界性与民族性/65
2.2.2 意识形态性/69
2.2.3 层次性与多维性/73
3 文化安全的凸显/76
3.1 文化安全的由来/77
3.1.1 文化理想/77
3.1.2 文化批判/82
3.1.3 文化冲突/87
3.2 文化安全的全球化背景/90
3.2.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91
3.2.2 全球化的概念/96
3.2.3 全球化的发展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99
3.3 文化安全的凸显/104
3.3.1 文化全球化及影响/104
3.3.2 文化多样性的危机/109
3.3.3 反全球化的文化安全意蕴/114
4 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文化安全/118
4.1 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文化安全难题/118
4.1.1 全球问题对人类文化的威胁/119
4.1.2 文化霸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125
4.2 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文化安全构想/131
4.2.1 全球意识的进化/132
4.2.2 全球伦理的设想/136
4.2.3 全球治理的构建/140
4.3 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文化安全战略选择/144
4.3.1 发达国家的文化安全及战略选择/145
4.3.2 不发达国家的文化安全及战略选择/152
5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安全/157
5.1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安全情态/158
5.1.1 文化安全意识淡薄,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安全战略/158
5.1.2 传统文化流失严重,文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162
5.1.3 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文化生产力水平还很低/166
5.2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安全策/169
5.2.1 强化文化安全意识/169
5.2.2 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文化策略/173
5.2.3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179
参考文献/183
后记/195 序言
本书讨论的是文化领域的价值冲突问题,因此,又涉及文化概念的理解问题。在我看来,文化本质上是创造价值的活动及其成果,是凝结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中的,以一定价值体系为核心的一整套规范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文化是有结构的,一定的价值系统构成文化结构的核心。构成文化核心的价值系统不是纯粹观念的东西,例如,某些论者所谓“文化心理结构”,而是由一定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所客观规定的,以一定的目的一手段关系为内容的客观价值关系体系,是贯穿于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决定着活动目的和方向的能动的生命要素;同时,它也制约着文化的社会化形式和个性化形式。
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文化结构及其核心——价值系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应于马克思所说的三大社会形态,就有三种不同的价值系统和文化结构。
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处于人的依赖关系之中,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此时作为文化结构核心的价值系统中,人是目的,生产是手段。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人本身的发展“总是表现为生产的目的”,这里,人本身“在一定范围内可能有很大的发展。个人可能表现为伟大的人物。 后记
生命于我开始于1965年,而哲学于我真正开始于2000年。那一年,已经做了15年教师的我来到了苏州大学哲学系,跟随王金福老师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可以说,王老师是我走上哲学的领路人。我也就是在起步晚、基础弱、底子薄的状态下进入了哲学这个神圣的殿堂。王老师虽是一个淡泊名利、谦逊和蔼的人,但在学术上极其严谨,极其认真,也极有造诣。他和王晓升老师在我答辩现场的争论一直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也正是在他的教育、指导和鼓励下,我顺利地完成了硕士学业并与2003年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人大的校园远远没有苏州大学的秀美,但人大却是一个我向往已久的学校,我也把自己能到人大读书看作是一次“了却心愿”之行。人大是一个藏龙卧虎、人才荟萃的地方。由于它的前身是陕北公学,所以在人大的校园里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学界泰斗。那些穿着素朴、面带慈祥、在校园的路上缓缓而行的往往就是过去自己仰慕已久的大师们。人大还是一个学术氛围极其浓厚的地方,校园里的学术报告会几乎每天都有,海内外的学界掌门和学术高手汇聚于此,让你有世界流向人大的感觉,也会自发的萌生出一种作为人大学生的骄傲,套用泰戈尔的诗句就是:“我的骄傲,是因为人大精神的脉搏,此刻在我血液中跳动。”所以,在人大的三年,日子虽然过得很单调、清苦,但却是我快乐学习的三年,也是我人生中收获最大的三年。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其雏形就是我于三年前撰写的博士论文。该论文是在李燕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李老师是一个严谨、正直、善良的学者,在文化哲学、人学和女权主义领域的研究颇有造诣。李老师在学业上对我的要求很严格,除了正常的上课、读书和讨论外,还有一些细节的规定,例如,读书期间不能在外边做兼职工作,发表论文不能打着导师的旗号等。正是在这种严谨的学风训练下,我较好地完成了毕业论文,并通过了匿名评审。 文摘
(三)互联网上反映的价值冲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交往手段不断发生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交往活动的手段从符号化向数字化转变,于是产生了互联网这种崭新的交往手段。所谓“信息高速公路”就是在全球范围以光速传播没有重量的“比特”,这可以说就是商品交换中“不同的质向量的比例关系”转化方式的继续和延伸;它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上极大地降低了交往的成本,因而对于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革命意义。同时,互联网也为文化帝国主义推行世界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战略提供了强大的手段。
西方国家在互联网技术、制度、语言等层面的“高位势”,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互联网信息的内容、流动方向以及传输速度;互联网更多地成为发达国家传播资产阶级世界观、价值观(如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诋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得心应手的工具。从发展趋势看,随着信息技术的继续发展,交往手段的进一步更新,有可能将所有传播媒体、文化产品全部移植到互联网上,实现几乎不受带宽限制的网络文化战(实质上是网络意识形态战)。对此,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
在当代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价值冲突中,社会主义的中国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把反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全球战略,维护自己的文化安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作为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邓小平针对帝国主义在文化上的奴化毒化政策,尖锐地指出:帝国主义“以奴化活动和奴化教育来腐蚀我们的民族意识,消灭民族爱国思想,摧残民族气节。”
ISBN | 9787500473374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李金齐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