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清代咸丰钱鉴赏与集藏》内容简介:十九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之中国,西方列强两次挑起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占据半壁江山,中华大地饱受百年劫难与凌辱,激发起近代中国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咸丰三年(1853年),为平息内乱外患,财力捉襟见肘的成丰皇帝开铸减重大钱以协济军饷。因信息为战场阻隔且政局的瞬息万变,使中央政府处于强弩之末,地方铸钱局又各自为政,致使成丰钱的铸造百花齐放,从而孕育出中国货币史上最为错综复杂的咸丰钱版别体系,千年延续的中华文化底蕴赋予了咸丰钱内涵和生命,令东方货币体系再现华彩篇章。
通览全书,更深层次感悟改革开放于中华民族之重要,并由衷赞叹浩瀚壮观、绚丽唯美的咸丰古钱。
编辑推荐
《清代咸丰钱鉴赏与集藏》是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王文良,深圳钱币学会理事,现于招商港务(深圳)有限公司任职。
收集钱币逾三十载。主集“咸丰钱”、“中国历代货币”和“外国流通硬币”三犬类,收藏不同成丰钱千余品,其中不乏精品、珍品,为成丰钱收藏大家之一。
先后在《中国钱币》、《收藏》、《中国收藏》、《收藏界》、《深圳金融》等杂志,香港《大公报》,深圳《投资导报》、《蛇口港报》等报刊发表钱币研讨丈章近百篇。2006年至今,任深圳钱币学会会刊《深圳金融深圳钱币》编委、责任编辑。
独立完成本书“文字、传拓、摄影”三项,钱图制作精关传神,观赏性强。
目录
序
绪言——华夏文明盛衰与共的“孔方兄”
第一篇 咸丰钱脉络
一、生不逢时——内患外扰社稷危
二、割地赔款——借捐兼行筹饷银
三、军务日滋——炉局大增铸钱忙
四、改弦易辙——制钱祖训焕新颜
五、偷工减料——虚值大钱到千文
六、甄别变幻——炉别版别钱局别
七、识真辨假——火眼金睛实不易
八、西域风情——姹紫嫣红放异彩
九、梦笔生花——美不胜收金石情
十、稀罕珍宝——成丰精品竞风流
第二篇 咸丰钱藏识
一、成丰年大事纪(1851—1861年)
二、成丰钱汉满钱文常见书法特征
三、成丰钱常用词汇
四、成丰铸钱局铸地、面值、材质一览表
五、清朝历史纪年表
六、咸丰钱定价因素和市场价格走势
七、成丰钱的保管与维护
第三篇 咸丰钱局暨拓片概览
一、铸币总厂——户部宝泉局
二、工程钱柜——工部宝源局
三、京城门户——直隶宝直局
四、汉唐古镇——直隶宝蓟局
五、避暑胜地——直隶宝德局
六、中州大地——河南宝河局
七、齐鲁故地——山东宝济局
八、金融中心——山西宝晋局
九、千年古都——陕西宝陕局
十、西域天堑——甘肃宝巩局
十一、天下粮仓——江苏宝苏局
十二、丝茶之乡——浙江宝浙局
十三、秋水长天——江西宝昌局
十四、黔腹滇喉——贵州宝黔局
十五、天府之国——四川宝川局
十六、独树一帜——福建宝福局
十七、祖国宝岛——台湾宝台局
十八、百里洞庭——湖南宝南局
十九、九省通衢——湖北宝武局
二十、对外窗口——广东宝广局
二十一、山美水秀——广西宝桂局
二十二、彩云拱照——云南宝云局
二十三、滇东铜都——云南宝东局
二十四、云山雾罩——云南宝州局
二十五、甲于回部——新疆叶尔羌局
二十六、红钱西子——新疆阿克苏局
二十七、边陲重镇——新疆宝伊局
二十八、美丽牧场——新疆宝迪局
二十九、龟兹故地——新疆库车局
三十、西域风情——新疆喀什噶尔局
三十一、成丰花钱
第四篇 咸丰钱彩图
一、户部宝泉局
二、克勤郡王星月钱
三、工部宝源局
四、直隶宝直局
五、直隶宝蓟局
六、直隶宝德局
七、河南宝河局
八、山东宝济局
九、山西宝晋局
十、陕西宝陕局
十一、甘肃宝巩局
十二、江苏宝苏局
十三、浙江宝浙局
十四、江西宝昌局
十五、贵州宝黔局
十六、四川宝川局
十七、福建宝福局
十八、台湾宝台局
十九、湖南宝南局
二十、湖北宝武局
二十一、广东宝广局
二十二、广西宝桂局
二十三、云南宝云局
二十四、云南宝东局
二十五、云南宝州局
二十六、新疆叶尔羌局
二十七、新疆阿克苏局
二十八、新疆宝伊局
二十九、新疆宝迪局
三十、新疆库车局
三十一、新疆喀什噶尔局
三十二、成丰花钱
附一:洪秀全与太平天国
附二:钱币数码摄影指南
后记
参考书籍目录
序言
清中期,中国封建社会正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急速转型,各个领域受到了空前的冲击,主动或被动地发生着一系列变革。错综复杂的咸丰钱币,将这非常时期在社会、经济、货币、文化等方面的震荡体现得淋漓尽致。咸丰钱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咸丰钱始终吸引着钱币收藏与研究者的目光,自清人鲍康《大钱图录》问世以来,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咸丰钱的著录和研究文章,对咸丰钱的历史背景、历史面貌、历史教训,从收藏、研究、艺术等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深究与剖析。王文良先生积二十余年专集咸丰钱之功,不辞辛劳将切身体验和研究心得编著成书,眼前这本《清代咸丰钱鉴赏与集藏》无疑扩充与丰富了咸丰钱研究的新篇章。
清廷执政以后,接受历史上推行虚值大钱的惨痛教训,对于铸行大额钱币和发行纸钞是慎之又慎,然而形势所逼,终究没有逃脱历史的桎梏。18世纪初,当中国皇帝还躺在龙床上悠游自得之时,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开始,闭关并没有让中华民族保持安宁,而是饱受了资本主义、殖民主义洪流的冲击。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英国在印度设立的东印度公司开始实行鸦片专卖,面对清廷闭关政策,他们采取贿赂、偷运、走私等种种手段,成功地将鸦片源源输向中国,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打破了中国银钱并用的货币结构,严重破坏了清廷财政平衡。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和沿海匪徒滋事,进一步使清廷财源缩小、支出猛增,增发铜钱又因滇铜受阻,困于铜源缺乏而无能实施,终于饮鸩止渴下狠心推行大钱和纸钞。但要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在全国急速上马大钱,势必难以遵循既定的钱币铸行顺序,结果就打造出了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千姿百态的“方孔精灵”。
本书摆脱了以往单纯就钱论钱的桎梏。一方面,在对咸丰钱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努力对各地区不同钱局所铸钱币的历史面貌进行还原。对每个钱局铸的咸丰钱主要风格特征,都有扼要的描述,提纲挈领,切中要害。不仅是中原各地、各省的,还涵盖了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六个钱局的咸丰钱,也有比较丰富、贴切的展示。另一方面,对咸丰钱的收集、辨识、鉴赏和保管等都做出了独到的讲解,言之有物,实实在在,有条有理,使人读来有碰得到、看得见、摸得着之感。
后记
我的童年是20世纪50年代,离清朝灭亡四十余年,咸丰铸大钱也就是100年前的事。小时候曾听外婆说起,她的父辈在阳澄湖中船上躲避长毛(百姓对太平军的贬称,外婆1880年生于苏州阳澄湖畔)袭扰,结果家里被抢并遭破坏。太平军攻打苏南一带在咸丰朝后期,攻入苏州后将整条商业街烧毁,太平天国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形象很坏。民国建立以后的几十年战火不熄,军阀内战、日本鬼子入侵,老百姓长期饱受兵灾之苦。父母年轻时生活在动荡年代、旧中国绝大多数人生活质量低下,寿命短,老一辈人说中国穷是因为人太多。近代中国发生的一些大事,在我们这个年龄段人群心里不是太遥远。20世纪的10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远远超过此前几千年来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人告别战乱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我们这些被誉为生活在毛泽东时代、糖水里泡大的青少年,经历了数次“与人斗其乐无穷”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折腾,经济建设遭受破坏,百姓为温饱所困。1976年打倒“四人帮”,国家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空话和口号中解脱,百姓生活回归平静,日子越过越好。20世纪80年代初,与改革开放不期而遇,许多上山下乡的知青回城一段时间后又从工厂下岗,社会进入转型期。然而,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成果使每一个中国人受益,生活逐渐富裕安宁,社会环境大大改善,是解放五十多年来最好的时光,我们这一代人体会最深刻。
少年时代亲身经历诸多无法忘怀的重大事件,其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是1958年“大跃进”和接踵而来的“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1958年大跃进提出“15年超英赶美”,还记得当年国家下达的钢产量指标是1070万吨,浮夸风和违背科学的政策首先将全国农村陷入严重的“自然灾害”,1960年起多数老百姓经历了忍饥挨饿,1964年刚能吃饱饭又开始了“四清运动”。1966年6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工厂停产、科研人员下乡,全国上下10年动乱。1966年末、1967年初去南京、北京、广州“革命大串联”。学校不再上课,天天跟邻居、同学打牌、下棋,与同好一起淘零件、装收音机。1967~z上海《解放日报》有一篇社论,批判不参与“文化大革命”的“逍遥派”,说这些意志消沉者“男的装天线、接地线,女的做针线、织毛线……”1968年11月,以工厂“造反队”为主体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与学校领导班子组成“毕业分配工作组”,我被分配到交通部上海港务局当工人。虽然工作劳累,但还暗自庆幸躲过了下乡插队。后来听说我们几个没有下乡的同学,与“文革”中不参加红卫兵折腾老师有关,“毕业分配工作组”内不少老师曾被红卫兵小将批斗打骂。参加工作以后,继续无线电业余爱好,帮邻里、同事修理电器。1970年以后,黑白电视机和盒式收录机的普及,又使我着实兴奋和忙碌了不少年。
文摘
插图:
18世纪初,对中国旱已垂涎三尺的英国商人将鸦片大量走私进入中国,使中国白银源源不断外流。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国政府在广州收缴鸦片并予销毁,英国当局为维护非法鸦片贸易利益,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赔偿第一次鸦片战争白银2100万两,用于战争的费用远大于此。道光后期的10年间,朝廷用于赈灾和镇压动乱的费用达2500万两。咸丰皇帝上台后,清军三年间用于镇压太平天国的军饷就超过了2000万两。战争还使税收大幅度下降,“屋漏偏遇连绵雨”。大清朝财政几近山穷水尽,于是采用“变通”税赋标准和通过各种渠道,敲骨吸髓地榨取百姓,还开创了向洋人告贷的先例。
18世纪中叶,一贯以天朝上帮自居的满清政府依然闭关自守,对发生在西方国家的社会变革、科学进步和工业革命不闻不问。1840年,当世界第一强国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用快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大门后,近代中国社会进入大动荡和大变革时期,广大劳动人民陷入内外双重压迫的苦难煎熬中。
早在乾隆年间,英国部分海外殖民地对中国贸易己占其进出口总值的主要部分,到嘉庆时达到80%以上。中国的茶叶、瓷器、生丝、土布等,在欧洲市场上很受欢迎,畅销不衰,而英国棉毛织品在中国市场上长期滞销亏损,除了转销印度棉花外并无其他适当货物可供。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和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阻碍了外国商品的流入,大幅度的贸易顺差使白银在较长时期内源源不断流入地中国。封闭政策不仅窒息了中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国人了解、学习世界上先进文化观念和科学技术,还因此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老牌殖民帝国的英国,早就觊觎着中国大幅度贸易顺差。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政府先后两次派使团来到中国,要求中国政府开放贸易和口岸,由于英方的一些无理要求及中方根本不考虑对外开放,均未进入实质性淡判,嘉庆二十一年的英国使团是被强行遣送出境的。由于清廷对世界形势和西方列强在工业及军事技术发展缺乏系统了解,故而对于英国政府的威逼利诱不以为然。英国方面并未因此罢休,采取贿赂中国官员并勾结不法商人,大量走私鸦片进入中国。自嘉庆五年至道光初,清政府的禁烟令如一纸空文,从年输入中国几千箱鸦片开始,到19世纪30年代时,年输入鸦片达四万余箱,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倒流出国。道光十八年(1838年),朝廷经过“对鸦片是禁是放”的激烈争论后,道光皇帝决定委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前往广东禁烟。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月,林则徐在广州和虎门等地共收缴并焚毁鸦片237万余斤。一直在等待时机的英国政府立即作出反应,派出军队、军舰,发起第一次鸦片战争。
ISBN | 7536242247,978753624 |
---|---|
出版社 | 岭南美术出版社 |
作者 | 王文良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