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哲学史(第2版)》以古代哲学、中古哲学和近代哲学三编为结构框架,详细描述西方哲学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20世纪产生、形成、演变、发展的历史。本教材以哲学问题为线索,以“哲学是哲学史”、“哲学是问题史”为指导思想,意在通过哲学家们对于哲学问题的不同解答方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哲学家们的理论学说而进入哲学运思之路。本教材的对象是大学哲学院系哲学专业本科生,亦可作为非哲学专业的学生和广大哲学爱好者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参考书。
编辑推荐
《西方哲学史(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 作者简介
张志伟,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史、德国哲学等。曾荣获北京市第一届教学名师奖、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高等院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主持北京市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北京市和国家级教学团队。代表作有《康德的道德世界观》,编写教材《西方哲学十五讲》,主编教材《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问题研究》、《西方哲学智慧》等。 目录
导言
第一编 古代哲学
引言
第一章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
第一节 伊奥尼亚哲学
第二节 南意大利哲学
第三节 多元论哲学
第二章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
第一节 智者的启蒙
第二节 苏格拉底的德性论
第三节 小苏格拉底学派
第四节 柏拉图的理念论
第五节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第三章 晚期希腊哲学
第一节 伊壁鸠鲁主义
第二节 斯多亚学派
第三节 怀疑主义
第四节 新柏拉图主义
本编小结
第二编 中古哲学
引言
第四章 教父哲学
第一节 护教学者:从游斯丁到德尔图良
第二节 教父哲学的体系初创者:基督教的亚历山大里亚学派
第三节 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
第四节 教父哲学的尾声:伪狄奥尼修斯与波爱修
第五章 经院哲学
第一节 早期经院哲学
第二节 经院哲学的繁荣
第三节 经院哲学的解体
第六章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第一节 人文主义运动和政治哲学
第二节 古典哲学的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运动
第四节 新时代的曙光
本编小结
第三编 近代哲学
引言
第七章 经验论和唯理论
第一节 培根
第二节 笛卡尔
第三节 霍布斯
第四节 斯宾诺莎
第五节 洛克
第六节 莱布尼茨
第七节 巴克莱
第八节 休谟
第八章 法国启蒙哲学
第一节 孟德斯鸠
第二节 伏尔泰
第三节 卢梭
第四节 拉美特利
第五节 孑L狄亚克
第六节 爱尔维修
第七节 狄德罗
第八节 霍尔巴赫
第九章 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节 康德
第二节 费希特
第三节 谢林
第四节 黑格尔
第十章 黑格尔之后的哲学思潮
第一节 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
第二节 非理性主义思潮
第三节 实证主义及其发展
第四节 古典哲学的复兴
本编小结
结束语
后记
修订版后记 后记
《西方哲学史》原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承担的普通高等院校“九五”国家重点教材。由于种种原因,本书直到今天才编写完成,出版面世。
按照本书原来的设想,为了给教师讲课留有充分的余地,我们准备为本科西方哲学史课程编写一部比较简明的教科书。但是近年来,哲学系西方哲学史课程的设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为例,以往本科的西方哲学史课程讲授一学年,其中一学期从古希腊哲学讲到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和唯理论,一学期讲授18世纪法国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这几年,国内比较著名的大学哲学系都在进行与国际接轨的课程改革,西方哲学史课程首当其冲。因为国外大学哲学系中一般没有通史的课程,主要是专题研究、原著研读和断代研究等等,所以我们改革的指导方针是压缩西方哲学史课程,增加原著选修课,形成西方哲学系列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从1997级本科生开始实施新的教学方案,通史课改为一学期的西方哲学导论,然后以四个学期的时间开设哲学原著选修课,尽量“史论结合”,即以原著“串联”哲学史。这样一来,我们原来编写教材的设想就不合适了。如果教师讲得比较充分,教材可以简明一些。 文摘
哲学问题为什么是没有终极答案的难题?既然哲学问题是没有终极答案的难题,我们为什么还要追问这样的难题,并且企图为之找到一条可能的出路呢?
简言之,原因就在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当人类从自然界中脱颖而出的时候,他的生存活动不再仅仅依靠自然本能,而是更多地依靠理性,于是在人的面前就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暂时与永恒、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之间的巨大矛盾,哲学问题便油然而生。因为他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理性的存在,这就使他形成了超越自身有限性而通达无限的自由境界的理想,哲学(包括宗教)就是这一理想的集中体现。显然,这个无限的自由境界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现实地通达的,即使人类可以无限地延续下去也仍然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它是且只能是至高无上的终极的理想。这就是说,哲学问题是没有也不可能有终极的答案的,尽管如此,人类却又不可能不关心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对人类来说性命攸关。所以,哲学问题大多是一些永恒无解但人类又不得不追问的难题。
当然,哲学问题并不都是与“终极关怀”(例如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有关的问题。在哲学中,尤其是在古典哲学中,后来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许多部门,它们的问题就是比较具体的,例如认识论的问题、逻辑学的问题、伦理学的问题、美学的问题、历史哲学的问题、政治哲学的问题等等就是如此。不过,虽然这些问题不像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问题那样抽象、普遍乃至超越经验,但是它们作为一些基础性的或根本性的问题,同样也难以获得终极的答案。在某种意义上说,能否找到问题的答案几乎成了一种衡量的标准:哲学的各个部门其主要的问题只要能够找到某种相对统一的答案,它们就会从哲学中分离出去自立门户,而留给哲学的都是一些永恒无解的难题。
哲学问题不仅有历史性,而且有时代的特点。一方面就哲学这门学科而论,有一些一般性的基本问题是任何一位哲学家都必然会关注的,例如哲学的性质、方法和它的各个部门的主要问题等等,尽管他们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甚至有时这些问题还会发生形态上的改变。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产生了不同的问题,因而就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言,它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些富于时代特色的、具有特殊性的哲学问题。例如晚期希腊哲学以伦理学为主要问题,中世纪经院哲学以调和理性与信仰为主要的哲学问题,而18世纪法国哲学最关注的是启蒙问题等等。
ISBN | 7300121411,978730012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张志伟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