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探讨的是困扰人类跨文化传播活动的核心问题:我们与他者如何交流,以及交流如何跨越性别、国籍、种族、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鸿沟?作者从自我反省出发推扩到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媒介的多维互动关系,围绕四个核心问题展开思考:我能够交流吗?“我、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如何走向自由、平衡?文化的多样性统一如何可能?如何面对媒介作为桥与沟的双重文化角色?从而在立体思维的架构中,辨析了人的交往理性、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与交往意义、媒介技术的反人性统治等问题,呈现了跨文化传播的无限多样的可能性,并试图启发人们回到日常生活时间去开拓跨文化传播的思维空间。
编辑推荐
《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是新闻传播媒介化社会研究论丛,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关系研究书系。
作者简介
单波,哲学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外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访问教授,法国蒙田大学(波尔多第三大学)客座教授,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研究员,香港《传播与社会学刊》(communication & society)、The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编辑顾问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比较新闻学、跨文化传播、新闻传播思潮研究,代表作有《中西新闻比较论》、《心通九境》、《20世纪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受众研究读本》(译著)、《跨文化传播新论》(主编)等。
目录
第一章 导言:跨文化传播如何可能?
一、我能够交流吗?
二、“我、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如何走向自由、和谐?
三、文化的多样性统一如何可能?
四、如何面对媒介作为桥与沟的双重文化角色?
五、跨文化传播的思维路径
第二章 跨文化传播的思想之流
一、社会流动与“陌生人”概念的流行
二、从文化到跨文化
三、“边缘人”的跨文化传播之思
1.爱德华·霍尔的非语言传播理论
2.霍夫斯特德与特兰迪斯的“文化差异的维度”
3.古迪昆斯特的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
4.约翰·贝利的文化适应理论
5.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
6.菲利普森的文化代码理论
7.霍华德·贾尔斯的传播适应理论
8.金洋咏的跨文化适应与传播整合理论
四、面对全球化的跨文化思维
1.全球化的“合奏”
2.全球化的“变奏”
3.全球化的反思
第三章 跨文化传播的基本问题
一、文化与传播的同构
1.传播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
2.文化就是按照某种方式互动和创造某种互动的方式
二、人是传播关系的总和
三、他者是主体建构自我意义的必备要素
四、跨文化传播的基础与障碍
第四章 跨文化传播的心理路径
一、文化与心理
1.文化与认知图式
2.跨文化心理
二、文化差异与文化适应
三、文化焦虑及其消解
第五章 跨文化传播的语言悖论
一、语言与跨文化理解
二、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建构
三、语言与意识形态
1.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合法化”和“自然化”
2.语言的抽象程度与群体间语言偏见
四、语言与权力关系
第六章 跨文化传播的伦理危机与伦理建构
一、跨文化传播的伦理性
二、跨文化传播实践的伦理危机
三、跨文化传播的伦理融合
第七章 跨文化新闻传播的现代性困境
一、权力关系体系与跨文化新闻传播
1.全球化与跨文化新闻传播
2.民族、种族权力关系与跨文化新闻传播
3.阶级、性别权力关系与跨文化新闻传播
二、话语倾斜与话语缺失
1.话语与言谈方式、新闻话题的限定
2.跨文化新闻传播:意义分享的异化
3.话语倾斜与话语缺失的内在逻辑:以北京限制养狗政策报道为例
三、话语偏见与面子协商
1.理论视角的修正
2.西方传媒汶川地震报道: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的呈现
3.中国面子(形象)被贬抑的话语逻辑
4.中国主流媒体选择性解码背后的面子协商
四、跨文化新闻传播理念
第八章 余论:跨文化传播的政治基础
一、从多元文化主义转向文化间性
二、从软权力转向平等权力
三、跨文化传播的和谐理念
附录一 当时光在“北非花园”流逝
附录二 一个外国记者如何报道中国?
主要参考文献及其简要导读
后记
序言
进入新时期以来,伴随着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的繁荣昌盛,以及网络等新媒介的勃兴和传播新技术的扩散,我国社会正在急剧地向媒介化社会转型。社会的媒介化趋势持续建构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子系统,从而不断推进着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与结构化,并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创造及跨文化传播的交流方式。如何理解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的关联,认识媒介化社会的本质,寻求中国在媒介化社会的发展动力;如何解决媒介化社会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进程,理应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在2005年年初,武汉大学的“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创设了“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创新基地”,并设置了“新闻传媒与媒介化社会研究”的系列课题,在宏阔的学术视野上,开始致力于新闻传媒与媒介化社会这一重大课题的艰辛探究。现在推出的《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关系研究书系》便是这一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后记
完成这部书稿之时,我迎来了两个有意义的纪念:女儿满二十岁,而我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问学旅程也正好走过二十年。对我而言,这种巧合暗示了学术与生命的某种关系,生命的奋进推动着生命的感通,生命的感通融入学术,使学术像生命一样开放。
女儿自小就陪伴我爬格子,在那不堪回首的寂寞童年,她每次打破寂寞的话语常常是:“来,爸爸,让我检查一下你的错别字!”或者拿着画满圆圈的纸,冲着妈妈喊:“瞧,我也写了这么多字的文章!”回想起来,她的寂寞与吵闹不断向我提示生命的不自由状况,使我迫切地思考人的自由发展问题,而她的滑稽与天真又着实冲淡了学术生活的寂寞。及至入学发蒙,她用稚嫩的文字描写养鸡趣事、对走失的兔子的思念,无一不自然流露出生命的悱恻之情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理解。我为此而兴奋,并从中悟到,学术必须时时回到这种本能表现的自然情感,才能从不安不忍之心出发,发现与生命相冲突的问题,找到情理合一的真问题。时光流逝,女儿如今已成为大三学生,不时与我讨论一些非常人文的问题,看上去可谓青春与幻想齐飞,思想共春天一色,而且她的率真、执拗映现着问学者的本真之心,以至我无法拒绝她的幻想或思想的冲击,甚至有意在与她的谈话中寻找思考的乐趣。几天前,我翻开文档,找到一篇我与上高中的她合作的对话体文章《父女之间的新春随想》(《武汉晨报》2005年2月4日),可以作为这种体验的一个注脚。
文摘
插图:
2002年竞选法国总统的勒庞提倡法兰西人的差异权,主张安排第三世界的移民回家,而且赢得19%的选民支持,其令人震惊之处在于,多元文化统一于文化相对主义,将意味着把维持文化的自然分离当作共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觉察到,当少数族群在文化上自觉地将移民国文化作为普遍标准,认可自己作为移民国公民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扮演的角色时,这些族群很有可能使自己的文化处于形成单一世界文化的过程之中。不管是美国的文化熔炉,还是加拿大的种族拼盘(ethnic mosaic),资本全球化的经济发展都可能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变相地使民族文化、少数族群文化中不符合现代性的文化形式消亡,从而使世界文化最终走向单一文化。而当多元化统一于市场的逻辑时,多元文化就很可能只是换了不同民族服饰的麦当劳大叔,最终为一种文化服务。只要存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种有利于资本效益最大的统一性就不可能消亡。它们会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但只要资本主义需要维持资本效益的最大化,就必定需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把文化多样性当作调味品和元素,使其统一于文化的可消费性。以上所有论述都表明,文化的多样统一存在着一种亦显亦隐的可能性,即多元文化统一于由意识形态构造的权力支配关系体系。这样的分析有反思社会结构、恢复人的主体性的意义。但从另一方面讲,它又否定了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如果人们只是思想的囚徒,遵照意识形态进行交流、理解或者语言的实践,那么,作为意识形态傀儡的主体是根本不需要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只需要被某种意识形态征服而服从罢了,或者跨文化传播因为意识形态霸权而变得完全不可能实现,最终成为一个伪命题。我们努力寻找普世价值以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基础,可到头来,普世价值也为意识形态所笼罩,我们的意识或者只被决定和征服,使得文化走向单一化,或者只被相互区别、对立,使得文化差异变成公开冲突的战线。
ISBN | 9787307077379 |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单波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