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的转型与中国海权:从陆权走向海权的历史必然》内容简介:“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结构”是海洋国家的基本特征,也是引发海权的第一要素。只要人类同海洋发生关系,迟早会形成“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这种经济结构一旦形成,迟早要召唤强大的海权。无论古代、中世纪还是近现代,也无论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对海洋国家来说,不存在海权和陆权哪个更重要的问题,而是在整个国防体系运作中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功能以及随战场空间变换二者如何协作的问题。海权能够凝聚分散的陆权势力从而形成合力,因而是陆权的“倍增器”,获得强大海权的陆权帝国的影响力和寿命要远远超过没有海权的陆权帝国。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海权对陆权具有绝对的优势.掌握制海权的一方可在世界范围调动各种资源来压垮坚持陆权战略的一方。
国内学界对中国海权问题的讨论已经延续了数年。并且已向纵深展开。牵涉到中国是否要建立远洋海军、甚至是否要建造航空母舰等具体问题。中国海权的讨论意义重大、范围广阔,涉及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伦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等领域。中国的海权问题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以及现代化进程的继续而出现,其中隐含着历史的必然和前所未有的丰富历史内涵: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甚至包括黑格尔的“世界精神”的转移,都将聚焦于中国海权这一问题上。
编辑推荐
《文明的转型与中国海权:从陆权走向海权的历史必然》:著名学者倪乐雄最新推出中国海权问题专著,纵论中国海权与国际格局新变化。倪乐雄被美国海军学院战争学院教授和国际著名海权问题专家詹姆斯·霍尔姆斯称为“中国马汉学的代表”。 作者简介
倪乐雄,1983年毕业于福建厦门大学中文系,现为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兼任加拿大渥太华中国事务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研究范围:东西方战争文化比较、战争史、国际军事外交战略、中国海权战略等。出版《帷幄与决胜》、《战争与文化传统》、《寻找敌人》、《撩开后冷战时代的帷幕》,译著《论战争》(雷蒙·阿隆著)。合作翻译《山那边》(利德尔-哈特著)、《美国世纪的终结》(梅森著)。发表文章250余篇。
曾以2000年度美国国务院新闻总署“国际访问者”身份应邀出访美国国务院、国防部、国防大学、陆军战争学院、陆军参谋指挥学院、西点军校、太平洋战区总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2009年,应邀在加拿大外交部北亚司、国防部战略研究院、皇家军事学院、罗马俱乐部加拿大协会、卡尔顿大学诺曼派特森国际关系学院“战略论坛”发表演讲。并应邀在中国军方大战区、军兵种司令部、集团军和海陆空军事学院、以及地方各高等院校作有关中国军事现代化、军事外交专题演讲。 目录
1世纪对海权的沉思
从陆权到海权的历史必然
海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海权与中国的发展
历史“长时段”与台海局势
文明转型与中国海军战略
在郑成功水师的背后
中国海权战略的困境
从海权和社会转型的角度看郑氏水师
“夹缝雁行阵”——最合理与最糟糕的怪异组合
附录二十世纪的中国军事 序言
向读者交代一下自己研究海权的过程也许是必要的,顺便对自己学术经历做片段回顾。偶然的契机,使得东西方战争文化比较研究进入海权这个领域。1996年秋,我的厦门大学同班同学,泉州市政协工作的王伟明先生正在筹备“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35周年大会”,邀我参加并约我一篇大会论文.我对郑成功没有专门深入的研究,只是一般生平和事迹的了解。当时第一反应是想婉言谢绝,但细细想来发现郑成功军事集团的生存依赖海洋而非陆地,这就打开了同西方历史比较的思路,进而发现这是对东西方海权、海军进行深层比较的很好切入口。随着这一思路打开、研究的深入,十四年来形成了一些观点,下面逐一给以简述。
从支撑郑成功海上割据势力的经济来源着手,得出郑成功的水师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具有类似地中海文明性质的海军的结论。这种西方特点与中国历代水师由大陆农业经济支撑、作为陆权的辅助手段迥然相异,由此也发现中国大规模海军建设是没有商业经济的动力来源的,是内陆农耕经济结构不能承受的。从西方近现代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有赖于军事力量(主要是海军军种)的保障来看,进而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不能自发产生资本主义的观点提出怀疑,因为顾准先生曾认为中国古代不存在商团打天下的现象,而这在他看来对于资本主义的产生非常关键,显然他当时没有注意到明末清初东南沿海以郑成功为代表的“商业——军事复合体”的海上势力的社会意义。
在郑氏海上势力同清廷的抗衡中,我注意到西方历史中海权对陆权的优势同样存在于东方,康熙皇帝统一台湾的过程揭示了海权是台湾政治归属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历史规律同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今天的台湾现状。因为注意到三百多年来制海权与台湾政治归属的关系,我于十年前就判断:不战不和、不独不统将持续相当长时间。这不仅是研究战争史的结果,而是在战史研究中寻找范式和重视海权在历史中作用的结果。 文摘
插图:
海权的定义应该怎么下?现在有人说要打破海权概念军事上的局限,应该有法律的介入,道义的介入,还有人把海洋的运输、海底资源开发也放进海权概念里,但原先的概念是一百多年来约定俗成的,是学术术语,理论的概念只有在不得不改变的时候才有改变的必要。现在我们在运用约定俗成的海权概念时,并没有遇到什么障碍问题,完全能够解释现有的现象,而重新定义只会引起学术研究的混乱,比方说,后人在理解海权概念时会增加一种麻烦,首先要区别21世纪之前的海权仅仅指海上军事力量,21世纪开始后的海权概念除了海上军事力量以外还包括国际道义和国际法的内容,或者海洋经济开发和海底资源保护等内容。学术创新是需要的,但为了刻意追求创新,结果既未开创出什么新东西,反而破坏已有的基础,将原本清晰无误的常识弄得模糊难辨,这种学术态度是不可取的。
比如”国家拥有强大的海权就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海底资源和海洋经济的开发”这样一个表述,要比“国家拥有海权中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就能有效地保卫海权中的海底资源和海洋经济开发”简单明确得多。如果把海上军事力量和海洋资源开发归并到“海权”的概念里,那么当一个国家的海军很强,海上经济开发力量却很弱时候,这个国家的海权力量怎样评估?是海权强国还是海权弱国?
ISBN | 9787501192878,750119 |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作者 | 倪乐雄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