璺文启字:人类文字的起源及发展模式探索 (平装) 978780206926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璺文启字:人类文字的起源及发展模式探索》内容简介:冯凭先生的《璺文启字》一书明显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文字学成果。该书的一个主题词是“璺”,即“陶器、玻璃等器具上的裂痕”。“璺启”为运气术语,运气中六气变化之一,喻万物萌芽,微裂未破为璺,拆开为启。将前文字的源头定位于“璺”本身就是一个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冯凭先生不仅于此,他还将前文字的源头进一步推进,并且定位于人的手纹。他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为史前刻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方向。在字源上,“文”与“纹”属于同源关系。“璺”与“纹”有颇多相似之处。“纹”、“璺”和“文”三者道出了前文字的发展路径。无“文”即无“字”。“文”与“字”的关系犹如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文”的出现仅仅表明了文字的起源,而“字”的出现却展示了文字系统的形成。将“文”与“字”分别开来又是一种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以上提到的几点创新之处无疑是对现有汉字文字学的一种补充和完善。难能可贵的是,冯凭先生在《璺文启字》一书中将表音文字的字母(腓尼基字母)源头也归结为手纹,并且提供了让人信服的比较样本。
编辑推荐
《璺文启字:人类文字的起源及发展模式探索》:当代学者人文论丛·第21辑
作者简介
冯凭,男,1956年5月21日生,重庆人。1982年元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现在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执教.曾发表论文20篇左右,出版过《大众雅俗语英解辞典》和《词价值概念研究》两本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总论 1.前文字研究领域中的相关知识 第二编 刻符研究 2.史前陶器的原始文化功能 3.关于将手纹引入史前刻符研究的合理性证明 4.刻符的源头及性质 5.蚌埠双墩刻符碎片现象探究 6.舞阳龟甲刻符初探 7.舞阳贾湖“一器多刻”的含义及与文本的关系 8.西安半坡陶符释义 9.临潼姜寨部分刻符释义 10.青海乐都柳湾陶器符号释义 11.试论大汶口“日月叠加”型大口尊符号的象征含义、性质和与文字的关系 第三编 “六书”研究 12.“六书”之“象形”研究 13.“六书”之“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研究 14.甲骨文视角下“六书”之“转注”研究 15.天干字符之本义研究 第四编 拼音文字起源研究 16.西方字母源头管见 17.字母的表音机制研究 18.表音文字的起源研究 19.腓尼基字母“十”的本真含义 后记
序言
冯凭先生的《璺文启字》一书明显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文字学成果。该书的一个主题词是“璺”,即“陶器、玻璃等器具上的裂痕”。“璺启”为运气术语,运气中六气变化之一,喻万物萌芽,微裂未破为璺,拆开为启。将前文字的源头定位于“璺”本身就是一个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冯凭先生不仅于此,他还将前文字的源头进一步推进,并且定位于人的手纹。他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为史前刻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方向。在字源上,“文”与“纹”属于同源关系。“璺”与“纹”有颇多相似之处。“纹”、“璺”和“文”三者道出了前文字的发展路径。无“文”即无“字”。“文”与“字”的关系犹如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文”的出现仅仅表明了文字的起源,而“字”的出现却展示了文字系统的形成。将“文”与“字”分别开来又是一种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以上提到的几点创新之处无疑是对现有汉字文字学的一种补充和完善。难能可贵的是,冯凭先生在《璺文启字》一书中将表音文字的字母(腓尼基字母)源头也归结为手纹,并且提供了让人信服的比较样本。
后记
《璺文启字》一书经过两年多艰辛的努力,终于脱稿了。在将书稿送交出版社之前,我还有几句心里话非说不可。 首先,全书共计十九个章节,其中有两个章节已经以论文的形式在刊物上发表过,如第6章节“舞阳龟甲刻符初探”①载于《中原文物》2009年第3期,又如第17章节“表音文字的起源研究”②主要内容载于由世界华文传播媒体协会及香港现代教育研究会主办的《社科研究》2007年第9期。 其次,本书从策划、收集资料到脱稿一直受到学院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正是他们给予我一次做课题的机会,将自己平时所学知识向社会做一次回报;正是他们向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术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在此,我向他们表达最诚挚的谢意!
文摘
插图: 由于本书的主旨是探索文字的起源,所以单个的象形文字或者与之相关的一些史前符号是笔者重点关注的对象。鉴于此,表意文字的“图画的平面构图”特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判断某个史前符号是否文字时,完全可以作为一项标准来使用。 根据杨雄“文字是思想的图画”的定义,那么,文字的哪些属性可以在前文字研究中作为判断文字的标准呢?笔者认为,但凡与图画有关联的文字属性都可以作为文字的判断标准使用,如: 1)图画的自明性; 2)“图画的平面构图”特性; 3)形义上的模糊性。 1.1 7.3.陶符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高明先生旗帜鲜明地指出:陶符不是文字。尽管许多学者认为陶符是文字或者属于文字,但是高明先生的观点仍需引起重视。经过对现存的比较原始的制陶业工人的了解,他们刻划在陶器上的各种符号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其中最典型的是:制陶过程因为有事必须离开时,工人就随意在陶坯上刻划一个符号作为工序中断的标记。至于古陶符的实际发生情况是否如此,说实话,这很难说清楚。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出土的陶器上,人们还发现了被古文字学家称为陶文的符号。虽然陶文与陶符的载体都是陶器,但是两者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两者的发生时间存在着先后顺序,最早的西安半坡陶器上的27种刻划符号,距今6800年,属于仰韶文化,而陶尊文字只有几个,距今4800年至4600年,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
ISBN9787802069268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冯凭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