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点评:论康德的知性与理性》内容简介:“知性”和“理性”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两个基础性概念,廓清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关系,对我们加深理解康德批判哲学及其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近代哲学那里,“知性”和“理性”的运用虽然有所不同,但最早明确地提出它们的区别的,还是康德。康德“知性”概念的含义体现为三个层次:知性1,是广义的知性,指广泛使用的所有高级认识能力(知性、判断力和理性),代表对知性的逻辑理解,适用于理论领域、实践领域甚至审美领域。
编辑推荐
《邓晓芒点评:论康德的知性与理性》:博士研究生教育是中国教育也是世界各国教育的最高阶段。
博士论文则是博士研究生成果的最后集成。
博士论文是如何写成的呢?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呢?他们是如何指导博士论文写作的呢?
如果你正在关心这个问题,本从书应能给你恰当的解答。
本丛书所收博士论文全部由邓晓芒教授点评。
邓晓芒教授,现供职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长期从事西方古典哲学研究与教学,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名师出高徒。
邓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肯定是高徒。他特别推荐点评的这些博士论文当然也就绝非一般。
看看这些论文研究的题目也就知道,这绝非一般学人敢轻易涉猎之领域:
《论康德的知性与理性》(易晓波著),研究的是康德哲学中最重要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基本概念;
《古典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朱学平著),述说的是青年黑格尔思想形成与转变过程,这对黑格尔研究极其重要;
《哲学、语言与生活》(苏德超著),谈论的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这对理解20世纪西方哲学的转向意义重大;
《图像与本质》(耿涛著),所做的则是胡塞尔图像意识的现象学辨证,这也是个难题,尤其对现象学来说。
论文本身的高质量,加上名师进行点评,锦上添花。
由名师对博士论文进行点评并汇集成书,这在国内出版界则更是首创。
作者简介
易晓波,男,1971年生,湖南新宁人,武汉大学哲学学士、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专业硕士、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德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技政策与管理等专业领域的研究。已独立或合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O余篇,合作出版或参与编撰著作7部,参与完成横向课题多项。
目录
序论/1
第一章 康德知性与理性的含义及区别/9
第一节 “知性”概念的含义/9
一、广义的知性/9
二、较狭义的知性/14
三、最狭义的知性/16
第二节 “理性?概念的含义/20
一、广义的理性/20
二、较狭义的理性/22
三、最狭义的理性/24
第三节 知性与理性的区分/27
一、知性与理性在理论运用上的区分/27
二、知性与理性在实践运用上的区分/35
三、知性与理性在不同层次的意义/44
第二章 知性三阶段的深化及其困境/45
第一节 先天综合判断的意义/45
一、逻辑学问题的认识论化:从知性1进展到知性2/46
二、认识论问题的本体论化:从知性2深入到知性3/50
第二节 先验演绎对知性3自发性的凸显/55
一、先验统觉及其与知性的同一性/57
二、知性一切运用的最高原则/63
三、知性为自然立法/66
第三节 现象与物自体的划分对知性能动超越性的双重阻断/70
一、现象与物自体的划分/70
二、努斯精神的第一重阻断:知性对作为物自体的对象的不可知性/76
三、努斯精神的第二重阻断:知性对作为“我自体”的主体的不可知性/80
第三章 理性的三阶段提升及其前景/87
第一节 从理性1向理性2以及理性3的提升/87
第二节 纯粹实践理性自由的含义:从努斯中建立自己的逻各斯(自律)/108
一、自由的任意:理性3的孕育和纯化/108
二、自由的意志:理性3的法规/112
三、任意与意志的关系:理性3的奠基作用/118
第三节 自由与道德律的关系/127
一、道德律/127
二、道德律与自由的交替地相互归结关系/134
三、道德律的演绎/139
第四节 纯粹实践理性的“事实”与“悬设”/146
一、纯粹实践理性“事实”的涵义/147
二、“事实”对自由的证明/157
三、纯粹实践理性的“悬设”/163
余论/177
参考文献/181
跋/191
序言
近代西方哲学的理论重心是认识论,但与之前的哲学相比,康德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认识之前要先对我们的认识能力进行批判,以考察人类知识的可能性条件、来源、范围和界限。在作为高级认识能力的一般理性能力中,康德“最早明确地提出知性与理性的区别”①,正是以知性与理性的这种区别为基础,康德运用纯粹理性的建筑术构建起他的整个批判哲学体系。200多年来,西方学界关于康德及其哲学的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对其中所涉及的问题几乎都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和卓有创见的研究;中国学界对康德哲学的介绍引进和深入研究已有100年,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有这些都为我们今天理解和研究康德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知性”和“理性”这两个康德批判哲学的基础性概念,国内外研究中不乏精彩论述和真知灼见,但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即大多停留在康德文本的表面定义和论述,对其内在的深层含义,却避重就轻,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研究。当然,康德批判哲学的晦涩难懂、行文的枯燥繁琐和对“知性”、“理性”概念运用的歧义丛生,也为我们的理解和研究平添了许多障碍和困难。本文的目的在于,厘清“知性”和“理性”概念的内涵及其运用,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康德批判哲学及其体系的理解,并以此抛砖引玉,求教大方。
文摘
上述两段所引康德的论述,基本上出白其晚期作品,此时他的批判哲学体系已经完成,他对一般认识能力的看法也已经成熟稳定,这些论述可以算是对其批判哲学基础的一个简单总括。在康德那里,这种最广义的知性是普遍的思维能力,即产生表象、构成概念和运用概念的能力,它是其整个哲学的基础。最广义的知性包括较狭义的知性、判断力和理性,后面三者既可看作认识领域内的一个划分,亦可看作认识、审美和道德实践领域的划分。这表明,康德是自觉地把他的整个批判哲学建立在知性之上的。由于知性最根本的是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它就是最广义的“高级认识能力”,这里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甚至包括审美的“类比”和“象征”(自然的合目的性概念)。就此而言,康德尚未摆脱近代理性派从逻辑来建立认识论的基本立场。尽管如此,康德也不是完全接受了近代唯理论的知性概念,而是对之有所改进,即追溯到这种认识能力的“自发性”根源,从而使传统的逻辑理性从形式逻辑提升到“先验逻辑”。理解了知性这层最广泛的含义,我们就能理解康德对“知性”的一些似乎匪夷所思的用法。譬如,“如果在知性的实践运用中整个说来惟一关注的只是按照规则的实行,那么实践理性的理念就总是可以现实地、虽然只是部分地具体给予出来,它甚至是理性的任何实践运用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 ISBN | 7535563384 |
|---|---|
| 出版社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 作者 | 易晓波 |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