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美学到惩罚体系,从疯癲与文明到尼采与先锋思想,福柯的作品对20世纪晚期的现代思想影响深远。然而,在涉及面广与影响力强的同时,这些作品也以晦涩难读著称。《福柯》为福柯的作品提供了可信的导读,这些作品涉及文学、政治、历史、哲学等广泛领域;同时,作者加里,古廷还探究了一些关键主题,这些主题在福柯深入研究身份、知识、现代社会中的权力等领域时,曾让他甚为着迷。
编辑推荐
《福柯》:
“加里·古廷用这样小的篇幅做出厂一个精彩的解说。无论读者是否熟悉福柯,人概都能从中受益。” 媒体推荐
本书是对福柯作品的一流介绍,为这位深奧的哲学家那复杂丰富的思想提供了导航,并且处处流露出信心,彰显着明晰,非经年研究福柯的学者难以做到。
——托德·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克莱姆森大学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古廷(Gary Gutting) 译者:王育平
Gary Gutting,美国圣母大学哲学教授,研究领域为当代法国哲学、科学哲学以及宗教哲学。著有《20世纪法国哲学》(2001)、《实用自由主义与对现代性的批评》(1998)、《米歇尔·福柯的科学理性考古学》(1989)、《宗教信仰与宗教怀疑主义》(1982)等;编有《剑桥福柯指南》(1994),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目录
致谢
缩略语
生平和作品
文学
政治学
考古学
系谱学
戴面具的哲学家曰
疯癫
罪与罚
现代性经验
古代性经验
索引
英文原文 序言
谁是福柯?
这里说的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全名:米歇尔·福柯,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1984年死于艾滋病,享年不到五十八岁。本书作者加里·古廷告诉我们,关于福柯,除了一些简单的生平事实外,可以讲出不同版本的故事。为什么会没有一个统一的真理版本?这是福柯自己掩饰的结果吗?又是,又不全然如此。不仅仅关于福柯可以讲出不同的故事,而且关于其他人和事也可以讲出不同的故事。只是现在人们已经正视一个故事的众多不同版本,而不是简单地把不同版本拼成一个版本,或者从中筛选出一个版本当做真故事。造成这种结果,正是福柯所乐见的,也是福柯参与促成的。福柯的多数著作都是在讲故事,但每一次都在讲另外一个与众不同的版本。他讲疯癫,不是把疯癫当做认识对象、当做一种疾病,而是把疯癫当做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意识,考察其在现代化中的遭遇。他讲刑罚,不是把酷刑到监狱简单地视为是一种文明进步。 文摘
插图:
如果政治论战不再建基于理论框架,人们自然要问,它到底借重何种权威。当然,我们常常可以抛开那些关于终极价值判断的问题;在心照不宣的共同政治目标的背景之下,如何实现某些政治目标这一实际问题得到凸现。在此类情形下,我们可以说,涉及的问题是实用性质的改革而非根本性的革命。然而,福柯反对把已确立的社会体系内部的变革(转型)同对此种体系的革命性批判相分离。当他和迪迪埃.艾利邦讨论弗朗索瓦.密特朗的社会党在1981年选举中上台时,艾利邦暗示福柯对新政府初期举措的赞同意味着他认为“和这一届政府合作是可能的”,而福柯否定了艾利邦的说法“思考重要吗?”,福柯主要作品集》(卷三),第455页。他坚决反对将自己置于“要么支持、要么反对这种非此即彼的窘境”,认为即便是(体制内部的)改革活动也要有“批判(且是激烈的批判)”,因为任何名副其实的改革都要求有一种敢于进行彻底批判的质疑的思想氛围。相应地,我们不能从“不可实现的激进活动”和“对现实的必要让步”中二者选其一。
ISBN | 9787544708739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作者 | 古廷(Gary Gutting)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