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利益与国际舆论:美国涉华舆论实证研究 (平装) 9787811277975,78112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国家利益与国际舆论:美国涉华舆论实证研究》主要内容简介:梳理美国国家利益的历史演变以及美国涉华舆论的历史变迁;将1996年至2006年间能够反映中美利益关系变化的八大里程碑事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选择了《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为媒体文本;《美国国务部公告》和《总统文档每周编辑》为政府文本;以及各民意调查机构相关数据为公众意见来源;从国家利益的视角出发,全面分析美国近十年来包括政府、媒体、公众三个环节在内的涉华舆论。
编辑推荐
《国家利益与国际舆论:美国涉华舆论实证研究》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严怡宁,生于1976年,籍贯江苏南京。先后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复旦大学,2008年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一直致力于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曾参与研究生教材《国际传播学导论》的撰写,并承担及参与多个校级、市级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序 引言 第一章 美国国家利益与涉华舆论的研究背景:理论、历史及方法 一、国家利益与涉外舆论 二、判定国家利益的舆论过程中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关系 三、羡国国家利益的历史演变 四、美中利益关系与美国涉华舆论的历史演变 五、研究内容:八大里程碑事件(1996-2006) 六、研究内容的文本来源 七、研究指标的设定与统计 第二章 1996年台海危机时期的美国涉华舆论 一、国家利益内容分布状况 二、国家利益指向范围的分布 三、中国在国家利益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四、维护国家利益手段的分布 五、对美国政府维护国家利益过程的意见 六、报纸文本的消息来源 第三章 1998年克林顿访华时期的美国涉华舆论 一、国家利益内容分布状况 二、国家利益指向范围的分布 三、中国在国家利益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四、维护国家利益手段的分布 五、对美国政府维护国家利益过程的意见 六、报纸文本的消息来源 第四章 1999年北约炸毁中国驻南使馆时期的美国涉华舆论 一、国家利益内容分布状况 二、国家利益指向范围的分布 三、中国在国家利益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四、维护国家利益手段的分布 五、对美国政府维护国家利益过程的意见 六、报纸文本的消息来源 第五章 1999年中美签署WTO协议时期的美国涉华舆论 一、国家利益内容分布状况 二、国家利益指向范围的分布 三、中国在国家利益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四、维护国家利益手段的分布 五、对美国政府维护国家利益过程的意见 六、报纸文本的消息来源 第六章 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时期的美国涉华舆论 一、国家利益内容分布状况 二、国家利益指向范围的分布 三、中国在国家利益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四、维护国家利益手段的分布 五、对美国政府维护国家利益过程的意见 六、报纸文本的消息来源 第七章 2002年小布什总统访华时期的美国涉华舆论 一、国家利益内容分布状况 二、国家利益指向范围的分布 三、中国在国家利益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四、维护国家利益手段的分布 五、对美国政府维护国家利益过程的意见 六、报纸文本的消息来源 第八章 2003年温家宝总理访美时期的美国涉华舆论 一、国家利益内容分布状况 二、国家利益指向范围的分布 三、中国在国家利益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四、维护国家利益手段的分布 五、对美国政府维护国家利益过程的意见 六、报纸文本的消息来源 第九章 2006年朝核问题激化时期的美国涉华舆论 一、国家利益内容分布状况 二、国家利益指向范围的分布 三、中国在国家利益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四、维护国家利益手段的分布 五、对美国政府维护国家利益过程的意见 六、报纸文本的消息来源 第十章 当代美国国家利益与涉华舆论:规律与对策 一、国家利益视野下的美国涉华舆论发展规律 二、美国涉华舆论中政府、媒体、公众的互动 三、改善美国涉华舆论的策略建议 四、研究局限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美国涉华舆论的研究热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至今,方法各异——理论梳理、现象归纳、内容分析不一而足;研究也聚焦过各种案例和热点事件,时间跨度上也各有不同,但并未呈现过美国舆论的多元性。追求多元化社会的美国在国内研究中体现的是舆论的惊人一致性——“威胁论”也好,“伙伴论”也好,或是统一的坏,或是阶段性的一致的好。但这种呈现总让人觉得还不够,不足以反映有着两亿多人口,有着种族、文化、价值观“大熔炉”之称的美国的舆论现实。 严怡宁博士的研究力图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她着手梳理舆论多元性可能的出发点,并抓住了“利益”这一原始起点,将涉华舆论的多元化归结为国家利益的主客观交融性带来的人们对国家利益的多元理解。于是,国家利益不复是过去一个被人们在研究国际舆论时反复运用的、“静止”的、“铁板一块”的符号,而是一个历史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复杂概念;对它的多元认识则带来了涉华舆论的多元呈现。 为研究舆论的多元性,严怡宁选择了舆论中最主要的三股角逐力量——政府、媒体和公众,展开实证研究。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在国家利益面前合而不同的利益出发点和意见表达。这样的处理应该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严怡宁的研究把国家利益的争议焦点细分为国家利益内容分布排序。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在修改书稿准备出版之际,读博的三年时光和博士论文的攻坚阶段又重回眼前。三年的复旦攻博生涯见证了我学术上的成长,而回首准备及撰写博士论文一年多的时间,更是一段非常丰富的经历。其中既有过困惑迷失,也有过顿悟和豁然开朗;既充满了体力与精神上的艰苦,也让我尝到了论述完成一刹那的欣慰与满足。 论文和书稿能够顺利完成,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李良荣教授。怀揣对李老师的景仰,四年前我鼓起勇气投考李老师门下,有幸在随后的三年中得到了李老师的悉心指点,感受到他的大师风范。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宽广的学术视野、敏锐的洞察以及严厉又平易近人的作风深深地感染了我。从平时李老师对小论文的仔细指点,到李老师为大家组织的学术沙龙,再到李老师倡导的师生及同门之间的关爱,我在李老师这里不仅学习了学术态度、治学方法,还交流了思想、开阔了眼界,并且收获到学术志同道合者的友谊。这对我将是受用一生的。而在整个博士论文准备和撰写过程中,从选题、开题到思路的整理、论文的写作和修改,李老师都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时时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不仅使自己的论文水准有所提升,并且使我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又学到很多东西,在学术道路又前进了一步。
文摘
插图: 5.3 对国家利益的不同界定标准 国家利益概念的复杂使得人们对它的界定标准也出现了不同意见,总体来看有以下几种界定方式。 5.3.1 理想主义的路径——以理性和普世道德界定 理想主义以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代表。在经历了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性后果后,威尔逊继承洛克、康德思想,倡导各国以道义、善良、规范等对和谐世界的理性追求来保证国家利益,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1918年他提出“十四点计划”,是理想主义国际秩序的经典宣言。他提出了“公开外交”、“贸易自由”、“集体安全”、“民族自决”等,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 在承认人们对和平的美好追求的前提下,以威尔逊为首的理想主义者主张通过建立集体安全机制来实现永久和平,希望在各国不断完善自身的基础上达到国际社会的美好,确保各国利益。这种集体安全理念的具体体现就是国际联盟的建立。 威尔逊的理想主义还反映出强烈的救世主情结,他说:“我的梦想是,当岁月流逝,世界越来越认识了美国,这个世界将转向美国寻求基于自由之上的道德鼓励,美国也就将在阳光下显露出来,它的旗帜就不仅是美国的旗帜,而是人类的旗帜了。”①这也反映在其继承者的外交政策上。杜鲁门就曾经说:“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ISBN9787811277975,781127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严怡宁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