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献章学术思想研究》内容简介:陈献章(1428一1500年),字公甫,别号石斋、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门渔父、南海樵夫、黄云老人等,晚年自称石翁,广东省新会县白沙里人。因居白沙村,故学者以其乡名尊称为白沙先生,称其学说为白沙学说,称其学派为江门学派。
编辑推荐
《陈献章学术思想研究》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序
第一章 陈献章与明代心学的形成
一、薛瑄:开明代道学之基
二、吴与弼:寻向上工夫
三、陈献章:以自然为宗
第二章 道论
一、道论的基本历程
二、道的特质
三、道超形气:道与气
四、道的回归
第三章 主静说
一、主静说的产生及影响
二、主静的方法和作用
三、主静的路径及体悟
第四章 境界论
一、自然之乐乃真乐
二、自然之乐的内容
三、自然之乐的特征
四、自然之乐的实现
第五章 道德文化
一、生如朝露,死如蝉蜕
二、富贵非乐
三、天下功名无我关
四、用则行,舍则藏
五、孝以爱亲为大
第六章 人生情怀
一、仕隐进退的主要经历
二、仕隐进退的基本原因
三、“率乎自然”的人生情怀
第七章 社会批判思想
一、对名利的批判
二、对悦生恶死观念的批判
三、对权势的批判
第八章 自得贵疑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教育理念:兴学育才为务
二、教育内容:学者,道也
三、教育原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四、教学方法:学贵自得
五、教育成效:昭在当时,垂于后世
附录一、献章“无言”飞九洲——陈献章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附录二、白沙哲学的价值解读
附录三、陈献章与罗浮山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序言
陈献章(1428一1500年),字公甫,别号石斋、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门渔父、南海樵夫、黄云老人等,晚年自称石翁,广东省新会县白沙里人。因居白沙村,故学者以其乡名尊称为白沙先生,称其学说为白沙学说,称其学派为江门学派。
白沙先生是明代岭南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他的哲学思想上承宋儒理学,下启明代心学,在中国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提出的“立诚以为始”、“致虚以立本”、“自得以为验”、“自然以为宗”的学术宗旨及不离日用、于时事处现“本心”,“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学思想体系,在当时独树一帜,为儒学的发展开辟了新路。白沙先生专心学问,致力讲学,在教育思想上主张独立思考、学贵多疑,不仅重视书本知识的教育,更重视道德教育。白沙先生道德文章名闻遐迩,士子从学问道者达数千之众,形成在全国也极有影响的哲学流派——“江门学派”,极一时之盛。白沙学说也曾远播海外,在日本、韩国等产生过重要影响。
白沙先生长于写诗,他的诗格调清高雅淡,诗句之中,多含哲理,诗风一如其人,故有“白沙诗语如禅语”之誉。
后记
对陈献章的研究,一直是我这些年来从事侨乡历史文化研究所关注的一个领域,这不仅因为陈献章与我工作所在地的关系,还因为陈献章确实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而这样一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宝贵遗产,更是广东省进行文化大省建设、江门市进行文化名市建设必不可少的地方文化资源。作为一所地方院校,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实现办侨乡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学校提出了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人才战略为强校之基,以创新精神为建校之魂,以服务地方为兴校之路的发展战略,要求全校教职员工把创新论文写在侨乡大地上,本书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催生而出、长在侨乡大地上的一棵嫩芽。
本书只是我关于陈献章研究计划的一部分,在未来的研究计划中,陈献章心学与宗教的关系、陈献章与现代新儒家的关系将成为我重点关注的内容,为了使这些研究能扎实地进行下去,我想先做一番“笨”工夫,对其年谱进行重修,同时,尽自己所能,将研究陈献章的论著进行提要汇编。这些计划有些庞大,凭一己之力,确非易事,但我想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
文摘
这就是说,天地没有形成之前,构成天地的气就已经存在着。这些能构成天地的气在未构成天地前是浑然未分的,但从来没有消灭过,而在这浑然未分的气之中就包含着理。因此,天地是有限的形体,如果追索天地未有之先,那么不仅有理,也有气。用“未有天地之先”来证明理先于气是不正确的。气从无形到有形,理都在其中,理与气始终“浑然无间”,“密匝匝地”,“无须臾之相离也”,因此不能将理与气分为孰先孰后。
不仅理气不能须臾相离,薛碹还进一步指出,理气融为一体,没有间隙。他说:“理气密匝匝地真无毫发之缝隙。无大无小,无内无外,一以贯之。”(《明儒学案·河东学案》)又说:“一气一理浑然无间,万物各得一气一理,分之则殊,合之则一。”(《读书续录》卷一)正是理气互为一体,间不容发,所以要强行区分两者“孰先孰后”肯定就是不对的。
同时,从气与天地的关系来看,尽管天地有生灭的变化,而气的存在却是永恒的,犹如宇宙的永恒一样,他说:
今天地之始,即前天地之终也。虽天地混合为一,而气则未尝有息。但翕寂之杀,犹四时之贞,乃静之极耳。至静之中,而动之端已萌,即所谓太极动而生阳也……原夫前天地之终静,而太极已具;今天地之始动,而太极已行。是则太极或在静中,或在动中,虽不杂乎气,亦不离乎气也,若以太极在气先,则是气有断绝,而太极别为一悬空之物而能生夫气矣,是岂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之谓乎?
(《读书录》卷四)在薛碹看来,如果是理产生气的话,气就不是永恒的,而是有生有灭的,而这与程颐“阴阳无始”的思想互相矛盾。因此,薛碹强调,气及其运动是宇宙永恒过程自身的一部分,气的运动可以有不同的形态,或相对静止,或显著变化,但无论气在哪一种运动状
ISBN | 9787010087962,701008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张运华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