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南北朝升天图研究》内容简介:去年我曾为香港大学审阅张倩仪女士的学位论文《魏晋南北朝升天图研究》,读后认为论文从近年来发现的文物中,就升天图的形态,探讨古代人们的生死观、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乃至不同文化的交流,能取用新材料研究新问题,预于时代之潮流。
升天图是以形象表达人们对死后的祈求,包涵着时代的生死观。春秋时期的儒家学说,重在现实社会的改造,所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不言鬼神与死后的世界。道家言行超脱世俗,所谓“出生人死”,视死若回归自然,本来亦不讲究其死后的去向,老子言鬼指的是邪恶,言神乃寓意人的精神,并无构想另一世界之意。只是从功利出发的人,就会考虑生的利益和设想死后的处境,古代神鬼的传说便与身后世界相通。当道家的自然观流于养生保命的愿念,长生不老的理论与实践关系之说纷纷出现。而世上人无有不死者,于是尸解、升仙之说填补其缺,升天图是其图像的形式。
时代不同,思想意识随之亦产生差别,是共认的发展规律。升天图反映的虽属同一事,但离不开这一规律。
编辑推荐
《魏晋南北朝升天图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目录
序(胡守为)
引论
甲 本书目的
乙 传统生死观的重要思想及研究回顾
丙 生死观对了解魏晋南北朝思想变化的作用
丁 本书结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升天图
甲 魏晋以前的升天狂热和升天图
乙 魏晋南北朝墓葬的升天图情况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生死观
甲 升天图的转变——长生愿望的挫折
乙 斗瓶与鬼道——中国的神不灭死后世界
丙 墓葬中的佛教和祆教新力量.
第三章 敦煌个案研究:道佛祆与升天图
甲 敦煌西魏洞窟天花与传统墓葬升天图像
乙 祆教墓飞升及天堂图像——传统升天图到西方净土变的缺口
丙 道佛祆图像融合的时地因素
结论
第一部分升天图与魏晋南北朝社会
第二部分升天思想的中外元素
参考书目 序言
去年我曾为香港大学审阅张倩仪女士的学位论文《魏晋南北朝升天图研究》,读后认为论文从近年来发现的文物中,就升天图的形态,探讨古代人们的生死观、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乃至不同文化的交流,能取用新材料研究新问题,预于时代之潮流。
升天图是以形象表达人们对死后的祈求,包涵着时代的生死观。春秋时期的儒家学说,重在现实社会的改造,所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不言鬼神与死后的世界。道家言行超脱世俗,所谓“出生人死”,视死若回归自然,本来亦不讲究其死后的去向,老子言鬼指的是邪恶,言神乃寓意人的精神,并无构想另一世界之意。只是从功利出发的人,就会考虑生的利益和设想死后的处境,古代神鬼的传说便与身后世界相通。当道家的自然观流于养生保命的愿念,长生不老的理论与实践关系之说纷纷出现。而世上人无有不死者,于是尸解、升仙之说填补其缺,升天图是其图像的形式。
时代不同,思想意识随之亦产生差别,是共认的发展规律。升天图反映的虽属同一事,但离不开这一规律。 文摘
插图: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文化巨变的时期,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儒教价值崩溃、道教发展、佛教渐而成为主要宗教之一。总体而言,这时期思想活跃而未有一致的价值观,是汉唐之间社会和文化转变的一大过渡时代。人的生死观念的变化亦不能免于时代巨变的洗礼,尤其在魏晋南北朝长达四百年的战乱时期,杀戮时闻,生命朝不保夕,人对生死应该更敏感。
然而秦汉的升天热潮因长生之无验,在魏晋南北朝时相对沉寂,而斯时中国人对死亡的态度,表面上又被接受天命的无助态度所主宰。此时期“升天图”亦相应衰落,似乎已不成为足可反映当时思潮主流的图像线索,因而再难以受人注意。然而征诸史籍,这时期社会对生死去向的忧虑并未稍息:一方面道家的长生术由追求“白日飞升”转为宣扬以“尸解”等方法升天,仍然有相当热衷的修炼者;另方面,道教逐渐为世家大族所接受,这些大族作为社会中坚,其家教以儒教为表,而实际以鬼道为里;①至于一般百姓虽然被视为不及情之辈,但是从佛教造像的发愿文字等分析,其对家人和个人的灵魂安乐,并不忘怀。
ISBN | 9787100061018 |
---|---|
出版社 |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张倩仪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