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为书籍的一生》内容简介:文化是每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灵魂,而出版事业和出版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物质承载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出版人,不仅是出版活动的实践者,而且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交流、传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民族精神的护卫者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者。任何时代,治书修史者都肩负着神圣的历史责任、文化责任、社会责任,在我国,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但是,目前受名利诱导和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出版界跟风炒作、追求市场效应一夜成名而不顾文化品位等现象时有耳闻。在种种浮躁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出版从业者文化品格的缺失。唯其如此,为繁荣学术和民族文化而坚守文化天职、恪守社会责任的职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尤其值得在出版界大力弘扬。
编辑推荐
《为书籍的一生》:书林守望丛书。
作者简介
潘国彦,1935~2009年,浙江宁波镇海人。1951年从中国图书发行公司练习生起步,历任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业务办公室主任、国家出版局综合处副处长、新闻出版署办公室秘书处处长、图书管理司副司长、《新闻出版报》副总编辑、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出版年鉴》主编;并曾被选任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理事、中国期刊协会理事。编审职称。逝世前任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出版顾问团顾问、北京法制文学研究会顾问、《出版发行研究》编委。在境内外发表包括杂文、评论、书评、通讯、出版史料、工作研究、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白丁侃书》(重庆出版社),与人合著《现代谎言》(现代出版社)及《中华腾飞的一百道难题》(中国青年出版社)。另有职务作品两百多万字。
目录
题记
第一辑 书林折枝
百年沧桑话出版
我国出版业概况及有关法规
新世纪中国出版业畅想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当前出版业走势浅析
风雨兼程五十年——前进中的中央各部门出版社
书香漫卷京城——中国出版成就展观感
大陆书香漫卷宝岛
读书与出版的“交叉感染”
精品书随想
两个烧饼和十道稀汤
买椟还珠
序的禁锢与解放
编辑改稿“三位”
编辑作者各守本分
出版工作怎样体现“先进性”
努力提高报刊的视觉效果——试论版面黑白灰的艺术处理
书价:政策与数据
干字的含金量
中国电子出版现状与相关的著作权问题——在第四届中日版权研讨会上的发言
部分国家书报审查制度初探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审判案始末及其他
第二辑 门外文谈
书评三十六计——看名家如何写书评
近代书评的标本——《中国书评精选评析》感言
书评的不等式——谁来关注科技书评
《20世纪中国的出版研究》读书札记
别出心裁贵在创意——《书刊编辑学系列》学习笔记
谁说发行无学——《图书商品学》读后感言
鲜活的老古董可怜原来不读书
朝花夕拾香如故
一本刚破译的密电码
邂逅张中行先生
雪夜乱弹
假戏假做
东亚武夫
第三辑 文思飞絮
往事且付红尘——图书实行计划分配制度忆往
峥嵘岁月忆“新华”
有为才能有位
阅读成本与“二手书”流通
书名·色彩·位置——关于图书营销的新视角
现在可以说了——一个卖书人的回忆
明天我们怎样读书
悲喜交集话藏书
学会休闲
同在阳光下
涓涓流水
退休症候群
十二种朋友不可深交
反对伪科学要警钟长鸣——由《转法轮》一书引出的话题
学好政策掌握信息多看范文做好文秘工作——在新闻出版署直属机关培训班上的发言
第四辑芒鞋万里
西藏纪行
雪域情思
港澳履痕
澳门与祖国出版业的渊源
风雨宝岛行
台湾书业掠影
台北落日
巴黎履痕
也门风情
前进中的也门新闻业
不识地图的旅人——走马日本
外编阿拉正传(节选)
为书籍的一生——工作记略
东风不与周郎便
悲歌壮歌共一曲——成宁文化部干校忆旧
千里走单骑——调研见闻
凡人走世界——出访散记
黄昏絮语——《为书籍的一生》后记
序言
文化是每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灵魂,而出版事业和出版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物质承载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出版人,不仅是出版活动的实践者,而且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交流、传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民族精神的护卫者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者。任何时代,治书修史者都肩负着神圣的历史责任、文化责任、社会责任,在我国,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但是,目前受名利诱导和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出版界跟风炒作、追求市场效应一夜成名而不顾文化品位等现象时有耳闻。在种种浮躁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出版从业者文化品格的缺失。唯其如此,为繁荣学术和民族文化而坚守文化天职、恪守社会责任的职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尤其值得在出版界大力弘扬。
出版人是文化薪火的传承者,具有坚守文化自信的历史责任。众所周知,出版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依托,一个国家民族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有赖于它的出版事业。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五千年而一脉不绝,就在于中国历代政治家、著作家、出版家、藏书家接续几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尊崇历史、珍惜古籍、编修文献、善待图书、重视典藏的优良传统,他们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人历代出版物之中,一代一代地传之后世,肩负起了将一个时代的科学文化及思想智慧真实地记录下来、传承下去的历史责任,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与时俱丰、愈加巩固。作为新时期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播的主体,当代出版工作者更加需要继承传统、关注时代,一方面自觉承担起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保存。
后记
这个题目是偷来的,失主是著名语言学家、出版家陈原先生。他有一本书的书名叫《黄昏人语》,这真是一个绝妙好辞,既说明这是他晚年的著作,又说明他写于落日余晖时节。拜读之后钦敬先生的睿智,一不小心就把他的书名偷来了。好在先生一生大度且已安息,不会告发我侵犯了他的著作权。
这本集子编入了我1993年以后的部分文章,除写“五七”干校一篇曾编入《白丁侃书》(重庆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外,其余都是未曾结集的,多少反映了十几年来我对人生、对新闻出版工作的思考,“位卑未敢忘忧国”,出发点是想在改革开放中提一点建议,留下一点心声。
2007年,是我72岁的本命年,在不知不觉中竟活了这么长,在我的直系亲属中是一个特例。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7年11月27日发布的《2007年~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中称,在涉及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中,按照人均寿命、成人识字率、国民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综合排名,中国大陆同去年一样,排名第81名。世界人均寿命是68.1岁,中国大陆是72.5岁,比人均寿命最长的日本低9.8岁。看了这个报道,一方面深感中国的综合国力仍处于中等水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登顶;一方面又庆幸自己已经活到中国人的平均年龄,未来的岁月就是净赚了。去日无多,黄昏斜阳,思绪万千。
文摘
插图:
人们常说:“书到用时方知少”,对于信息资料也是这样,必须随时搜集积累,分类整理存档,有计算机的可以录入存档,这样用的时候才能做到政策引用准确,背景资料丰富,国内外动态心中有数,再加上本单位当前发生的事件,写出的简报或总结就有深度,有见解,不至于临时抓瞎。
这里我想结合自身的体会介绍一个“窍门”。我是1985年从新华书店调到国家出版局工作的,原先多少也做过一些文字工作,到了政府机关,刚开始起草文件时,经领导批改后,我写的文字往往只剩下标点符号了,这使我很纳闷,不知错在哪里?后来有关领导同志点拨我,说基层工作和政府机关工作不同,过去微观多,行文是下对上的口气,现在是宏观多,行文大多是上对下,又面向全国,一个文件往往就涉及政策性问题,所以写法上就有很大不同。他让我好好学习每年的出版工作文件汇编,这些文件都是经领导部门批准公布的,从政策运用、语气、结构都有讲究。经过这么一点拨,使我比较快地掌握了办公文的要领。后来又在《新闻出版报》工作了三年,使我多少懂得一点新闻的特点,明白了文章要简洁、明快。这件事使我联想起一个故事,有人问发明家爱迪生,你为什么有这么多发明?他说:“我的窍门是懂得如何站在巨人的肩上。”这就是要善于利用别人的成功经验。请你们多注意看看有些经典性的文件和言简意赅的简报是怎么写的,多看些范文,分析一下它的结构和语言,它们的导语是如何切入主题的?多看多练就可以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当然,从根本上讲,还要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才行。
我前边讲的怎样写公文的这部分内容,很多并不是我的创见。写公文有一定的规律,有固定的程式,这是必须遵循的。大家有时间的话,还可以找些专业书看看,我看到一本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实用文体大全》,内容就比较实用,但这本书内容太多,包括法律文书、经济文书、礼仪文书等等,共有778页,我们用不了这么多。我参考吸收了其中常用的一些内容,结合自己的体会讲了这么一番话,和大家一起研讨,很可能有不妥当和错误的地方,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ISBN | 7811195402,978781119 |
---|---|
出版社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潘国彦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