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哥马路虾的驾车宝典》是大连的哥马路虾继《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之后的最新力作。马路虾是一位有26年驾龄、行程逾百万公里的职业司机,关于人、车、路,他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和见解。作者所有的驾车技巧和智慧都来源于实践,所以本书既不是呆板无趣的教科书,也不是冰冷难懂的技术书,而是一位老司机珍贵的忠告和指点。《的哥马路虾的驾车宝典》延续了作者辛辣幽默的文字风格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将自己的切身体会娓娓道来,仿佛在同你聊天一般。把“如何安全地开车”这一颇为技术性的命题讲到有趣和有用,只有马路虾能做到。
编辑推荐
《的哥马路虾的驾车宝典》:中国正在进入“汽车时代”。你不用知道每天路上增加了多少辆新车,单单从越来越恶劣的交通状况,就可窥见汽车保有量增速之一斑。与之同比例增长的,当然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统计,在各类事故中,道路交通已成“第一杀手”。所以,这本书要讨论的主要话题就是“如何安全地开车”。
《的哥马路虾的驾车宝典》的作者是一位有25年驾龄、行程逾百万公里的职业司机,关于人、车、路,他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和见解。作者所有的驾车技巧和智慧都来源于实践,所以你不必担心本书是否又是一本呆板无趣的教科书,或是冰冷难懂的技术书。对于那些刚上路或者正准备上路的新手来说,学好交通法规、背好信号标识当然是必须的,但最珍贵的莫过于一位老司机的忠告和指点。
这正是《的哥马路虾的驾车宝典》要给予你的。这里有驾校和教科书不能给你的经验与技巧,这里有勘透“人、车、路”本质的驾车智慧。
准备好了吗?跟着这位一握住方向盘就仿佛君临天下的“油条级”驾驶员,勇敢而谨慎地上路吧!
媒体推荐
能把不是小说的东西写得像小说,我认为这人非常值得崇拜。
——陈村
马路虾写的东西比很多专业作家都好多了。
——崔永元 作者简介
马路虾,原名夏飏,生于北京,长于大连。最好的青春都播洒在非常年代的广阔天地里了,因此没有上过多少学,但读过很多书。职业生涯还算丰富,上过山,下过乡,当过工人,下过岗,后以开出租车为生。2006年12月24日,“马路虾”开始在天涯社区发系列帖子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讲述的哥生活逸事。其妙趣横生又痛快淋漓的文字,不但为他的博客创造了30余万次的点击率,而且引起传统媒体的广泛关注,评价其文字是“王小波式的犀利+东北人的豁达幽默+的哥的城市猎人视角”。2008年1月,重庆出版社将其精粹文本汇集成书,《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听的哥讲故事》走下网络,得以和更多的人谋面。2008年5月11日,马路虾成为“小崔说事”的嘉宾,与崔永元和著名作家陈村一道探讨文学与生活。目前仍以开车为业,闲暇种地,读书,摄影,打电游,看电影,写字儿。2009年开始写作《的哥马路虾的驾车宝典》一书,依然延续了其率真幽默的文字风格,把“如何安全地开车”这一颇为技术性的命题讲到有趣和有用。
作者近照:
目录
A先说点严肃的
道路交通事故现状
事故法则
B你真的毕业了吗?
职业之路
无库可入也要移库
歪脖树上五挡
新手也能当教练
驾校是“非法”组织
坑人的坑
科目越来越难,技术越来越糟
C在路上:速度与激情
好司机好在脚上
自信在一年后爆棚
速度与速度感
-控制不是压制
-相约何处
-速度感
-滑行
-多退少补
-不同的滑行
-是时代的错
-看远一点儿
-阈值
-灰狗的规矩
-谨慎不是紧张
超车
-超车即加塞
-先搞清概念
-超车是非常态作业
-车不入险地
-九死一生的经历
-尊重比你慢的人
行人
-没责任也要承担责任
-人在路中央
-让行人知道你想干嘛
-皮球后边的男孩
-应急预案
-女到中年
【服务区】
当心
-当心裤裆路
-当心路边树
-当心出租车
-当心自行车
-当心侧风
-当心绿灯
安全套的启示
-左侧通行
-左转弯的艺术
-右手才是吃棒冰的手
-物权不变法则
-你确信能回来吗
脚,放刹车上
没事别找事
雨小事大
冰雪路
-权当忘了带刹车
-侧滑
-教科书不是圣旨
-雪地爬坡,不进则退
-腿肚子转筋才能平安过弯
-有些情况只能撞了
【服务区】
挑个好伴儿
前方100米处事故多发
骡子的智慧
君子之交淡如水
停着的车
关照新手
夜车
-超车还是夜里好
-你会使用灯光吗
-令对方眩目可能危及自身
-疲劳会让你出错
习惯也需千锤百炼
再说酒驾
高速公路
-宠儿思维
-举手,不见得就可以发言
-先下手为强
-有时候需要与众不同
-让人忧虑的盲区
-改变状态,给个理由先
法制社会的烦恼
以为你能冲过去
安全气囊是双刃剑
ABS经验谈
【服务区】
别以为刹车多么管用
水也能载车
危险颠簸3
倒退之前
奋不顾身的保安
勇者不胜
“鞋”的烦恼
-爆胎!挥之不去的噩梦
-瞬间转换的两个极端
-想当然的推测
-漏气不叫爆胎
-亲历爆胎
-轮胎气压
-轮胎怕什么
-轮胎换位
-地位悬殊的备胎
-子午线轮胎
毁掉发动机其实很容易
涉水后别急着赶路
D你是我的宝贝
新车里的机油是富矿
怎样换机油
漆面的维护
装甲之甲
留神挡泥板
4S店
原厂配件不是唯一好的配件
简单活儿交给路边店
修车陷阱
【服务区】
E油!油!油!
老招数不管用了
影响油耗的因素
车在舒服的状态最省油
抬抬脚就知道
理想的路并非最省油的路
经济车速
电喷车引发的争论
距离的差异
油耗的差异
三袋不止灯
及时升挡
电脑是可以被忽悠的
费油也许是故障信号
空调,油耗的拐点在哪儿
别让车子停下来
有些油耗是算费的
节油器与添加剂
车上的东西
标号与品质无关
买车
-渐趋一致的风格
-驱动
-后驱
-前驱
-全驱
-变速器
-浪漫的天窗
买二手车
-为啥离的婚
-别折磨自己
-一看
-二试
【服务区】
F总得找个依靠
旦夕祸福
车损险
三者险
玻璃险
盗抢险
车上人员责任险
不计免赔险
保险陷阱
险托
看不见的条款
有责任才赔
也有不给赔的
免赔与绝对免赔
套餐里面不一定全是好吃的
不良记录,免赔率递增
自相矛盾的条款
扣单,一个人的保险公司
定损与定点
G再啰嗦几句
车上该放什么
自动挡汽车的问题
防止溜车
冬天的烦恼
自燃
防止自燃,比防止爆胎容易得多
无孔不入的尾气
放在外面的车
太阳膜≠窗帘
责任要落到实处
做好记录
自主处理别越界
序言
自序
不少初出茅庐的作者都希望找个名人为自己的作品作序。名人作序的作品容易火,作品要是火了,成为名人也就指日可待,以后就可以为别人的作品作序了。好吧,我承认我也是,也希望能找个名人为这本书作个序。
实际上为人作序的人不见得真的看了那些书,就像名人代言产品不一定真的用了那些产品一样。但问题不在这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刚拿到驾照那几年,有一次和师傅一起跑长途。他开车,我坐在副驾驶的位置陪他聊天,同时为他做所有开车时不方便做的事情。比如,每隔一小会儿卷一支老旱烟,点着了放师傅嘴唇上,或者从保温瓶里倒一杯温热的茶水递过去,师傅喝一口,再把杯子放我手里,拿我当茶几。当茶几也没什么,师傅嘛,他就是拿我当沙发也是应当的。
不过接下来,我渐渐地不愿意为他服务了。从大连市内出发,走国道,在金州跟上一辆满载货车,一直跟到营口,一百多公里就这么慢吞吞地跟着,不超车(他认为不具备超车条件)。这气得我眼珠直冒火星,赌气不给他卷老旱烟,也不给他茶水喝,看都不看他,把脑袋扭到右边看光景。俺也有点小脾气嘛。
师傅当然知道我生气了,出了营口路面宽阔了许多,到底把那辆老牛车超了过去,然后叹了口气,一字一顿地说:“你呀……要是你来开,也许早就超过去了。不过,不是我说大话,干别的我不敢吹牛,论开车,你这辈子别想超过我!”
师傅姓初,如今还在工厂车队开车。必须承认,这句话如醍醐灌顶,深深地刺激到我,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到今天都忘不了。有时候在路上遇到情况,我会本能地、几乎无法抑制地想起这句话。说老实话,我是服气的。
说到作序,其实我最想找的人是我的这位师傅。我的意思是说,为人作序,应当比为之作序的作品本身具备更深层次的见解才有意义,否则还真就成了名人代言。
然而很遗憾,开车让我服气的,大都疏于文字,文字令我仰慕的,又都没开过几年车。现在你明白了吧?自己给自己的书作序,除了因为捉不到名人,对这本书来说,实在是一件没法子的事。
当你走进书店,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唯独拿起这本书,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你已通过考试取得驾照,和当年的我刚拿到驾照时一样,正处于跃跃欲试的阶段。也许你拥有的更多,比如一部漂亮的汽车……或者你暂时什么都还没有,只是对开车感兴趣,并在可预想的将来,期望能把开车当作一项附属的、却是越来越不可或缺的职业技能。
这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我是说“自己的汽车”以及凭个人意愿学习开汽车这个事实。
从前的语言系统里面没有“自己的汽车”这类语句,要是你那样说话,差不多与时下说“我家的火车”一样匪夷所思。
凭个人意愿学习开汽车同样不可思议。国企大一统时代,汽车司机可是个让人眼热的行当,坊间的说法是给个县长都不换。你想啊,县长尚且不能想当就当,学习乃至驾驶一辆汽车,之前的要求之高考察之严谨还用说么?不过这个比喻有点夸张,我认为用乡长作参照还是切合实际的,就是说,假如那年月某乡长想跟我换换工作,他来开车我去当乡长,我是一定要和他谈谈条件的——除非像如今这样,又当乡长又开车,方便深入基层或者深入任何想深入的地方,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哦,扯远了。
我们常常要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好不好”和“怎么办”。第一个是理论家的专属领地,一般人没有发言权;第二个由道德家和以为自己是道德家的人做判断。他们都是些高尚的人,像《天堂电影院》里的阿德菲神父那样,负责替我们剪电影胶片;至于“怎么办”则是各类专家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吃肉的问题通常由屠宰场解决,摊贩占道经营由城管解决,这就是说,屠夫和城管队员是解决这两类问题的专家。显而易见,我举这个例子,无非是要说明作者本人是开汽车的专家,我将在这本书里解决如下问题:怎样开汽车。
怎样开车,不是教你怎样运用油门、刹车让车子开动或者停下来,也不是教你把马自达6当赛车,四个钟头从沈阳蹽到皇城根儿。我不是开赛车的(有时候很像),只是个总行里程逾百万公里的职业司机,我能告诉你的也许比舒马赫更实际:如何安全地驾驶汽车。
或者你一定要像开赛车那样驾驶汽车,也可以受益于本书,我在相关章节中有专门的介绍,告诉你高速行车时,除了警察和测速仪之外还要留意些什么。
至于好不好,历来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况且我从来就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只想让大家做个无害的司机,对自己无害,对他人无害,对社会无害,当然,除了尾气。
2010年4月17日
后记
在没有驾驶学校的年代,新司机是老司机连骂带踹带出来的,从我这一代驾驶员往上数三代,换句话表示就是我师傅的师傅的师傅,那帮人不少都是解放后才扫的盲,有的人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们当师傅教徒弟,除了下脚踹,的确也没多少好法子。余生也晚,临到我做人家上路师傅那会儿,骂倒还骂得,踹却是万万踹不得了。时代变了不好随便打人是个缘由,人家使了银子才是最根本的,这也是我始终不看好驾校毕业生的原因之一。
这个事实除了说明当年开汽车不用考交法,还证明了我在本书开头说的那句话:开汽车,的确是一门既不难教也不难学的手艺,在我看来比学个车工容易多了。
我们常常说某人车开得好,多半是说这个人技术高,手段比较厉害,能做很多一般人做不出来的动作。只是,那一类操作始终没能离开技术的运用,说到底也只适合竞技驾驶罢了,如你所见,这并非本书的重点。
实际上在不少人心目当中,技术与经验的界线被彻底混淆了——这是本书即将结尾时我最想添上的一句话。
开车这行有句话叫“你不怕我就吓”,也算个经验,从前挺管用,遇到那种死活不让路的,紧贴着就是一脚油门,风驰电掣,管保吓得他面如土色,以后再也不敢小看你了。但现在恐怕行不通,如今的人法制观念强,讲究路权,他要是誓死捍卫自己的权利,就容易把事情搞大。
在路上行驶,好好的突然就切进来,被切的不得不减速避险,猝不及防的,只好打轮躲出去,甚至不得不来个急刹车。这种事几乎每天都能遇到,对方倒并非有意跟谁过不去,但我知道那很可能是一种经验使然。这类“经验”数不胜数,初时也许只是个不经意的举动,没想到竟屡屡得手,以至成了驾车宝典,成了屡试不爽的经验。
解构这类经验,无非“我要是这样开,你就得那么开”、“我要往这边来,你就得往那边去”或者“我要是插,你就得让”等等,要我说这都是牛二的经验。牛二的经验因其建立在其他人对平安的祈望之上,因而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管用的,只是,假如对方也是个牛二,这事儿就不好说了。
人非圣贤,谁都有出错的时候,开车也是一样,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只是要当心,千万不能出大错。领导出大错,检讨一下,也许换个地方还能当领导。开车出大错直接害死人,光是检讨一下恐怕是不行的。
经常听媒体提到“汽车文化”,没错,毕竟这是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只是这个汽车文化,依我看更像是市场经济诞下的早产儿。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谓的汽车文化,不过是一种与汽车有关的“销售文化”,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现象,是单凭销售商和几本时尚期刊喊出来的。
我们流连于车展会和各式各样的汽车精品店,就身处这样的文化氛围,毫无疑问,这是个大大的被精心装饰的骗局。事实上,正如我们的所谓足球文化与巴西不能同日而语、直到今天还在亚洲二流还是三流这类问题上争执不休一样,我们距离憧憬中的汽车文化,相对那些汽车极大地改变了意识、生活以至没那玩意儿当代史都得改写的地方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倒是那些地区的价值观随着他们的新旧汽车潮水般地涌入国门,生活因此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变化,这当然有目共睹,但你要说这就是我们的汽车文化恐怕为时尚早,而且恕我直言,我们甚至还没能来得及构建像样的自行车文化呢。
(完)
文摘
插图:
习惯也需千锤百炼
我老婆素来对坚持冷水浴的人士心怀敬意,因此她总是撺掇我也那么干。我知道她其实是想在我身上省一点儿电费,但是我办不到。我对她说洗冷水澡是一种习惯,没有那个习惯的人偶尔那么干就容易感冒,回头坐的士上医院打点滴,省那点钱不够看病的。
开车的人也有一些习惯,有些是好的,有些是不好的,例如有的人习惯在开车的时候讲电话,这个习惯就不大好。其实也没什么非打电话不可的大事,但好像他也没别的办法,只要车子一开动,就不由自主地要打电话,就像领导在家里和老婆说话很正常,一旦开会就免不了要“嗯嗯啊啊”一样。
我从前工作过的工厂车队,有一位师傅习惯开车的时候脱衣服,你可以想象这习惯有多糟。怪就怪在只要车子一开动,他的身体就会发热,头上会冒大汗,他自己说,不脱衣服就会很难受。我说你可以停下来脱啊,他很为难地说,跑得好好地停下来,比穿着衣服还难受。不过后来,他的这个习惯还是改掉了。
那时候的交管部门比现在尽职,每当发生重大的有典型意义的交通事故,他们会向有车单位发通报,让车队组织司机现场观摩,我记得一个事故案例就与脱衣服有关。当事人也有个一边开车一边脱衣服的习惯,但是有一次他忘了解开袖口上的扣子,两只手背在后头,衣服箍在手腕上,越着急越拿不出来,事故就那样发生了。
我弟弟的师傅有个更要命的习惯,开车前必得先喝酒,他自己说,要是不喝酒就不会开车。结果有一回把一位骑摩托车的老兄给整树上了,离地三米在上面挂着,跟着又把人家后院捅了个窟窿,“轰隆”一声冲进去,房主吓得面如土色。
我弟弟当时也在车上,风挡碎下来,满身满脸全是血,看着挺瘆人,抬医院抢救,大夫扒开眼皮看看说人没事儿,打发俩护士挖玻璃碴。就这样,俩护士从上午挖到下班,中午饭都没吃,据说还有碴可挖。
那是个老司机,后来判了八年徒刑,罪名是交通肇事罪,若非酒后驾车,不至于判那么重。
关于习惯,其实我是想说,某种意义上,习惯应当是某种专长的特殊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当你具备了某种专长时,才可以保留某种习惯而不至于对自己和他人有所伤害。不少人全神贯注两只手捏着方向盘尚不能游刃有余地开车,占用一只手和一半脑子打电话就是一件不自量力的举动。开车脱衣服固然值得炫耀,也应当事先多做练习,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功夫到家别说脱衣服,边开车边缝衣服也是办得到的,从大连开到山海关,一件西服缝出来,卖到服装店,过路费赚出来了,还能剩点儿钱缴罚款。
喝酒也得练,有些人就是喜欢酒后开车,还总说自己心里有数,实际上连打针搽的那点酒精都上脸,这么说话实在是不谦逊。不过就算你练得炉火纯青,喝白酒就跟喝矿泉水似的,我仍然劝你只要喝了就别开车,你就是心里有数,不还有警察管着咱吗?事情就是这样,只要世界上还剩下一个抿一小口啤酒就找不着家的人,那么法律就只能按照那个人的酒量制定标准。
从前我也不把酒后开车当回事,直到有一次酩酊大醉,晕晕乎乎开了五十多公里,事后想想觉得不大好,从那以后只要开车就滴酒不沾。那是公司举办海上活动,晚上喝了差不多一瓶白酒,捉了个漂亮女同事跳舞,酒色攻心一时大醉,鬼使神差地上了车,往后的事就没多少印象了,反正第二天早晨我是在自家床上醒过来的。快到中午时电话响了,领导问我跑哪儿去了,马上就要发车了怎么不见你车啊。这才猛地想起来,海边还有一帮子人等着我送他们回家呢!我要说心里有数,根本就是胡说八道。
……
ISBN | 9787806849644 |
---|---|
出版社 | 大连出版社 |
作者 | 马路虾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