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美学 (平装) 978730807098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180258 类别: 图书 哲学 美学 美学与生活
《生态城市美学》内容简介:生态城市美学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对期提出的历史性学术命题和适应社会转型需要而发生的转型性理论,体现人类对城市和城市设计的古典认识论美学向后现代存在论美学转型的现实紧迫性与理论完备性的需要。在人类和城市面临极其严重的生态危机之时,迫切需要完善和强化生态审美意识,建设生态文明意义上的人文精神,以克服对城市的技术性或工程性处置态度和方式。在城市设计、建设和管理诸方面要引入生态城市美学这个维度,相关的学术研究如生态学、城市学和一般的美学研究等同样要引入这个维度。生态城市美学反对自然无价值的观点,主张自然生态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从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探究美的本质,从自然生命循环系统和自组织形态着眼确认审美价值,坚持自然权力和可持续生存道德原则。在当代生态审美困境中,生态城市美学实际上成为生态美学的核心。生态城市美学要求人类在城市关系中构建人与自然平等、共生的关系,这种审美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生态城市美学》是国内外首部生态城市美学专著,从生态城市美学的建构性和生态城市美学存在论、自然论、文化论、社会论、语言论、系统论、范畴论诸方面对生态城市美学进行开创性研究。
编辑推荐
《生态城市美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成果
作者简介
周膺,1961年生于浙江省建德市,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美学专业,师从叶秀山、聂振斌等先生,研究方向为中西美学比较。现为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浙江大学兼职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华美学学会会员、浙江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杭州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对中西哲学和文化史的比较研究有较多积累,涉猎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较多学术领域。并对造型艺术有独特的领悟与解析,也善实际试验。已由中华书局等出版《美丽洲:良渚文化与良渚学引论》《美丽旧世界:良渚文化与杭州的缘起》《中国5000年文明第一证: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国》《东方文明的曙光:良渚遗址与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与中国早期文化研究:何天行学术文集》《创意时代:“创意良渚”的思想实验》《现代城市美学》《后现代城市美学》《西溪湿地》《西溪湿地保护利用模式研究》《洪氏家族与西溪湿地》《钱塘望族:杭州洪氏家族文化史》《韵含水石:杭州洪氏文化遗存》《烨烨斯文:杭州洪氏人物作品》《斜阳嘉树:宋史随笔》《华贵天城:宋版杭州》《宋朝那些事儿》《现代信息理念与写作》等专著,发表论文50余篇、散文随笔100余篇。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出版《周膺集》《第一种美》等美术专集,并举办美术个展。 吴晶,1970年生于浙江省温州市,199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致力于研究唐宋文学、历史与浙江地域文化。出版《李商隐传》《永嘉四灵: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合传》《西湖诗词》《洪异与西湖》《百年一缶翁:吴昌硕传》《画之大者:黄宾虹传》《中国5000年文明第一证: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国》《西溪湿地》《嶷然人杰:杭州洪氏人物》等专著。
目录
序言 生态城市和生态公民的美学识别 第1章 生态城市美学及其建构性 一、后现代状况与生态美学 二、生态美学思想及其演进 三、生态城市美学的建构性 第2章 生态城市美学存在论 一、生态论存在观 二、天地神人四方游戏 三、游牧与千高原 第3章 生态城市美学自然论 一、自然的返魅与城市的返魅 二、反俄狄浦斯与生态审美 二三、深生态学意义上的审美观照 第4章 生态城市美学文化论 一、生态美学革命与稳态城市 二、从经济学关怀到美学关怀 三、生态批评与新人文观 第5章 生态城市美学社会论 一、隐喻的身体与世界之网 二、生态演替与看不见的脑 三、生态城市审美场域 第6章 生态城市美学语言论 一、生态恢复与设计结合自然 二、生态适宜性感知与反向规划 三、数字化生存与数字化修辞 第7章 生态城市美学系统论 一、机体主义美学 二、环境协同律 三、生态美学控制 第8章 生态城市美学范畴论 一、生态美与生态城市美学范畴 二、生生之谓美与生态城市审美关系 三、延异与后过程审美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亨利·列斐伏尔(Henrl Lefebvre)指出,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在于世界范围内工业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对城市空间不断进行重构,而城市化则是资本建立其稳固基础的必然要求;同时,由于城市同样是日常生活、使用价值消费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场所,作为区域性的具体地点,它是全球化矛盾最突出、最尖锐的地方。即使新哲学前景广阔,自然空间却正在消退,透明、中立、纯粹的城市空间幻象在逐渐趋向消亡。而自然空间过去是、现在依然是社会过程的起源和原始模式的基础。自然空间的消退不仅发生在物质环境中,同样也发生在人的思想中。因为,人类对于什么是自然、自然的原有状态等问题已不再关心,自然界的神秘力量也只是被转释为科幻的或迷信的世界,自然已经沦为各种社会系统塑造其特殊空间的原材料的产地。但是,人类不仅用眼睛、用理智,而且用感觉和身体来感受空间。这种感受越是详尽,就越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空间内部所蕴涵的矛盾。这些矛盾促成了抽象空间的拓展和另类空间的出现。因此,所谓城市革命实际上包含着差异之间的生产、空间之间的吸纳与兼容以及对自由时间的争取。最重要的是,在城市背景下,与资本主义体系相对立的“反空间”被生存、被捍卫,并最终得以发展。
文摘
插图: 麦克哈格的“千层饼”法形象直观,运算公式简单,可以将社会和自然等不同量纲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但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主观性较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演化出了逻辑规则组合法。该方法以生态因子逻辑规则为分析准则,不需要通过确定生态因子的权重就可以直接进行适宜性分析。但目前仍未达到理想状态。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受生态适宜性评价的二象性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系统性规定的制约。生态适宜性评价的二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垂直性和水平性。土地的生态价值不仅仅是由垂直生态要素土壤、水文、地质、植被等决定的,还由其在景观水平生态过程中的作用而决定。上述两种方法强调土地景观单元的垂直过程,也就是将各种生态要素垂直叠加起来,只不过“千层饼”法及其修整模型是数学叠加,而逻辑规则组合法是逻辑叠加,它们都忽略了土地景观单元间的水平生态过程,即景观单元之间的流动或相互作用,包括物种和人的空间运动、物质(水土营养)和能量的流动、十扰过程(如风灾、虫害等)的空间扩散等。二是自然性和社会性。麦克哈格的生态适宜性概念可以从价值和价值限制两方面来理解,即从生态价值来判断土地在生态保护方面的适宜程度或者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限制程度。前者针对土地自然属性而言,后者针对社会属性而言,因而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自然、社会的复合体系。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承关系很容易被忽视。上述两种评价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各个生态因子的独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各个因子的权重和制定逻辑规则,而实际上生态因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的耦合联系形成的有机系统决定生态适宜度。由于人类的知识还难以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进行预测模拟,尚不能科学地了解城市每块土地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因而就不能作出客观的生态适宜性评价。
ISBN9787308070980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膺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