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在心理学:一种整合的临床观》由存在心理学大师罗洛·梅和当代美国存在心理学的领导人之一科克·施耐德合著而成,此外《存在心理学:一种整合的临床观》还收录了一些其他重要的存在心理学家和治疗师所写的文章,如亚伯拉罕·马斯洛、詹姆斯·布根塔尔、欧文·雅洛姆、保罗·鲍曼等,探讨了存在的意义以及存在分析理论。
《存在心理学:一种整合的临床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追溯了存在心理学的文学、哲学和心理学起源;第二部分讨论了存在一整合心理学的发展及其未来的方向;最后一部分则用十多位持存在一整合倾向的心理学家的临床案例,以形象直观的方法阐述了应用存在一整合心理学来治疗的方式和手段。
                    编辑推荐
《存在心理学:一种整合的临床观》:
罗洛·梅把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介绍到美国,开创了以探讨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为主题的美国存在心理学及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主张自我选择的研究取向。他的20余部专著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带给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启示。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科克·J·施耐德(Kirk J.Schneider) (美国)罗洛·梅(Rollo May) 译者:杨韶刚 程世英 刘春琼 丛书主编:郭本禹
科克·J·施耐德(Kirk J.Schneider),博士是一位持有执照的心理学家,美国旧金山存在治疗中心的主任,他在那里进行咨询并开设私人心理门诊。他还是加利福尼亚职业心理学院的兼职教师和加利福尼亚整合研究所的临床督导,这两个机构都设在旧金山湾区。施耐德在旧金山的塞布鲁克(Saybrook)学院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他在那里同詹姆斯·布根塔尔(James Bugen-tal)、斯坦利·克里普纳(Stanley Krippner)以及罗洛·梅(Rollo May)一起工作。
罗洛·梅(Rollo May),(1909-1994),美国存在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1930年获得奥柏林学院文学学士学位,1938年获得纽约联合神学院神学学士学位,194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怀特研究院和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长期工作。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的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和美国心理学基金会的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等奖励。出版了《咨询的艺术》、《焦虑的意义》、《人的自我寻求》、《存在》、《爱与意志》、《权力与无知》、《创造的勇气》、《自由与命运》、《存在之发现》和《祈望神话》等20多部著作。
目录
导言 存在—整合心理学:一种开端 
第一部分 存在—整合心理学的历史起源 
第一章 文学起源 
与一个人自己有关的真理的悲剧 
(罗洛·梅) 
治疗师和通往地狱的旅程 
(罗洛·梅) 
歌德的《浮士德》与启蒙运动 
(罗洛·梅) 
盖茨比和西西弗斯的神话 
(罗洛·梅) 
希区柯克的《眩晕》: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观 
(科克·施耐德) 
第二章 哲学起源 
存在哲学的东方起源 
西方的存在传统 
恐惧是一种通过信念而产生的救助的体验 
(索伦·克尔凯郭尔) 
论身体的蔑视者 
(弗里德里希·尼采) 
西西弗斯的神话 
(阿尔伯特·加缪) 
第三章 心理学起源 
威廉·詹姆斯 
奥托·兰克 
存在心理学的起源和意义 
(罗洛·梅) 
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是怎样产生于同一文化情境的 
(罗洛·梅) 
心理学能从存在主义者那里学到什么 
(亚伯拉罕·马斯洛) 
受伤的医疗师 
(罗洛·梅) 
罗洛·梅:个人的反思与赏识 
(詹姆斯·F.T·布根塔尔) 
兄n莱茵回忆录 
(科克·J·施耐德) 
献给罗尼·莱茵 
(托马斯·格林宁) 
双重性大师:对吉姆·布根塔尔的一些个人反思 
(科克·J·施耐德) 
克尔凯郭尔的人格学 
(欧内斯特·贝克) 
第二部分 存在一整合心理学的最近和未来趋势 
第四章 从分离到整合 
来自培训过程内部的存在心理学 
(安·巴斯特-肖特 格伦·A·汉密尔) 
第三部分 存在—整合心理学在治疗中的应用 
第五章 存在—整合方法的指导方针 
本章是怎样组织的 
存在一整合方法的理论 
理论的治疗含义 
存在解放策略的使用 
总结 
技能建立的练习:对教师的建议 
第六章 体验解放的案例说明 
黑人及其无助:默西迪丝的案例 
(罗洛·梅) 
郁闷的艺术家:阿曼达的案例 
(克里斯·阿姆斯特朗 詹姆斯·布根塔尔) 
一个非洲裔美国人的观点:达瑞恩的案例 
(唐·赖斯) 
一个强迫症男性:罗恩的案例 
(爱德华·孟德尔洛维茨) 
一种同性恋的观点:玛西娅的案例 
(琼·蒙海特) 
精神错乱的来访者、莱茵的治疗哲学以及存在精神分析中体验的精确性(迈克尔·盖伊·汤普森) 
人格主义的存在主义:一个土著美国人的观点 
(罗亚尔·阿尔萨普) 
与中国来访者的简短交会:彼得的案例 
(约翰·加尔文) 
对短期存在—人本治疗的初步概述 
(詹姆斯·布根塔尔) 
一种酒精中毒的观点:P先生的个案 
(芭芭拉·鲍灵格 罗伯特·马塔诺 
阿德里安娜·阿曼蒂) 
单身女性日记:安妮·塞克斯通情结 
(艾琳·塞林) 
一个孀妇的体验:爱尔瓦的案例 
(欧文·雅洛姆) 
一种存在—宗教精神的观点:萨拉的案例 
(保罗·鲍曼) 
儿童的内在感:乔伊的案例 
(史蒂夫·克町) 
对话(布伯式的)治疗:道恩的案例 
(莫里斯·弗里德曼) 
对抑郁和濒死的反思:凯罗尔的案例 
(汤姆·格林宁) 
总结和结论 
致谢 
译后记
序言
罗洛·梅(Rollo May,1909—1994)被称做“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杰出代表。20世纪中叶,他把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介绍到美国,开创了美国的存在分析学和存在心理治疗。他著述颇丰,其思想内涵带给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启示。
一、罗洛·梅的学术生平
罗洛·梅于1909年4月21日出生在俄亥俄州的艾达镇。此后不久,他随全家迁至密歇根州的麦里恩市。罗洛·梅幼时的家庭生活很不幸,父母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关系不和,经常争吵,两人后来分居,最终离婚。他的母亲经常离家出走,不照顾孩子,根据罗洛·梅的回忆,母亲是“到处咬人的疯狗”。他的父亲同样忽视子女的成长,甚至将女儿患心理疾病的原因归于受教育太多。由于父亲是基督教青年会的秘书,因而全家总是搬来搬去,罗洛·梅称自己总是“圈子中的新成员”。作为家中的长子,罗洛·梅很早就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幼年时最美好的记忆是离家不远的圣克莱尔河,他称这条河是自己“纯洁的、深切的、超凡的和美丽的朋友”。在这里,他夏天游泳,冬天滑冰,或是坐在岸边,看顺流而下运矿石的大船。
后记
《存在心理学:一种整合的临床观点》一书终于翻译完成,这本书由已故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洛·梅和当代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领导人之一科克·施耐德合著而成,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和治疗师所写的文章,如亚伯拉罕·马斯洛、詹姆斯·布根塔尔、欧文·雅洛姆、保罗·鲍曼等人的相关论述。这本专著追溯了存在一整合心理学的起源,并深入探讨了存在一整合心理学在治疗方面的应用。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心理治疗感兴趣,这其中有高校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也有正在成长的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学爱好者,他们学习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和人本主义等疗法,这些发端于西方的心理治疗方法令人振奋也带给人疑惑:这些心理治疗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是否有可能将诸多疗法整合到一个理论框架中呢?
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心理治疗整合的思想就开始萌芽,但是,直到80年代,这一思想才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的认可,心理治疗整合的趋势得到迅速的发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整合技术主要有戴蒙德和海温斯的指令疗法、弗兰西斯等的鉴别疗法和拉扎鲁斯的复合疗法。但它们仅限于技术层面的整合,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文摘
这可以解释为一种挑战,我们把这种挑战用在沉溺于任何一种神经症(或者药物成瘾)的病人的治疗中,安心(reassurance)很少被使用到。心理学家决不能剥夺病人的至关重要的首创精神(initiative),尤其是在治疗的开始阶段。
但丁的那句话,“你是明智的/并且能够领会我贫瘠的语言和暗示”,用一个熟悉的措辞来说,这句话是对治疗师的阿谀奉承。如此恭维可能不会被口头拒绝(确实,我们可能私下认为我们能理解他们的思想)。但是更合适的是做手势或咧开嘴笑——任何一个咧开嘴笑的人也不可能全是明智的。
维吉尔有一句回应但丁的重要的话:“我是一个灵魂/是在地狱的边缘游走的灵魂中的一个。”我们都处在地狱的边缘,在那个特殊时间,我们都在人类的环境中挣扎,无论我们是王子还是贫民,是病人还是治疗师。但是治疗师不能通过把自己的问题告诉病人来让病人理解人性。福瑞达·弗洛姆一赖克曼(Frieda Fromm-Reichmann)明智地谈道:“即使没有必要不得不听取治疗师的问题,病人也已经为他自己的问题背负了足够的负担。”此外,和病人沟通的最好方式是通过手势和态度,这要好于道德说教,每一个生活在地狱边缘的人,罪过(如果我可以使用但丁的话)不是有问题,而是没能觉察到它们,没能面对它们。
                    | ISBN | 7300118771,978730011 |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作者 | 科克·J·施耐德(Kirk J.Schneider) |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