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训诂学(第2版)》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训诂学》教材的修订版。《训诂学(第2版)》主要介绍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书中简明扼要地讲述训诂学的有关原理:选取丰富的典型例证阐释三大类训诂学材料,包括古代随文释义的训释书、经过类聚的“小学”专书、由语言文字人手的专门考据;把古人所用的训诂方法分为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三大类,作了系统的分析和介绍;最后阐述了训诂学的应用。修订版针对学习训诂学难度大的特点,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力求通俗解读,增加丰富的例证,并对例证作出通俗的阐释,细致讲解训诂原理和方法。
《训诂学(第2版)》针对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要求编写,注重基础性,强调应用性,是学习训诂学的入门书。适合作高等院校中文专业本、专科必选课程用书,适合作中学教师学历教育用书和自学考试中文专业本科用书。
编辑推荐
《训诂学(第2版)》:全国高等院校本科教材全国高等院校专升本教材。 作者简介
王宁,浙江海宁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字训诂学研究班,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全国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文字训诂学、汉语词源学、语文教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训诂方法论》、《训诂与训诂学》(以上与其导师陆宗达教授合著)、《训诂学原理》、《汉字构形学讲座》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汉字学概要》、《古代汉语》等高校教材。发表论文二百余篇。为《GB13000符集汉字部件规范》、《常用汉字部件规范》等国家规范项目的第一列研制人,重大攻关项目“中华大字符集创建工程”首席专家。担任《通用规范汉字表》后期研制专家工作组组长、送审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目录
绪论:
一、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
二、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
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
四、由训诂学
五、训诂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 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训诂的产生期——先秦两汉
二、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魏晋隋唐
三、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宋元明
四、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清代
五、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近现代
第二章 随文注释的训诂材料
一、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体式
二、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内容
三、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解读
第三章 训诂专书
一、训诂专书的目的、性质和意义
二、训诂专书的类型
三、训诂专书的应用
第四章 注释原理
一、字与词的关系
二、直训与义界的关系
三、义与训的关系
四、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
第五章 训诂考证的工作与材料
一、考释与证明综述
二、考证的两大类型
三、考证的结构
四、考音与考义
第六章 训诂考证的方法
一、以形索义
二、因声求义
三、比较互证
第七章 训诂学的应用
一、应用于文言教学
二、应用于古籍整理
三、应用于辞书编纂 序言
《训诂学》一书,原为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起点)本科教材,200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于教材的对象是专科起点的本科生,课时有限,而训诂学在材料上需要面对古代文献及其注疏材料,对于初学者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第1版教材特别注重选择最基础的内容,在篇幅上严加控制,并具有原理和应用兼重的特点。教材使用了五年,我们收到许多使用学校教师和学员的来信,他们对我们在设计本书内容时考虑的基础性、控制篇幅、注重原理和应用这三个编写原则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且提出了在教与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希望我们修改的意见。在修订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感谢那些使用这部教材的教师和学员,没有他们的教与学,任何教材都只是一纸空文,无法实现其价值的。我们更要感谢那些热情地赐予我们宝贵意见并给予我们诸多鼓励的同道与同好,在此次修订中,我们消化吸收了他们的意见,第2版教材里,有他们的心血在内。
实际上,在这五年里,使用这部教材的不止是专科起点的师范本科,很多全日制师范本科和综合大学本科以及一些省市的自学高考,也使用了这部教材,因此,我们接受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意见,将这部教材修订为适合于普通高等院校使用的本科教材。如何使教材既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又仍然能为专科起点的进修教师以及自学人员使用?我们对教材的修订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们认为,不论是对于专科起点的进修教师还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保持内容的基础性,注重原理和应用都是必需的,所以,第1版教材的特点应当保留。但是,教学者普遍反映,由于训诂学的普及程度还很低,在进入本课程学习时大家对绝大部分内容还比较生疏;同时,老师们在教课时,补充的例证比较难于寻找,所以,希望教材增加例证,注意原理阐释和例证的通俗程度。这些意见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帮助我们确定了这次修订的主导思想。即使是特别注重基础理论,训诂学对于本科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次修订,要增加一些必要的例证,并对例证加以较为详细的说明;在说明原理时,也要适当扩充讲解的内容,所以,篇幅要有所增加,但增加篇幅却不能增加难度。因而,增改本采取了“三不”、“三增加”的原则,即:与第1版教材比较,章节结构不变,论点不加深,范围不扩充。修订的重点一是对原理讲解不细的地方增加较细的内容,二是对例证偏少的地方增加必要的例证,三是对缺乏阐释的例证增加较通俗的阐释。 文摘
插图:
1.训诂工作
训诂工作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主要有三种:(1)注释工作。就是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工作。最早从事这种工作的是经学家,他们的目的是通过注经来传经。这种工作大量出现于汉代,从一开始就是系统进行的。注释工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这两种注释的区别不在于注释的单位,而在于注释的要点。词义训释是对客观词义进行表述,而文意训释是在词义训释的基础上,讲解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疏通句、段、章的思想内容。
(2)纂集工作。纂集工作是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它的目的体现在两种不同的编纂宗旨上,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在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纂集标志着字、词、义不再依附各自韵环境,而成为相互依附的一个群体,它们体现了综合研究.的趋势,是语言文字研究的初阶。特别是第二类纂集,是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成果,本身就包含理论课题,已经进入了语言学的范畴。
(3)考证工作。考证工作是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或对尚未作出明确训释的疑难词义进行探求,找出这个词在该文中的使用义,并用这个词义来疏通文意。证明则是提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考释结果的正确性。任何词义考证工作都是边考边证的,因为考释的每一步都需要足够的证据。证据在考释的过程中就已经产生了,只是在考据有了结果后,需要一一罗列出来,以说服别人。所以,考与证并不是两个绝然分开的过程,而实际上也是很难分割的,只是在对考证结果进行表述时分开阐述而已。
2.训诘材料
训诂材料指注释、纂集、考证等训诂工作的成果,所以也有三种:
(1)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训诂材料先于系统的训诂工作产生。如《国语·周语下》叔向解释《诗经·周颂·吴天有成命》篇“夙夜基命宥密,於缉熙,宜厥心,肆其靖之”说:“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宽也。密,宁也。缉,明也。熙,广也。直,厚也。肆,固也。靖,和也。”这个解释在系统解释《诗经》的《毛传》、《郑笺》之前,更在系统解释《国语》的注解之前。
ISBN | 9787040280036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作者 | 王宁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