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推荐
书评
Knowledge itself iS power.
培根为后人留下了不少格言,最有名要数“知识就是力量”了。有意思的是power一词也未尝不可译为“权力”,培根的一生是追求知识的一生,也是追求权力的一生。
弗朗西斯·培根(1561.1.22~1626.4.9)出身名门,从小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年轻时就以精通法律名闻一时。曾经仕途春风,历任副检察长、总检察长、掌玺大臣、大法官、上议院议长。几度官场失意,饱尝世态炎凉。早年丧父后屡屡受辱豪门,晚年因受贿被逐出国会,身陷囹圄。
一直有人在考证培根是否受贿或卖友,指责声和申辩声不绝于耳。人们之所以对这么一个历史人物兴趣不减,主要不是因为他曾经做过高官,而在于他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富的精神遗产。他议论世事头头是道,人们自然也就想看看他自己的处世为人究竟如何。培根以文学和自然哲学名世,但终其一生,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从事法律事务,或沉浮于宦海,他的文学创作和哲学著作都是业余时间的产物。而正是这些哲学和文学作品,使培根名留青史。
《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自然史和实验史概论》、《科学推进论》这些著作足以奠定培根在科学哲学史上的伟大地位,但培根最为人称道的却是他那本充满智慧的《随笔集》。《随笔集》最早发表于1597年,后来几易其稿,多所增删,直到作者去世,仍未定稿。五十多篇随笔是培根一生的经验总汇,虽然篇幅不大,但内涵丰富,称得上是一部人生小百科。
人是复杂的,作为一个兼哲学家、文学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培根,其思想尤其复杂,人们不难从他的随笔中发现面目各异的培根。
“论真理”、“论死亡”、“论善与性善”、“论人的天性”……从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
他崇尚真理,认为:“人生至乐莫过于高踞清新纯静的真理之巅,俯瞰谷底种种谬误迷惘,云遮雾障。……如果所思所念能以仁慈为主宰,以天道为归宿,以真理为枢纽,那简直是身居尘世乐比天堂。”
他参透生死:“复仇之欲压倒死亡,爱恋之情蔑视死亡,荣誉之尊高于死亡,悲伤之极向往死亡,畏惧之心期待死亡。……死亡开启荣誉之门,熄灭嫉妒之心。”
他直指人性:“德以善为首,此乃上帝的特性。若无这种品性,人将沦为蝇营狗苟,惹事生非,无可救药的贱货。”
“论高官”、“论谋反与动乱”、“论王权”、“论野心”、“论强国之道”……从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
他深知民为国之本,国家要想强大,关键要有骁勇善战之民,不可竭泽而渔:“负重的驴子难以成为好斗的幼狮,赋役深重的百姓难以成为骁勇尚武的国民。”为政既不可得罪巨室,也不可视百姓为草芥,因为“肚子造反,后果最惨。如果上层的破产和下层的赤贫同时发生,那就更是危在旦夕。民怨之于政体,犹如气血之于人体,郁积不畅,必然遭殃。”
……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弗朗西斯·培根 译者:张和声
目录
译序
论真理
论死亡
论宗教统一
论复仇
论逆境
论作伪与掩饰
论父母与儿女
论婚姻与独身
论嫉妒
论爱情
论高位
论大胆
论善与性善
论贵族
论谋反和动乱
论无神论
论迷信
论旅游
论王权
论忠告
论迟钝
论狡猾
论自私
论革新
论快捷
论假聪明
论友情
论花费
论强国之道
论养生
论猜疑
论言谈
论殖民地
论财富
论预言
论野心
论假面剧和竞技
论人的天性
论习惯与教育
论幸运
论放贷
……
文摘
书摘
我宁可相信《圣人传》、《塔木德》、《可兰经》中的寓言,而不愿相信宇宙结构中没有一个精神主宰。上帝从没创造过奇迹来驳倒无神论,因为上帝的日常所为已足以驳倒无神论。确实,略知一些哲学的皮毛容易使人崇尚无神论,而较高的哲学造诣则会使人倾心宗教。如果专注于一些互不相关的次要因素,思想便会滞留不前。但如能注意到事物的来龙去脉因果之链,人的思想便会飞向上帝和神灵。
卢克莱修、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曾备受指责,但他们的学说恰恰证实了宗教的可信。有一种学说认为,无须上帝的干预,四大可变的元素和一大不变的元素就可以构成美妙有序的宇宙。另一种主张认为,美妙有序的宇宙是由许多游移不定无限微小的原子组成的。前者较后者的可信性何止千倍。《圣经》道:“愚顽的人心里说没有神。”而不是说:“愚顽的人心里想。”这表明他只是在机械地重复这句话,以为没有神,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才相信没有神,并为无神论所说服。有些人只是为了一己之利才不承认上帝,没有人会真正否定上帝的存在。显然,无神论不过是挂在那些人的嘴上,而没有扎根在他们的心中。他们老是喋喋不休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似乎自己内心也不踏实,希望借助别人的赞许来加强自己的信念。就像其他教派,无神论者也拼命网罗信徒。他们宁可因无神论吃苦受难,而不愿放弃其信仰,显然,如果他们不信上帝,又何必自讨苦吃。伊壁鸠鲁声称确有神灵,但神灵只是自得其乐,并不关心人间事务。人们指责他这样说不过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声名而闪烁其辞。他们认为伊壁鸠鲁是看风使舵,其内心并不承认上帝的存在。这是对他的曲解和诽谤,伊壁鸠鲁曾经说过:“否认世俗所谓的神灵并非渎神,以世俗之见强加于神灵方为渎神。”这话讲得何等虔诚,何等高贵,连柏拉图也未必能讲得比这更好。况且,伊壁鸠鲁虽自信能否认上帝对俗世的主宰,他却不能否认上帝作为本体的存在。
西印第安人虽然没有上帝的称呼,却有他们自己诸神的名称,就像异教徒虽然没有上帝的名称,却有朱庇特、阿波罗、马尔斯诸神的称呼。可见即使是野蛮人也有神灵的观念,尽管那些观念还谈不上博大精深。所以说,在反对无神论这点上,粗俗的野蛮人和渊博的哲学家并无二致。
学问精深的无神论者并不多见,无非是迪亚哥拉斯、比昂、卢奇安等几人而已。然而,无神论者又似乎显得人数不少,那是因为凡是对既定的宗教和迷信提出质疑的人,往往会被对方冠以无神论的恶名。无神论的大师大凡为口是心非之辈,他们以冷漠的态度来谈论神圣的事物,所以最终难逃烙刑。
宗教派别太杂是产生无神论的原因之一。两派对立尚可激发双方的热诚,宗派林立则会导致无神论。另一个原因是神职人员丑闻不绝。正如圣伯纳德所言:“现在还说不上教士和常人一样,事实上,他们比常人更糟糕。”还有一个原因是亵渎神灵已成恶习,宗教的尊严每况愈下。最后,学术发达社会繁荣的时代也对无神论有利,艰难困更易使人倾心宗教。
谁否认上帝,谁就是在毁坏人的尊严。人的肉体与禽兽相差无几,如精神上再不向往上帝,就会沦为贱货。所以,无神论对人性的净化和升华有害无益。丧家之犬难言勇,有主之狗格外凶。主人之于狗就如神灵在上,可以激发它的英武气概。人亦如此,当人自信能得到上帝的保佑和惠顾,就能激发出超凡的意志和力量。由此可见,无神论简直是面目可憎一无是处。它剥夺了人们克服弱点,使自身超凡脱俗的精神力量。以个人如此,对国家也是如此。
古罗马之非凡卓绝世所罕匹,且听西塞罗所言:“各位元老,无论我们多么自豪,但是我们在人数上不敌西班牙;在体能上不敌高卢;在智慧上不敌迦太基;在艺术上不敌希腊;甚至在对故国的依恋上还不如当地的意大利人和拉丁人。然而,我们虔诚无比,笃信宗教,承认神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优势举世无双。”
论迷信
猿猴像人,面目更丑。迷信貌似宗教,
行径更为可恶。
对于神,与其乱发谬论,不如缄口不言,不言仅为不信,乱言则为不敬,而迷信则无疑是对神的亵渎。普卢塔克说得好:“我宁可他人根本不提普卢塔克这个人,也不情愿让人说有个普卢塔克吃掉了他刚出生的子女。”就像诗人所说的那个地神塞特恩。对神越不敬,对人越危险。
无神论让人类诉诸理性,诉诸哲学,诉诸亲情,诉诸法律,诉诸声誉。它虽然没有将人们引向宗教,至少可以导向外在的伦理道德。迷信却对这一切弃之不顾,使人心趋向极端。所以,无神论者不会犯上作乱,它使人们自忧自虑,不生非分之念。无神论盛行的时代(如奧古斯都大帝的时代)大凡是太平盛世。迷信曾给许多国家带来混乱,它导致了一个新的最高中心,扰乱了正常的统治秩序。在迷信盛行的地方,大众会成为迷信的主宰,智者会追随愚者,理性被现状所扭曲。在特兰托会议上经院学派的理论占主导地位,有些教士曾严肃地指出:“经院学派就像天文学家。天文学家为了解释天文现象便假设了离心圆,本轮以及运行轨道等概念,尽管他们明知这是虚构的。”同样,为了捍卫教会的行为,经院哲学家构造了一
大套玄妙繁琐的公理法则。
迷信的原因繁多不一:取悦感官享受的典礼;虚伪做作的虔诚;对传统习俗的顶礼膜拜,以至连教会都不堪重负;高级教士为了满足一己野心所搞的阴谋诡计;以善意为名怂恿自以为是和标新立异;凡夫俗子却妄想干预神的事务;最后是野蛮时代,尤其是伴以天灾人祸的岁月。毫无掩饰的迷信是一种畸形的怪物。猿猴像人,面目更丑。迷信貌似宗教,行径更为可恶。腐肉生蛆,健全的仪式和教规也可能堕落为繁文缛节。对既成的迷信避之惟恐不远之时,往往会产生新的迷信。破除弊端如同治病,须防良莠不分,矫枉过正。人民大众充当改革先锋时,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
……
| ISBN | 7536042973 |
|---|---|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 作者 | 弗朗西斯·培根 |
| 尺寸 | 0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