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战后的美国核战略与中国国家安全》一书以国际关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冷战后美国核战略调整及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为主线,对冷战后美国核战略调整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冷战后的美国核战略与中国国家安全》指出,冷战后美国核战略对中国国家安全产生了双重影响,中国应该采取加强自身核力量和多渠道保障中国自身能源安全等对策。
编辑推荐
《冷战后的美国核战略与中国国家安全》:
汇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原创学术成果
搭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平台
探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著出版的新模式
扩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
姜振飞,男,1970年生,山东临沂苍山人,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专业博士,研究方向:美国外交政策与国际核军备控制,现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已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问题研究》等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国际政治类论文10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部,合著1部。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冷战时期美国核战略概述/1
第一节 现实主义与冷战时期美国核力量发展、威慑、运用政策/1
第二节 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与冷战时期美国核军控政策/7
第二章 冷战后美国核战略的调整/25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核战略调整的历史背景/25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核战略的调整/33
第三章 冷战后美国核战略调整的动因/83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核战略与美国全球战略/83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核战略与美国地区战略/92
第三节 “9·11”事件与冷战后的美国核战略/108
第四节 新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核战略/113
第四章 冷战后美国核战略对核不扩散体制的影响/125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核战略调整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125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核战略调整的影响/129
第三节 冷战后美国核战略与国际核不扩散体制/136
第五章 冷战后美国核战略调整与中国国家安全/144
第一节 冷战后中国国家安全的界定/144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核战略与中国国家安全/155
第三节 中国应采取的对策/183
结束语:美国奥巴马政府的核政策以及美国核战略的未来发展趋势/193
参考文献/208
后记/221 序言
冷战结束以后,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仅存的超级大国。维护自己的这一地位,成为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主要目标。在后冷战时代,美国核战略仍然和冷战时期一样,服从和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随着印度、巴基斯坦先后进行核试验,朝鲜、伊拉克和伊朗核问题等地区性核问题以及核恐怖主义问题的连续出现,核扩散问题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凸显。冷战后美国根据国际核安全环境、其自身对核扩散威胁认知的变化以及其全球战略需要对其核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作为冷战后世界上最主要的核大国和对国际防核扩散负有重要责任的国家,美国核战略的这一调整必然会对核不扩散体制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美国新核战略所具有的一些主要特点,如很强的单边主义倾向、强制性、进攻性等与维持核不扩散体制的内在要求之间产生了尖锐矛盾,导致核不扩散体制陷入危机。另一方面,冷战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和国际安全环境。而且,随着中国更深入地参与到地区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和平发展比改革开放前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冷战后美国核战略的调整不可避免地对中国国家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冷战后美国核战略调整导致中国周边有核国家的增加,中国和平发展所面临的周边安全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有所增加;美国核战略变化对地区安全特别是中东地区安全的影响,使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源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美国利用其核战略的推行追求其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绝对军事战略优势,打破了全球战略平衡,使大国间军备竞赛有死灰复燃的趋势,这不利于中国和平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国际局势;美国利用其核战略推行加大对中国地缘政治遏制,也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后记
我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主要以美国政府出版局出版的《美国对外关系文件》(FRus)和美国军备控制和裁军署主编的《裁军文件》为基础,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美国约翰逊政府与国际核不扩散体制》,该成果现已于2008年4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进入浙江大学工作以后,我继续选择美国外交政策和国际核军备控制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对冷战后的美国核战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先后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问题研究》、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等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了与冷战后美国核战略相关的论文9篇。以上述论文为基础,2008年9月,我作为负责人承担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青年)项目《冷战后的美国核战略与中国国家安全》的研究工作,本书正是这一项目的研究成果。特别要提到的是,教育部高等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也将本成果列入《高校社科文库》,并给予出版资助。
在书稿完成之际,我特别要感谢我在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的合作教授高力克老师和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导师、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瀛泉老师,他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给了我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指导和帮助,这将使我终身受益。同时,他们严谨的治学作风也为我今后的学术生涯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我还要感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毛丹教授、人文学院的刘国柱教授、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的章前明老师和公共管理学院的陈妙峰老师,他们也对我的科研和工作方面提供了许多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光明日报出版社的刘书永和冯欣两位编辑,他们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两位编辑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极强的责任心令我敬佩和感激。 文摘
现实主义在美国核战略中的第二个表现是在美国核力量的发展政策方面。现实主义学派认为,国际政治本质就是“增强权力、维持权力、显示权力”的斗争。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这也为其称霸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当时美国称霸世界面临的一个主要竞争对手就是社会主义大国——苏联。冷战时期美国战略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认为,己方之所得恰是对方之所失,奉行零和对策的游戏规则。鉴于美国称霸世界的基础是其在二战结束后所拥有的无与伦比的综合实力,核实力则又是美国国家实力的支柱,于是美国把在核武器发展上不断追求核力量对比的优势或均势视为自己获得和巩固世界超级大国地位的基础和保证。美国认为,只有与苏联进行核军备竞赛,保持自己的核优势地位,它才能在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美国开始通过积极发展核军备来与苏联对抗,其实质和目的在于保持、维护自己的核垄断和核优势地位以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并确保自己在与苏联之间爆发的核战争中能够战胜对方。
鉴于核武器在美国军事和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对有利的实力地位的追求导致了美国和苏联双方迅速在核军备领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竞赛。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核力量对比也经历了美国占据核垄断地位、美国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美国占据相对优势地位和美国与苏联势均力敌等几个阶段。通过与苏联之间的核军备竞赛,美国核力量得到了巨大发展。美国战略核力量的数量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稳步增长,其中实际部署的核武器的数量于1967年达到最大值,为2268件。②随后,这一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美国陆基、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和重型轰炸机介于1875~2200件之间,一直到1990年都是如此。这些核运载工具所携带的核弹头的数量从1975年起急剧增长,经过短暂停顿后,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重新急剧增长,于1987年达到最大值,约为13600枚。
ISBN | 7511206891,978751120 |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作者 | 姜振飞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