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派报业》内容简介:作为近现代报业风云际会之地,上海见证了百年报纸的盛衰,百年报人的过往,百年报史的轮回……报业的发展离不开上海,上海的发展也离不开报业。
上海的人杰地灵,奠定了海派报业的基础,构成了海派报业的魂魄。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就是一张无所不有的申报纸,令人百读不厌……
编辑推荐
《海派报业》是海派文化丛书。 作者简介
吉建富,男,1956年3月生于上海,笔名剑夫、捷闻,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作品有《股海沉浮》、《夫妻之间》、《冷眼看理财》等;现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闻晨报》记者,所写的新闻作品屡有获奖。 目录
总序 李伦新
引言
第一章 1850:上海出现报纸前的国外报业
1.英国,1724年就有纸质媒体
2.毕业于哈佛学院的美国报业活动家
3.法国同一天诞生两份廉价日报
第二章 还未出现报纸前的上海往事
1.1267年,上海建镇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2.对E海发生了兴趣,英国人千方百计要进来
3.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
第三章 租界:上海产生报纸的导火索
1.美国、法国也在申城设租界
2.上海的第一张英文报和中文报
3.传教士:办报刊的领军人物
4.与《万国公报》有关的三位中国人
第四章 中国人还没成为办报主体的前夕
1.林林总总的外文报刊
2.在上海出版了87年的英文《字林西报》
3.与报纸共命运的新闻通讯社
第五章 《申报》:中西合璧的典范
1.《申报》低售价让《上海新报》关门
2.创刊伊始遇到了“杨乃武与小白菜
3.《申报》:海派报业特色形成的奠基者
4.《申报》创始人美查回国前后
5.《申报》痛批康、梁与《大清报律》
第六章 《时务报》与“竖三民”报
1.首创政治家办报与译报
2.汪康年:报业经营管理之先驱
3.于右任:一位与众不同的办报人
第七章 震惊中外的《苏报》案
1.罢官官员买下画家所办《苏报》
2.事由皆因邹容《革命军》而发
3.章太炎、邹容“自投罗网”?
4.中西新闻观以及司法的首次较量
5.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殉职的记者
6.《苏报》案最终判决之后
7.章太炎、陈范的归宿与民国《暂行报律》
8.哈同与福开森对待《苏报》案
第八章 《申报》进入史量才时代
1.史量才曾任《时报》主笔
2.驻京记者邵飘萍与徐凌霄
3.史量才吃了冤枉官司
4.抓管理、建大楼、添设备
5.美国总统发来贺电盛赞《申报》
6.组建资料室,编撰书籍与年鉴
7.戈公振与周巍峙在《申报》
8.收购《新闻报》股权引发风波
9.不得不说的几件大事
10.《申报·自由谈》:30年代最有影响的报纸副刊
11.《申报》的最后岁月
第九章 与《申报》PK的《新闻报》
1.张园的主人投资《新闻报》
2.当年《新闻报》两位总编的后裔
3.定位柜台报,触角伸全国
4.建立一套《新闻报》特色的管理模式
5.严独鹤促成了一部《啼笑因缘》
第十章 政党报刊异军突起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刊
2.中国国民党报刊
第十一章 “孤岛”时期的上海报界
1.“孤岛”一词由《大公报》叫开
2.上海的《大公报》沉浮录
3.《文汇报》在抗日烽火中横空出世
4.从《大公报》走来的徐铸成
5.《文汇报》副刊:上海抗战文化主阵地
6.何人想要收买《文汇报》?
7.大起大落又重生
第十二章 晚报、消闲报——另一道风景线
1.中外带“晚”字的报纸
2美国在沪办的影响力最大的《大美晚报》
3.《大晚报》与《新闻夜报》的轶事
4.各方势力争夺晚报市场
5.游乐场报与消闲小报:报海里的-朵浪花
第十三章 名人与上海报纸
跋 郑家尧
后记 序言
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两个城市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上海,无论是城市的形成过程、发展道路,还是外观风貌、人文内蕴,抑或是民间风俗习惯等,都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有些方面还颇具奇光异彩!
如果要我用一个字来形容上海这座城市,我以为唯独一个“海”字,别无选择。
上海是海。据研究表明,今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市中心地区,在六千多年以前,尚是汪洋一片。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的奔流不息,大海的潮涨潮落,渐渐淤积成了新的陆地,以打鱼为生的先民们开始来这一带活动。滩涂湿地渐长,围海遣地渐移,渔民顺势东进,于是出现了叫上海浦、下海浦的两个小渔村,由此迅速发展起来。到南宋成淳三年(1267年),在今小东门十六铺岸边形成集镇,称上海镇。后于1292年正式设置上海县,县署就在今老城厢内的旧校场路上。一个新兴的中国滨海城市就这样开始崛起。所以我认为,上海可以说是一座水城,上海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是上海的血脉,水是上海的精灵。 后记
2009年8月中旬,我在上海展览中心的书展上遇到了李伦新先生,当时他正在接受记者采访,看到我,来了个小招手,示意他此时无法脱身。当晚我们通电话,我祝贺由他主编的《海派文化丛书》已出了3辑18本。他告诉我,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前再出一辑,并邀请我也贡献一本。承蒙他的厚爱,我即报了本书的选题《海派报业》。李伦新先生听后,当即要我参加文汇出版社定于一周后举行的《海派文化丛书》作者座谈会。
当我怀着敬畏之心,步入这个座谈会会场时,方知来参加会议的作者早在4月就定了选题,于是生怕自己不能按时交稿。是文汇出版社社长桂国强先生一再鼓励我,之后,他还对我的写作思路提出中肯的建议,并当场拍板,《海派报业》列入第4辑《海派文化丛书》,使我顿时信心倍增。就在我忙于准备资料的过程中,9月7日,91岁的父亲突然辞世,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活”。等料理完家父后事,我才再次恢复到了先前的状态。
此时,我接到参加母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80周年纪念活动的邀请,在那里遇见了堂哥吉建纲,他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工作过,又曾是解放日报社的秘书长和上海市报业协会的秘书长,闻听我要写此书,立即向我引荐了对上海近代报刊有专门研究的老教授。学长倪祖敏邀请我上他家,从大橱顶上的箱子内找出解放前的老报纸供我选用。我的朋友孙康闻讯,马上将自己珍藏的《洋场百年》、《上海地方史资料》等送到我家。《原上海作家》的主编姚克明先生对老上海颇有研究,在接到我向他询问有关老上海方面问题的电话时,总是不厌其烦地一一给我解答。另一位作家朋友、《档案春秋》副主编陆其国听说我正在写此书,也送来了他所著的《畸形的繁荣——租界时期的上海》供我参考,还向我介绍了上海档案馆的张明莉女士,才使得本书有了较为翔实的历史图片。 文摘
插图:
在国内,上海往北与大连、青岛、天津相连;南面与福州、厦门、广州、台湾相通,并且又连着大运河,沟通了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省份的主要航线。到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l505年),当时的上海商人已与湖北、河北、山东等地有航运贸易往来。之后由于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侵扰,公元155-1566年间,明朝政府为防止倭寇而限制海上运输,航运贸易一落干丈。
1553年,倭寇再次侵袭上海县城,那时的县城没有城墙,倭寇入城烧杀抢掠后离去。在两个多月里竟来来回回5次,虽然也遇到抵抗,倭寇却总能来去自由。也就是在那年的9月,上海县城在3个月内就建起了7米高的城墙,有6扇城门,东为:朝宗门、南为:跨龙门、西为:仪凤门、北为:晏海门、小东为:宝带门、小南为:朝阳门,还有3处水门,东西跨在肇嘉浜上,小东门跨在方浜河上。城墙外有一条护城河,河上设有吊桥。那时的黄浦江边是一片淤泥滩,芦苇丛生,只有几间草房和一条供纤夫行走的煤渣铺就的小道。
到了1656年,清政府为镇压东南沿海一带的反清起义,限令沿海居民内迁,更不准出海贸易,甚至不准出海捕鱼。
ISBN | 9787807418498 |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作者 | 吉建富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