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期刊采编和管理 (平装) 9787509715765,75097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对期刊从业人员来说,《新闻期刊采编和管理》是一本指导性较强的业务专著。作者提出的“目标消费者”概念、“发行局部压强”观念、“不小于三分之一”的美学原则,以及制度管理、文化管理和知识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理念等,都不乏新意。作者强调,对于一本期刊来说,知识管理是一种容易被忽略的却较为重要的新管理模式。全书文字通俗、流畅且不乏幽默;有不少生动的例子,也有大量的具体的可直接用于实际操作的“经验之谈”。《新闻期刊采编和管理》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还具有指导实践的积极意义。作者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大学给大学生上课时,该书内容曾为主要教学内容。
编辑推荐
《新闻期刊采编和管理》: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浙江系列
作者简介
邹建中,《观察与思考》杂志主编,浙江省社科院企业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杭州名牌战略研究会高级顾问,1987年加入浙江省作家协会。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定位(1) 一 定位(1) (一)读者定位:我们的产品卖给谁(1) (二)内容定位:我们给读者看什么(4) (三)风格定位:我们要张扬的是什么风格(5) (四)发行定位:我们的读者在什么区域(10) (五)广告定位:我们要的是哪类广告(12) 二 方针、宗旨(12) (一)方针:怎样做(13) (二)宗旨:为什么(14) 三 口号(15) 第二章 策划(17) 一 什么是新闻策划(17) (一)什么是新闻(18) (二)什么是新闻策划(27) 二 策划的重要性(32) (一)每一期杂志的内容,都要精心筹划(32) (二)每一期杂志的内容,都要突出重点(34) (三)如何写好一篇报道,都要周密考虑(35) 三 策划和实施策划的基本条件(36) (一)要有一支综合素质较好的团队(36) (二)要有合作精神(38) (三)辅之以良好的管理(39) 四 成功的策划案例(41) (一)发现典型(41) (二)统一思想(42) (三)安排采访(44) (四)分头写作(44) (五)精心编辑和排版(45) 第三章 采访(46) 一 什么是新闻采访(46) (一)“新闻工作者”(46) (二)“为新闻报道”(48) (三)“调查研究”(48) (四)“还原事实本质”(50) 二 记者采访须具备的素质(51) (一)冷静——鹰的眼睛(52) (二)敏锐——狼的耳朵(60) (三)迅捷——豹的速度(65) (四)顽强——熊的力量(68) 三 静态采访和动态采访(77) (一)静态采访(77) (二)动态采访(79) 四 采访的注意事项(93) (一)配备工具(93) (二)讲究礼貌(98) (三)打扮得体(101) 第四章 写作(103) 一 什么是新闻写作(103) (一)新闻写作,一定要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进行(103) (二)新闻写作,必须符合新闻体例的一般要求(103) (三)新闻写作,是将“事实”按“体例”写成文字稿的活动(105) 二 新闻期刊文章的主要体例及写作特点(106) (一)新闻综述(106) (二)新闻述评(114) (三)人物通讯(131) (四)新闻调查(135) (五)人物专访(141) 三 文章的结构技巧(149) (一)横向结构(149) (二)纵向结构(157) (三)纵横交错结构(165) (四)悬念式结构(165) (五)鱼骨式结构(166) (六)箭靶式结构(166) 第五章 编辑(文字)(168) 一 编辑所需具备的素质(168) (一)编辑的政治意识(168) (二)编辑的学习意识(170) (三)编辑的组稿意识(172) (四)编辑的人文意识(175) (五)编辑的技能意识(178) (六)编辑的服务意识(179) 二 编辑工作“流水线”的“十大环节”(179) (一)谈稿(180) (二)写稿(182) (三)编稿(189) (四)审稿(206) (五)排版(211) (六)校对(213) (七)清样(216) (八)付印(217) (九)上市(218) (十)收尾(218) 第六章 编辑(美术编辑)(221) 一 有关图片的审美(221) (一)图片的选择(221) (二)图片的裁剪(227) (三)图片摆放的“不小于三分之一原则”(234) 二 杂志版式的重要性(239) (一)关于封面(239) (二)关于内页(244) 三 版面设计的原则(247) (一)“齐”的原则(248) (二)“精”的原则(248) (三)“简”的原则(248) (四)“空”的原则(249) 第七章 期刊管理(252) 一 制度管理(252) (一)需要制定基本的规章制度(253) (二)制度管理需要遵循的原则(271) 二 文化管理(274) (一)文化管理的核心(274) (二)文化管理的内容(277) (三)文化管理和制度管理的关系(283) 三 知识管理(285)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285) (二)知识管理对杂志社的影响(287) (三)知识管理的现状分析(288) (四)知识管理策略和方法(291) 参考文献(299)
序言
我在新闻出版行业工作,已近30年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从做报纸(《江南游报》)到做杂志(《东方青年》),再到做报纸(《浙江青年报》、《青年时报》),最后又做起了杂志(《观察与思考》)。其间,我从记者、编辑岗位起步,先后担任过编辑部主任、主持编务工作的副总编以及现在的《观察与思考》杂志社主编。 由于我长期在新闻出版的采编业务一线工作,自然而然地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我是个爱思考的人,喜欢对“经验”进行“理论梳理”,即将一些“经验”提升到“规律”的层面。我觉得,掌握了从实践中得来的“规律性的东西”,反过来指导实践,效果非常好,至少可以提高效率,少走弯路。比如,我对记者采访规律的认识;比如,我对文章结构规律的认识;比如,我对版面设计规律的认识;比如,我对编辑流程规律的认识;比如,我对日常管理规律的认识,这些“认识”,都对我的实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我在长期的新闻出版实践中,也带出了一批新闻出版人才。他们当年跟我“干新闻”的时候,大多是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但是,在我的指导下,他们进步非常快。现在他们在浙江的一些重要媒体工作,大都成了那儿的台柱子,有的还成为某些媒体的领导者。 实践的结果告诉我:我的那套东西,还是行之有效的。加上我还在几个大学任兼职教授,常给学生上课,因此,我就一直有一个想法:将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归纳起来,写成一本书,让那些新“入行”的年轻人,以及听我课的学生,有一个“东西”可以放在需要的时候翻翻看看。 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要求自己尽量少看别人的书。不是我对他们的书不屑一顾,而是我怕受到他们的影响,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从而“迷失自我”。我想,我要尽可能地坚持“原创”。所以,我的书中,就有了大量的“与众不同”的东西。也许那些东西还非常幼稚,但我认为,多样性,总比单样性好;创新的粗糙,总比守旧的精致好。好在我们的读者会有能力“取其精华,扬弃糟粕”的。 虽然我坚持“原创”,但我毕竟是受过新闻专业高等教育的,这么多年来,也啃过一些老师的书。因此,如果说,我在书中有所建树,那也有这些老师的功劳。因为他们始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由于这是一本既有理论层面的东西,也有操作层面的东西的书,它应该有它“存活”的价值。而且这本书虽然讲的是“新闻期刊采编和管理”,但它的一些东西,是和其他期刊共有的。做其他期刊的“刊人”们,也是可以“翻翻看看”的。
文摘
插图: 们也赞同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但实践上往往各执一偏,难以统一。于是,在写作实践中就产生了两种情况:有些文章空洞抽象,概念、观点、条条多,缺少具体材料,没有例证,因而既不能令人信服,也难以启发人的思考;有些文章则不善于概括,堆砌资料,缺乏经过分析得出的观点和结论,看起来杂乱无章,茫无头绪。邓拓认为这两种现象反映了两种片面性,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观点和材料相组合,虚与实相结合,而这个结合,必须经过一番把观点和材料融会消化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相加和凑合。‘这只有经过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才能成功,决不是生拉硬凑、加减乘除就能成功的’(《燕山夜话.观点和材料》)。这话讲得非常深刻,确是他自己长期发奋挥毫的经验之谈。他还举古人作的形象化比喻为例:有的人所学如一仓钱币,纵横充满,而不得贯以一绳;有的则有绳一条,而无钱可贯。‘以线贯钱’的说法,和我们平时讲的‘红线串珠’相似。这些比喻虽然很形象地说明了一部分道理,但比喻总是跛足的,写作不能简单这样相‘贯’相‘串’,而需经过一番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使观点和材料水乳交融,才算达到了理想的境界,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产品’。”(1) 和“水乳交融”相反的就是“油水分离”了。近些年来,有人花了不少钱,研究如何在汽油中加水,以解决能源不足的世界级难题。媒体也对此进行过不少的报道,但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真正看到过有谁将这项研究搞成功了。油水不融,这难倒了不少科学家和企业家。
ISBN9787509715765,75097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邹建中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