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象与魏晋玄学(第3版)》介绍了1912年11月31日,梁启超先生在北京大学作讲演,北京大学校“之所以异于普通学校而成为最高学府者”,“日研究高深之学理,发挥本国之文明,以贡献世界之文明是焉”,大学校之目的,既在研究高深之学理,大学校之学课,又复网罗人类一切之系统智识,则大学校不仅为一国高等教育之总机关,实一国学问所在,可视为一学问之国家也。且学问为文明之母,幸福之源。一国之大学,即为一国文明幸福之根源,其地位之尊严,责任之重大,抑岂我人言语所能尽欤!”蔡兀培先生长北京大学后,对北大的第一个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把上大学作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的陈旧观念,明确“大学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他解聘了一批不学无术、误人子弟的教师,推行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不拘一格地聘请了一批学有专长的中外教师,建立研究所,组织学术社团,举办学术讲座,创设学术刊物,鼓励教师和学生研究学问。他还在校行政会议下设立由专家组成的大学出版委员会,协助校长审查出版图书,规划出版事务,并设立独立的出版部,公开出版大学的讲义、学术著作和文献资料。北大的学风为之一变,很快成为中国的学术研究中心。李大钊先生在《本校成立二十五年纪念感言》中说:“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京大学万万岁’的欢呼。”
编辑推荐
《郭象与魏晋玄学(第3版)》: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
作者简介
汤一介(1927~ ),原籍湖北黄梅。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儒藏编纂中心主任、中国文化书院创院院长,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 《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早期道教史》《佛教与中国文化》《新轴心时代的中国文化定位》等。魏晋玄学是我国哲学发展史一个重要阶段,而郭象的哲学思想堪称这一阶段哲学发展的最高点。本书围绕郭象的哲学思想,分析了魏晋玄学内在发展的逻辑过程,阐释了魏晋玄学中的有、无、体、用、本、末、一、多、言、意等哲学概念、范畴,尤其研究了郭象以 “言意之辩”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本书使用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本。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论魏晋玄风
一 何谓“魏晋玄学”?
二 魏晋玄学的产生
第二章 研究魏晋玄学的资料问题
第三章 魏晋玄学的产生与评价问题
一 魏晋玄学的产生
二 魏晋玄学的评价
第四章 魏晋玄学发展的历史(上)
一 正始时期的玄学
二 竹林时期的玄学
第五章 魏晋玄学发展的历史(下)
一 元康时期的玄学
二 东晋时期的玄学
三 唐初重玄学
第六章 郭象的生平与著作
第七章 郭象与向秀
第八章 郭象与裴颁
一 “有始”与“无始”
二 “外资”与“独化”
三 “无为”与“有为”
四 “入世”与“超世”
第九章 郭象的《庄子注》与庄周的《庄子》
一 关于“自性”的问题
二 关于“无为”的问题
三 关于“圣人”的问题
四 关于“无”的问题
第十章 郭象的《庄子注》与《庄子》的旧说
第十一章 郭象的哲学方法
一 寄言出意
二 辨名析理
三 否定的办法
第十二章 郭象哲学中的理论问题(上)
一 关于“有”与“无”的问题
二 关于“动”与“静”的问题
三 关于“知”与“无知”的问题
四 圣人“可学致”与“不可学致”的问题
第十三章 郭象哲学中的理论问题(下)
一 “(命)理”与“自性”
二 “独化”与“相因”
三 “无待”与“有待”,“无为”与“有为”
四 “顺性”与“安命”
第十四章 郭象与王弼
附录 有关郭象的生平和著作的资料
参考书目
第三版后记
序言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获得丰富学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广阔视野,披沙拣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赜索隐的严谨态度,投入到这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来。
后记
《郭象与魏晋玄学》一书于1983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到现在(2009年)已经26年了,其间于1986年、1987年由台湾谷风出版社盗印了两次。2000年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并列入《北大名家名著文丛》中之一种。2000年北大版对1983年版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但仍然保存了原书的结构。2008年,张文定、高秀芹两同志告诉我,此书将出新版,让我再修定一下。我很高兴,能有机会,再对此书作些修改和补充。这是因为,1981年至1982年我写这本书时,“改革开放”不久,我的思想可以说才初步得到“解放”,又因所读的书还很有限,现在看来,此书不足之处甚多,还有一些错误的论断(只要我发现了的都一一改正)。但是,可以欣慰的说,它总可以是“改革开放”较早出版的一本学术专著。
“魏晋玄学”作为一门课程,我在北大讲了三次,在兰州太学讲了一次,这都是80年代的事。我虽对“魏晋玄学”仍然关注,但因思考的中心问题已转移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走向”,特别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文化如何发展。为此,我开始研究了一点印度佛教文化。我注意到,中国文化在长达近千年中可以说成功地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那么,我们现在有没有可能在学习、吸收和消化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国的现代新文化,使中国文化能贡献于人类社会。
文摘
(1)何、王的学说来源于老庄。《三国志·魏书·曹爽传》附《何晏传》谓:晏“好老庄言”,《世说新语·文学》“何晏为吏部尚书”条注引《魏氏春秋》:“晏少有异才,善谈易老”,同条引《弼别传》:“好庄老,通辩能言。”《三国志·魏志·钟会传》:“初,会弱冠与山阳王弼并知名。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又注引何劭《王弼传》:“弼注《老子》,为之《指略》,致有理统,著《道略论》,注《易》,往往有高丽言。”《老》、《庄》、《易》合称“三玄”。
(2)何晏、王弼的思想(立论)是“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王弼《老子》第四十章注:“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列子·天瑞》张湛注引何晏《道论》谓:“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种种准则都是靠“无”得以形成和维系,所以“无”为“体”。
(3)“无”(本体)的作用非常之大(以无为用),它并非因为什么爵位而贵重。意思是说:它并不是什么人格神(如天帝)那样而贵重,“无”并无意识,它只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和道理,“物无妄然,必由其理”,就这点看玄学有反汉学目的论的意义。
据各种史科看,何晏、王弼虽好老庄,但在曹爽当政时,由于从汉刚过渡到魏未久,儒学虽衰,但余势犹存,所以何晏于注《老子》未毕而作《道德论》外,并撰《论语集解》;而王弼于注《老子》外,又注《易》,并撰《论语释疑》,可见他们也很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从现存的史科看,何、王虽立论根据《老》、《庄》,重在发挥道家思想,并用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但他们齐一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的意图也是很明显的,故可谓为“不废名教而任自然”者也。
何晏、王弼虽都是“贵无派”,他们的思想大体相同,但也有若干差异,大概王弼哲学的本体论意味比何晏对《老子》的阐发更深刻,且对《周易》和《论语》的义解颇多创新。在这里,我想只对何晏思想作点简单介绍,重点讨论王弼的思想,这样可以使我们更便于抓住魏晋玄学发展的内在关联。
ISBN | 7301165730,978730116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汤一介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