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笔下的新华书店 (平装) 7313064764,97873130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留在笔下的新华书店》收录了中国书业研究专家汪耀华先生近年来从实践者、研究者的视角对以新华书店为主渠道的中国图书发行业的系列剖析和若干对往昔工作、友情的个案追念。在作者幽婉的叙事和精到的文字里,可以窥见他那份对新华书店变迁过程的顾盼与怀想、对中国书业未来美好前景的守望与期待。 新华书店总店原总经理邓耘先生为《留在笔下的新华书店》作序,称赞《留在笔下的新华书店》详略取舍问删繁就简,在历史的大背景中有小点评,在阶段性事件的大板块中有小镜头。
编辑推荐
《留在笔下的新华书店》收录了中国书业研究专家汪耀华先生从实践者、研究者的视角对以新华书店为主渠道的图书发行业的系列剖析,以及对往昔工作、友情的个案追念。 一个由上学、读书,再买书、看书,进而卖书、写书,与书结缘、以书为业的人,多年来,耀华君以勤奋笔耕、默默奉献、不肆张扬、讷言敏行而在业内为人称道。拜读过他的新著《留在笔下的新华书店》,又使我对其治史、做事的能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本书完整的思想和片段的故事里,在耀华君幽婉的叙事和精到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窥见他那份对新华书店变迁过程的顾盼与怀想,对新华书店未来美好前景的守望与期待。——新华书店总店 原总经理邓耘
目录
治史、做事及其他(代序) 新中国书业从齐步走开始 新中国书业60年60件大事 中国书业30年7个成长卷宗 由新名词铺垫而成的近30年发行之路 1949年,上海开创书业新天地 新华书店在上海,开始的时候—— 新华人1960年的49条服务革新 书是载体,承载的是社会大势 书店,书不愁愁店的营生 做大、做强的目标应该是做久 书业分销16个猜想 整合,成为出版发行业的主题词 新华,个人的感知 脚踏两头船一意编“纪事 我编了一种印10册的书 记忆 因为《新华人》而诞生《蔡医生谈养生》 后记
序言
缘于同行间的职业关系,我与汪耀华相识已有多年。他每有文章见诸报刊,我每读一次就会加深一层对他的认识。 古人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耀华君不善高谈阔论,然而从他十数万言的笔触里流淌出来的“新华情结”,确使我进一步认识了其人、其言、其行,一个由上学、读书,再买书、看书,进而卖书、写书,与书结缘、以书为业的人。多年来,耀华君以勤奋笔耕、默默奉献、不肆张扬、讷言敏行而在业内为人称道。拜读过他的新著《留在笔下的新华书店》,又使我对其治史、做事的能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常人以为写史、治史似乎是史学家和政治家的专利。其实对于一个企业、单位或群体来说,盛世修史,继往开来,温故知新倒是一件增进凝聚力、扩大影响力的大事。新华书店70年风雨兼程就留下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治史文字。据我所知,包括各省、市或县级新华书店的店史、店志不下百十部,上百万字。
后记
在离开曾经以为可以就业一辈子且已经从业二十多年的上海新华书店的日子里,因为碰到了一系列的纪念日:2007年新华书店建店70周年、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受多家媒体的鼓励,陆续从实践者、研究者的视角对以新华书店为主渠道的图书发行业进行了系列剖析,或长或短,总是把该说的话说完为止。现在将此结集,也算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书中也收入了同时写作的若干对往昔工作、友情的个案追念。 感谢多位为本书若干章节首发而催促、斧正的朋友:王介平、章红雨、杨晓芳、郭虹、戴昕、李星星、陈钢、徐坚忠…… 感谢新华书店总店原总经理邓耘先生撰写的代序,收到邓总大作后,我当即回复:谢谢邓总,我会更努力! 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鼓励。 感谢昔日新华书店的同事和我文章的读者。
文摘
前辈们在解放初通过接管、转换、调拨而来的房屋(门面、库房和宿舍),经过1978年开始的经济复苏、全面经商加上随之而来的房产开发大潮,新华书店因为有着“原始股”般的优势,只要避开一些官方主导的商业街开发项目,靠着这些年久弥挺的房产,迎来了一个艳阳天。开始的时候,是悄悄地把一些仓库、办公室或门面出租以换得有效的租金,而且这些租金还会年年递增。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十多年前将沪太路老仓库出租给广东金海马家俱直至现今,不仅获得了大额租金也培育了金海马在上海的市场。虽然这种租金收益已经与职工无关,但对于企业利润的增值无疑是一种绝佳的来源。在大多数以出租为主体的剩量房开发的时候,不少书店也出现了因为市政动迁、危房改造、房产开发等多种变故,开始小范围、小规模的干起房屋买卖、建房出租等房产买卖了。
ISBN7313064764,978731306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汪耀华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