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哲学史》(第4卷)(套装上下册) (平装) 7010090815,97870100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希腊哲学史(第4卷)(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1978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为伟大的转折点。“文革”结束,广大中国人民从这场史无前例的、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拖到崩溃边缘的浩劫中觉醒过来,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辩论。大多数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恢复和重建中国的文化思想,必须批判长期束缚我们的闭关锁国的极左思潮,真正实现“四个现代化”,走向世界,使我们能在现代化世界中恢复应有的大国地位。
编辑推荐
《希腊哲学史(第4卷)(套装上下册)》:哲学史家文库。
目录
序言 绪论 第一节 环地中海文化圈的形成 一 环地中海东部文化的演进 二 环地中海文化中心西移希腊和罗马 第二节 希腊罗马本土政制与文化的走向 一 马其顿与希腊:两种政治理念的冲突 二 亚历山大与希腊化 三 政制的“东方化”:君主与帝国 四 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交融 第三节 晚期希腊哲学的转向与特征 一 从“为什么”,“是什么”转向“为了什么” 二 从求“真”转向求“善” 三 从处世哲学走向宗教信仰 第四节 晚期希腊哲学的史料 一 晚古时代的汇编、综述和注释 二 现代学者的校勘、整理和编纂 三 工具书 四 现代学者的著作和论文集 第一编 伊壁鸠鲁学派 第一章 伊壁鸠鲁概论:生平、著作与学派 第一节 文献 一 伊壁鸠鲁原著 二 卢克莱修著作 三 其他古代相关著作 四 现代研究著作 第二节 生平与特色 第三节 伊壁鸠鲁学派的发展 一 雅典时代 二 罗马时代 三 小亚时代 第四节 总问题与总体系 第二章 标准论(认识论) 第一节 经验论 第二节 感性与前把握观念 第三节 判断与推理 第三章 自然学说 第一节 原子与虚空:双本原 一 原子的证明 二 虚空的证明 三 “存在等级表”上的其他成员 四 万物总体无限 五 原子的运动 六 原子的属性 第二节 灵魂、影像、神 一 灵魂论 二 影像论 三 伊壁鸠鲁的神 第三节 天文学 第四节 小结与比较 第四章 治疗、伦理与政治 第一节 治疗哲学 第二节 目的论的伦理学 第三节 还原论的政治思想 一 大序的颠倒 二 约定论的正义观 三 共同体与友谊 四 人类发展史 第四节 与其他流派思想的比较 一 与怀疑论哲学的比较 二 与斯多亚哲学的比较 小结 第二编 斯多亚学派 第五章 斯多亚哲学导论 第一节 斯多亚学派的影响和研究状况 第二节 总特色:悖论与自洽的统 第三节 传承与发展史 一 芝诺的思想历程与斯多亚学派的传承 二 斯多亚学派的发展阶段 第四节 问题意识及解题基本思路 第六章 斯多亚学派的“第一哲学 第一节 第一哲学的缘起与思路 第二节 斯多亚学派对于“第一哲学”的推进 一 斯多亚学派有没有第一哲学? 二 斯多亚学派的“真正存在 三 “次级存在”与“谓述 四 共相:更次一级的存在以及颠倒的线段喻 五 问题与发展 小结 第七章 斯多亚学派的自然哲学 第一节 总论:对象、意义和问题 一 自然哲学的对象 二 自然哲学的意义和问题 第二节 斯多亚学派自然哲学的基本原则 一 主动原则与被动原则的同一:生机一体论 二 终极原因与整个世界的同一:宇宙大动物 三 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对应:灵魂与人 第三节 斯多亚自然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 目的论与决定论 二 混合 三 虚空和连续 第四节 决定论与自由 一 因果决定论 二 自由的维系与“内因”学说 三 回到命运抑或新自由? 第五节 与其他学派的自然哲学的对比 一 斯多亚自然哲学与柏拉图派自然哲学的对峙 二 斯多亚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派自然哲学的对峙 第六节 斯多亚学派的神学护道学 一 神的本性:自然泛神论 二 神之存在的种种证明 …… 第三编 怀疑派 第四编 普罗提掿与新柏拉图主义 第五编 希腊哲学与早期基督教 附录
序言
1983年,我们四个人——我和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按年龄顺序)共同商定:由我们承担编写四卷本《希腊哲学史》的任务。现在,2008年,经过将近四分之一世纪——25年的风风雨雨,第四卷终于和读者见面了,了却了我们的心愿,也可以来谈谈我们的想法:我们为什么要编写这样一部四卷本的希腊哲学史?我们打算如何写这样的哲学史?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走过来的,向读者作个说明和交代,谨请批评指正。 事情要从1978年说起。 1978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为伟大的转折点。“文革”结束,广大中国人民从这场史无前例的、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拖到崩溃边缘的浩劫中觉醒过来,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辩论。大多数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恢复和重建中国的文化思想,必须批判长期束缚我们的闭关锁国的极左思潮,真正实现“四个现代化”,走向世界,使我们能在现代化世界中恢复应有的大国地位。
后记
延绵28年(1982-2010年)的四卷本《希腊哲学史》终于以第四卷的出版告一个段落。叔本华说:人生如同一条用烧红的木炭铺成的跑道,中间有几处凉亭,每至一处,刚一歇脚,生命又逼使你离开凉亭,往前奔跑。只要把“人生”换成“学术之途”,把烧红的木炭理解为“普纽玛”(pneuma,斯多亚学派的宇宙火的吸气),就蛮可以用来描述我们这二十多年的历程了。“普纽玛”既是宇宙火的吸气,又是宇宙理性,世界灵魂。奔跑在这个跑道上,固然烫脚,却是提升学术、净化心灵的必经之途。每跑完一段路程,对希腊精神的领会就上一个台阶。这种提升又转化为新的冲动。新的冲动使我们着魔似地在治学之途上无休止地奔驰。1985年4月成都结题会后到峨眉山休闲几天,就开始议论第二卷的事了。1986年10月福建武夷山确定了大纲,接着又是艰难的奔跑。1992年又到了一处“凉亭”,却没有那么惬意了。没有课题费可供我们选择一个休闲地开一个结题会。2002年奔到第三个“凉亭”时,已经是靠自己花钱买饭吃了。
文摘
这个盟约不仅规定了马其顿和希腊各城邦的关系,而且规定了各城邦之间的关系,目的是结束马其顿与希腊的战争,也终结彼此间的纷争。这个盟约使马其顿的统治合法化,也反映了自伯罗奔尼撒战争以来,希腊政治家、思想家和普通公民的愿望:终结长期纷争之苦难,过一种平静安宁的生活。可以说这是斯多亚学派滋生的土壤,不过此时公民们的安宁观念是与城邦的安定联在一起的。二者的分离是在希腊化时期。 腓力在稳定希腊内部之后,着手饵决干扰希腊安宁的外敌。忪元前4世纪30年代波斯处于危机之中。薛西斯三世(Artaxerxes,前358-前338年在位)是个有能力但残忍无道的国王。他重建了波斯对腓尼基、小亚细亚的统治,并一度再克埃及。德谟斯梯尼曾诉诸波斯,请他帮忙抵抗马其顿。可是,薛西斯三世被暗杀了。腓力趁机派遣远征军由巴门尼奥(Parmenio)率领于前336年越过赫勒斯滂海峡,沿安那托利亚挺进,激励沿岸希腊城邦起来反对波斯的专制。在列斯堡的艾雷修斯(Eresus),新建一座祭坛,称腓力为“Zeus Philippios”(宙斯样的腓力)。爱菲斯人在阿耳忒弥(Artemis)神庙竖立了一个腓力的雕像。巴门尼奥(Par。menio)为腓力翌年的亲征奠基了基础。但是同年秋在阿尔革(Argae),腓力被他的一个叫鲍桑尼亚的侍卫暗杀了。原因是他的第七次婚姻与前几次出于外交考虑的婚姻不同,前338年娶了位马其顿年轻女子克列奥巴塔(Cleopatra),王位继承人亚历山大及其母亲奥林比娅(()lympias)失宠而被放逐。但是,克列奥巴塔却生了一个女孩,考虑到王位无继承人,腓力又召回了亚历山大,母亲仍流放于埃皮鲁斯(EpirluS)。亚历山大又回到了培拉(Pella),恢复了在朝廷中的地位。此举激起克氏家族的仇恨,鲍桑尼亚是其中之一。
ISBN7010090815,97870100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汪子嵩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