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新视野: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 (平装) 978753286697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翻译新视野: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对广义和狭义的CAT工具作了详细介绍,其中重点介绍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理念和国际上主流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对现有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作出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论证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在技术上的优越之处,以及推广其对翻译实践所带来的影响,并在最后提出了翻译研究和教学界应该努力去了解并认识CAT和TM技术的观点。
编辑推荐
《翻译新视野: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徐彬,供职于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山东省译协理事。译作有《宇宙为家》(与李绍明合译)、《爱因斯坦的宇宙》、《文明的五个纪元》、《链接》等。
目录
1 引言:翻译技术的必要性 2 在翻译中应用计算机技术 2.1 翻译流程分析 2.2 译者的电子工具 2.3 面向译者的计算机软件 2.4 机器翻译 3 翻译记忆 3.1 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基本理念 3.2 TM与HM 3.3 认识翻译记忆系统 4 翻译记忆系统的应用 4.1 翻译实践应用 4.2 CAT的教学应用 5 国内CAT技术研究及教学 5.1 应用及研究教学现状 5.2 国内CAT研究呈现的问题 5.3 解决之“道” 6 TM和MT的未来 6.1 TM的发展 6.2 MT的壮美新世界 词汇表 附录 附录1 1996—2007年核心期刊载CAT类研究论文检索结果 附录2 DejaVuX的常用快捷方式 参考文献
序言
计算机技术对人类活动的诸多方面已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翻译实践。从最基本的打字输入,到文字排版,直至自动翻译,计算机技术越来越成为专业译者不可忽视的现实存在。译者究竟如何能最合理地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翻译的生产力,或日效率,是本书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鉴于目前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发展水平,这一问题的答案,似应蕴含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CAT)中,而不是在机器翻译(MT)中。 计算机辅助翻译并不是一个新出现的术语。自从1950年代大型计算机开始出现以来,科研人员就有了“计算机翻译”或“机器翻译”的想法,并开始进行相应的研究。然而,第一阶段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研究集中在实现某种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化”翻译上。受计算机技术发展和人类对自身大脑功能理解上的限制,此类研究成效甚微。后来,通过调整对计算机翻译概念的理解,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注意力放在了“翻译记忆”的研究上。所谓的翻译记忆,就是使用计算机数据库,存储翻译工作所需的词汇表和翻译完成的句子(翻译单位),并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帮助译者提高生产力和准确程度。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人们开发出了一系列翻译记忆(TM)系统,知名度较高的有塔多斯(Trados)、Deja Vu、WordFast、雅信CAT等。这些翻译记忆系统在翻译实践中的实际应用日益证明TM是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现阶段正确的解决方案,具有高度的可行性。
文摘
插图: 毫无疑问,好的翻译,在现阶段而言,完全依赖灵活的、具有高度技巧和创造性的人类思维。然而人类思维若不向高科技寻求帮助,或许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我们的生产力提出的新的要求。例如,有统计数字表明,中国的翻译市场总额在210亿元人民币左右。(李波,2004)其中大多数的翻译任务是来自于跨国公司,而不是出版部门。跨国公司需要将其产品和服务进行“本地化”,带来了大量的翻译需求。翻译市场客户的转变表明,这一市场现在是资本主导的,而不是智力和文化意识主导的。译者只有学会了如何提高生产力,才能从这一市场充分获益。 翻译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都应认识到,现代技术能够对翻译活动带来帮助,也应该努力寻求利用现代技术对翻译活动提供帮助。这是因为,首先,翻译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技巧或技能,因为“它(翻译)或直接,或间接,调用不同的原则来协助生成产品。”(奈达,2001:272)其次,计算机技术最近的发展,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互联技术的成熟,加上人类对自身大脑认识的深入,预示着计算机能够在计算机辅助翻译,甚至是计算机翻译(机器翻译)方面,有着美好的前景。既然翻译是一种技能,那么通过合理选择实施这种技能的相应工具,就能起到合理优化工作流程的效果。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方面的研究,就是试图改善、增强翻译中工具的作用,甚至对其作出革命性的改进。本书就将逐步探讨并揭示计算机技术对翻译实践带来的影响及其深远的意义。
ISBN9787532866977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徐彬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