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内容简介:形而上学问题是西方哲学中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形而上学问题无论对于理解西方哲学还是对于研究中国哲学以及当代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以梳理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为主旨,概述了形而上学的概念、问题和历史演变,分别讨论了柏拉图的形式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世纪的形而上学、近代早期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康德对形而上学的贡献、黑格尔与古典形而上学的终结、20世纪语言哲学视野下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以及形而上学与后现代主义,大体上概述了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并且重点分析研究了在形而上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哲学理论,比较全面地梳理了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过程。 
                    编辑推荐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哲学文库。 作者简介
张志伟,北京人,195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之一),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之一)。曾获第一届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北京市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北京市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北京市和教育部国家级外国哲学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西方哲学。著有《康德的道德世界观》、《生与死》、《西方哲学十五讲》,主编《西方哲学问题研究》、《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导论》和《形而上学读本》等。 目录
第一章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张志伟
一、形而上学的概念
二、形而上学的问题
三、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柏拉图的形式论余纪元
一、理论名称与系统性
二、划分形式世界与可感世界的论证
三、形式:普遍与模型
四、分离、分有、摹仿
五、个别物的不完善与变化
六、形式与Being(是,存在)
七、太阳之喻
八、线段之喻
九、洞穴之喻
十、柏拉图对形式论的自我批判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聂敏里
一、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发展问题
二、实体
三、形式
四、形而上学
五、宇宙论
第四章 中世纪的形而上学张旭
一、对中世纪形而上学的偏见
二、中世纪形而上学概论
三、中世纪形而上学体系的建构原则
四、存在论的上帝概念与创世论
五、存在本身与存在的秩序
六、恩典的去自然化与偶然性的世界
七、自由意志与个体性观念
八、神意与历史
九、爱的神秘主义
十、基督君主国与基督徒共和国
第五章 近代早期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韩东晖
一、近代早期哲学的中世纪哲学背景: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例
二、科学革命的形而上学主题
三、近代早期形而上学的范式转型
四、怀疑论与确定性
五、近代早期形而上学中的因果性问题
第六章 康德对形而上学的贡献张志伟
一、哥白尼式的革命
二、形而上学批判
三、自由
四、理智世界
五、目的论
第七章 黑格尔与古典形而上学的终结张志伟
一、黑格尔与康德
二、实体即主体
三、逻辑一形而上学
四、形而上学体系
五、辩证法
六、古典形而上学的终结
第八章 20世纪语言哲学视野下的形而上学韩东晖
一、“分析的形而上学”——历史性的勾勒
二、拒斥形而上学与语言视野下形而上学的复兴
三、当代英美形而上学研究概况
四、当代英美形而上学中的因果性问题概述
第九章 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张旭
一、此在的形而上学
二、解构形而上学
三、存在之思
第十章 形而上学与后现代主义吴琼
一、形而上学作为一种宏大叙事
二、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本原之学
三、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表象论
结语
后记 序言
时光已悄然走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哲学这门古老的思想技艺在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中屡经淘漉,在主题、方法和形态上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然而,在自身中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在思想中对智慧境界的探寻,在反思中对历史与现实的把握,却是她一以贯之、经久不衰的品格。正是这些品格,使每个时代杰出的哲学思想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我们正处在风云际会的全球化时代,纷繁复杂的时代变迁既为理智生活提供了足够丰富的思想材料,也向哲学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如何描述我们的生活世界?如何刻画我们实际的生存境域?如何让驰骛于外物的内心生活重新赢得自足的根基?如何穿越各种技术统治的壁垒,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我们也站在古今中西的十字路口,源流各异却又殊途同归的各种思想资源既为哲学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也让哲学面对数不清的艰难抉择:如果哲学真的是带着乡愁寻找家园的冲动,那么梦想中的家园是在古老的期盼中,还是在今日的创造中?既然以往的哲学已经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安身立命和改造世界的指南,确立了各个层面的观念批判和社会批判的原则,当今的哲学又如何在继承、革新和创造中描画自身的范式?
这些问题,这些挑战,已然引发了多种多样的回应。 后记
“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是我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于1998年。惭愧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今天才结项。一方面由于承担大量的行政工作,没有完整的时间完成项目,另一方面最初对这个项目的难度估计不足,总之,责任在我。
立项之初,我打算独立完成这个项目,也做了许多准备工作。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感觉到这样的项目绝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结项成果《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是集体支持的产物,没有合作者们的鼎力支持,这个项目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本项目结项时,评审专家们对我们的成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也提出了许多非常好的意见,我们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做了相应的修改,在此也向评审专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本成果的出版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李艳辉女士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向李艳辉女士和责任编辑表示衷心的感谢。
关于形而上学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本书只是初步的成果。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以就教于学术界的专家同行以及关注形而上学问题的广大读者。 文摘
顾名思义,形而上学研究的是超验的或超自然的对象,其对象同时也是经验或自然的基础、前提和根据。正如本体论的本义,形而上学应该是研究“存在”的学科。在哲学家看来,所有存在着的东西皆以存在为前提和基础,相对于所有研究存在着的东西的学科,形而上学研究作为存在物的基础的存在。自亚里士多德以后,关于终极原因或第一原理的研究与研究“最高的存在”或“不动的动者”的“神学”往往合而为一,因而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作为世界的逻辑结构的范畴体系,一是研究超验的实体的理论。由此,我们可以一般地把形而上学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问题涉及作为诸存在物之本质系统的逻辑结构,一类问题涉及作为整体的宇宙之统一的存在根据。简言之,作为西方哲学的一个主要或核心的部门或学科,形而上学通常意指哲学中关于宇宙万物之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最高的根据、本质或基础的知识或理论。由于哲学家们对于形而上学的对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规定,因而形而上学的对象既可以是“存在”,也可以是“实体”或“本体”,从性质上讲它的对象有时被理解为“理性”(nous),有时被理解为“精神”,亦被理解为“绝对”。不仅如此,关于“存在”、“实体”、“本体”或“绝对”究竟是什么,哲学家们并没有一致的意见和共通的规定。由此可见,形而上学所研究的问题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组问题或一系列问题,或者说形而上学问题是一个“问题域”,哲学家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关注的问题有所不同,因而形而上学问题的演变与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密切相关。本节着重讨论形而上学所研究的问题,而下一节则意在梳理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这两节在内容上之所以有些重复,是因为讨论形而上学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将涉及形而上学问题的历史演变。
                    | ISBN | 9787300121239,730012 |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作者 | 张志伟 |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