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时代同行》内容简介:“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编辑推荐
《与时代同行》:
生命历程的睿智表达 自由灵魂的深情歌唱
陈家琪 陈嘉映 陈建华 陈思和 甘阳 葛剑雄 葛兆光 何光沪 何怀宏 江晓原
雷颐 李公明 李辉 李庆西 林贤治 钱乘旦 钱满素 钱理群 秦晖 孙郁
萧功秦 许纪霖 徐友渔 余中先 查建英 郑也夫 止庵 周振鹤 朱学勤 朱正琳倾情推荐
一份执著,一份眷恋;一种信念,一种姿态
特立独行的思想者 精神家园的守护人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文化盛宴
特殊时代的特殊际遇,转型时期的独特思考
当代知识分子群体三十年心灵史的集中展示 作者简介
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47年生于四川成都,四川师范学院数学系77级本科生,1979年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研究生,1982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雷丁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台湾中研院、香港中文大学等作访问学者,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和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任客座教授。长期研究语言哲学,从20世纪末开始研究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和当代中国社会思想。主要著作有:《“哥白尼式”的革命》《罗素》《形形色色的造反》《精神生成语言》《告别20世纪》《自由的言说》《直面历史》《蓦然回首》《不懈的精神追求》等。 目录
自序:与时代同行
一九八〇
马克思的异化观
一九八二
罗素认识论述评
一九八六
批判·理性·精神世界——读波普尔的自传《无穷的探索》
一九八七
重视语言——哲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九八八
牛津的哲学气氛
一九九三
与维特根斯坦的三次遭遇
一九九四
中国学人的洞穴假相——读《天演论》
一九九五
后现代主义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挑战
从“主义”到“问题”——中国学术思想近十年走势纵观
“构建当代民族精神”漫议三题
一九九六
当代中国思想史的华章——读《顾准文集》
人与事: 一段精神历程
社会转型和人文精神:两方面问题
一九九七
新三届求学历程: 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徐友渔访谈录
一九九八
要什么样的现代化?
昆德拉、哈维尔和我们
一九九九
精神档案片段
另一类开国元勋
二〇〇〇
忏悔是绝对必要的
他们为什么不忏悔?
二〇〇一
认识和肯定科学的价值
二〇〇二
知识界到底在争论什么?
二〇〇三
一代人的使命
自由主义还是社会民主主义——浅议未来中国宪政原理
二〇〇四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问题
二〇〇五
继承巴金和超越巴金
文明冲突是否来临?
二〇〇六
我的大串连
二〇〇七
我们有共同的经历
中国式民主的模式和道路
二〇〇八
1968年的历史与遗产
附录:个人三十年大事记 序言
我是1979年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的,专业是现代西方哲学,到今年刚好三十年。在此之前,我是四川师范学院1977级数学系本科生,入校不久得到学校批准,破例提前、跨专业报考研究生。
当上研究生并不能算成是学术生涯的开始,但当初社科院的研究生有这样的特点,他们的课程学习很不正规,因为社科院不像大学,没有教学传统,但发表文章和论文的情况却很普遍,因为导师们都是专家,而且往往掌握了专业刊物和学会。其结果是,如果研究生本来能力强,就容易出成果,如果基础差,能力不强,那毕业后就很不合格。总之,这里给你的是发挥的机会,至于通过学习增加知识,却是乏善可陈;这与一些大学的研究生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程度较为整齐划一,身上明显打上导师的训练和个性的烙印。
所以,我发表学术论文是在研究生一年级时就开始了,而且每年都有,自然,都发表在本单位、本学会主持的刊物上。
因为在一开始发表的都是比较专门和枯燥的西方哲学论文,考虑到众多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我很难做到逐年挑选文章收入本文集。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介入社会思想文化活动,在专业之外也写一些与公共事务有关的思想性文章和文化、时事评论,可读性尚可的文章才多了起来,收入这个集子的主要是这一类文章。
回顾近三十年的著述,我很重视三篇小文章,想在这里加以说明。
一篇是发表在《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9期上的《马克思的异化观》,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发表在正式学术刊物上的论文,不过它不是在处女作的意义上值得专门提及。 文摘
一九八〇
马克思的异化观
《国内哲学动态》1979年第4期、第8期和1980年第2期共发表了三篇论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文章,引起了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关心。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工作,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推动。
韩学本同志的《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念及其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力图把马克思的异化观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问世以来苏联和东欧哲学家对马克思异化观的评价。但我们认为,这种评价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的异化思想,在内容上和费尔巴啥的异化学说有根本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马克思说的异化,指的是异化劳动,也就是说,马克思不是在人本主义哲学和宗教批判范围内谈异化,而是指现实世界的经济事实,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为他最后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奠定了基础;第二,异化的主体不是脱离历史和社会条件的抽象的人,而是受资本家剥削的工人;第三,异化的扬弃不是靠认识自己的本质和能力这样一种精神活动,而是要靠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在《手稿》中,并没有抽象空洞的爱的说教。从这三点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异化观具有十分强烈的革命性。我们不能因为马克思的某些表述带有费尔巴哈的哲学用语而把马克思的异化观归诸于费尔巴哈的影响,也不能因为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某些设想是用费尔巴哈的术语来说明的,就说马克思当时的异化观是不成熟的思想。马克思在后期著作中把共产主义称为“自由人的公社”,“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说明,马克思在这一点上的说法和《手稿》是一致的。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述的异化思想,绝不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遗留的一条尾巴,而是马克思建立革命理论的一个开端。
ISBN | 7309070992,978730907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徐友渔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