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 (精装) 756222187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韦卓民先生,以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卓有成就而为人推崇,享誉学术界。他翻译的这四种康德名著和海外康德哲学研究名著,是有志于学习和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的学人的必读书。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伊·康德(Immanuel Kant)译者:韦卓民
目录
韦译《纯粹理性批判》序言 中译者前言 英译者序言 引用题句 献词 第一版序文 第二版序文 第一版目次 导言 I.纯粹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区别 Ⅱ·我们具有某种验前知识乃至常识也绝不缺乏这种知识 Ⅲ·哲学需要有一种科学来确定一切验前知识的可能 性、原理及其范围 Ⅳ.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 V·在理性的一切理论的科学中都包含有验前综合判断作为原理 Ⅵ.纯粹理性的一般问题 Ⅶ·枥;题为“纯粹理性批判”的这门特殊科学的理念与划分 一、先验原理论 第一部分先验感性论 导言 第一节空间 第二节时间 关于先验感性论的一般意见 第二部分先验逻辑 导言先验逻辑的观念 I.一般的逻辑 Ⅱ.先验逻辑 Ⅲ.普通逻辑之划分为分析论与辩证论 Ⅳ.先验逻辑划分为先验分析论与先验辩证论。 第一编先验分析论 第一卷概念分析论 第一章知性的一切纯粹概念发现的线索。 第一节知性的逻辑使用 第二节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 第三节知性的纯粹概念即范畴 第二章知性的纯粹概念的演绎 第一节任何先验演绎的原理 任何先验演绎的原理(一三) 向范畴先验演绎的过渡(一四) 第二节知性纯粹概念的先验演绎(A) 第三节知性和一般对象的关系以及验前知道这些对象的可能性 第四节知性纯粹概念的先验演绎(B) 第二卷原理分析论 导言一般的先验判断力 第一章知性纯粹概念的图型法 第二章纯粹知性一切原理的体系 第一节一切分析判断的最高原理 第二节一切综合判断的最高原理 第三节关于纯粹知性一切综合原理的系统陈述 1.直观的公理 2.知觉的预测 3.经验的类比 A.第一类比实体的永恒性原理 B.第二类比时间按照因果律前后相继的原理 c.第三类比按照交互作用或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并存原理 4.一般经验性思维的公准观念论的驳斥 关于原理体系的一般注解 第三章所有一般对象区分为现象与本体的根据 附录反思概念的歧义 反思概念歧义的附注 第二编先验辩证论 导言 I.先验幻象 Ⅱ.作为先验幻象所在地的纯粹理性 A.一般的理性 B.理性的逻辑使用 c.理性的纯粹使用 第一卷纯粹理性的概念 第一节一般的理念 第二节先验理念 第三节先验理念的体系 第二卷纯粹理性的辩证推理 第一章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 第一版论谬误推理 第一谬误推理 第二谬误推理 第三谬误推理 第四谬误推理 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第二版的修正文 第二章纯粹理性的二律背驰 第一节宇宙论的理念体系 第二节纯粹理性的二论冲突 先验理念的第一种冲突 先验理念的第二种冲突 先验理念的第三种冲突 先验理念的第四种冲突 第三节理性在这些冲突中的利害关系 第四节纯粹理性的先验问题解决的绝对必然性 第五节四种先验理念中宇宙论问题怀疑的表述 第六节先验观念论是解决宇宙论的辩证论的关键 第七节理性宇宙论的自相冲突之批判的解决 第八节纯粹理性在运用于宇宙论的理念中的限定性原理 第九节关于一切宇宙论的理念中理性的限定性原理的经验性使用 (一)“宇宙全体中的出现所组成之总体”这一宇宙论理念的解决 (二)“直观中所予的一全体的分割之总体”这一宇宙论理念的解决 关于数学的先验理念解答的结束语和关于力学的先验理念解答的前言 (三)“一切宇宙事件都是从其原因而来的这个总体”之宇宙论理念的解决 和自然必然性的普遍规律相融洽而通过自由的因果性的可能性 关于自由在其与普遍的自然必然性相联系上的宇宙论理念的说明 (四)“一切出现就其一般存在来说的其依存性的总体”这个宇宙论理念的解决 关于纯粹理性全部二律背驰的结束语 第三章纯粹理性的理想 第一节一般理想 第二节先验的理想 第三节思辨理性证明最高存在者的存在的论证从思辨的理性证明上帝的存在只有三种可能的方法 第四节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之不可能性 第五节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之不可能性 关于在“一个必然的存在者之存在的一切 先验证明”中辩证幻象的发现和解释 第六节自然神学证明的不可能性 第七节对于根据理性的思辨原理的一切神学之批判先验辩证论附录 纯粹理性的理念的限定性使用 人类理性自然辩证性质的最终意图 二、先验方法论 导言 第一章纯粹理性的锻炼 第一节关于纯粹理性独断使用的锻炼 第二节关于纯粹理性争辩使用的锻炼 纯粹理性在它内部的种种冲突中怀疑的满足之不可能性 第三节纯粹理性关于假设的锻炼 第四节纯粹理性关于它的证明的锻炼 第二章纯粹理性的法规 第一节我们所有理性纯粹使用的最终目的 第二节至善这个理想作为纯粹理性最终目的之起决定作用的根据 第三节意见、知识、信念 第三章纯粹理性的建筑术 第四章纯粹理性的历史 索引 英汉名词对照表 整理后记 校订版跋
序言
卓民先生逝世已有十多年了,他是我父亲的同窗好友。少年时父亲曾以卓民先生手不释卷的好学精神勉励我勤奋读书。他说,卓民先生每逢假期都定下阅读计划,读书之多令人惊佩。30年代初,卓民先生在武昌华中大学主校政,那时我刚进中学,适值长城抗战,局势日紧,北平谣诼纷传,一夕数惊,我们举家南下暂避,整整一个暑假就寄居在华中大学校舍中。这时我第一次见到了卓民先生,当时他曾利用余暇授我们几个孩子《大学》和《中庸》。暑假后,北方局势暂告缓和,我们全家回到北平,从此一别就是三十多年。60年代初期,卓民先生利用暑假来沪探亲访友,重新见面时我已进人中年。那时我对黑格尔兴趣正浓,提出要向他请教,他慨然应允,并约定通信讨论。他回武汉不久就按约定开始实行了。我们大约十天左右就通一次信,书札来往颇为频繁,十年浩劫曾一度中断,并将那些信件全部销毁,直到19r73年才又继续通信。这些信我保存下来了。几年前,我曾从中选出几封以《关于黑格尔(小逻辑)一书的通信》为题,发表在《上海师大学报》上,以表示我对卓民先生的悼念。 卓民先生素重康德,他曾向我谈过,他对康德的评价远远驾凌于黑格尔之上,并要我攻读康德著作。解放后,他的近三百万字的译著,其中有关康德的就占了绝大的比重。他逢译的康德著作,就国内来说,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在质量上也堪列上乘,比如,《判断力批判》这部书的上卷原是由别人译述的,后来出版社改请他续译下卷,就是因为编者认为他更能胜任的缘故。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哈佛获硕士学位。
后记
本书作为人类哲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部不朽巨著,其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已为学术界人所共知。国内30年代和50年代虽先后曾有两种中译本,惜均非以现代汉语翻译,且有遗漏、误译或不够贴切等不足。本书译者有鉴于此,遂积数年之心血,参照数种德文本及英译本,尽量用现代汉语重新译出,并新增英译注释及译者注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译本的缺陷。" 译者韦卓民先生(1889-1976)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早年留学欧美并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精通数国语言,一生治学严谨,著译甚丰,仅商务印书馆60年代初即出版他关于康德的译著有《判断力批判》(下册)、《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康德哲学讲解》、《康德哲学原著选读》等数本。译者对康德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有其独到的见解和译法,可谓本译本的一大特色。 译者于1962年应商务印书馆之约完成本书初稿,商务印书馆审后交回韦先生修改定稿。工作尚未开始,"文革"突起,韦先生随后即溘然长逝。本书稿和其他数百万字遗著由韦先生之子宝锷先生珍藏。1988年华中师范大学成立"韦卓民遗著整理小组",开始整理韦先生的遗著。本书稿列为首批重点整理之列,先后历时三年脱稿。 本书在校订整理过程中,除对照康蒲·斯密英译本校订外,并参考了蓝公武译本和台湾1983年版的牟宗三译本。 校订整理时,在力求保持原译文的风格基础上,对明显的差错、不合现代汉语规范的文句、不规范的标点符号、不通用的人名地名及一般语词等作了必要的改动,删去了一些不必要的英译注释,增加了少量的整理者的注释。
文摘
一双父母到其世世代代的子孙,这条世系的下降线是可以无止境地进行的,而我们尽可以把这条线看作在世界上是实际如此继续下去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绝不要求有“系列的一个绝对整体”,因为它并不预先假定那个整体为一种条件以及为所给予的东西,而只作为受条件限制的东西而预设,而这某东西是容许作为可以给予的(dabile),并且可以继续无止境地增加的。 可是,就下面的问题而言,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问题是:当在一系列中从某种作为受条件限制者而被给予的东西回溯并上升到其条件时,这种上升的回溯能扩张到多远。我们能说这回溯是无限的吗?或者只能说,它是不确定地扩张的吗?例如,我们能够从现在还在世的人,通过他们一系列的祖先无限地上升吗?或者是否我们只能说,在我们回溯的限度内,我们绝没有遇见一种经验性的理由把这个系列看作是在任何一点上受到限制的,因而我们就有正当的理由,而且同时又不得不就每一个祖先去追寻更远的祖先(虽然事实上,我们没有预先假定他们)?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答复说:当全体在经验性的直观里被给予出来时,其内部条件的系列中的回溯是无限地进行的;但是,当这系列之中只有一项被给予出来时,而从这项出发,回溯又要进行到绝对的整体,那么这种回溯就是属于“未确定的性格”。据此,我们就必须说,一个物体的分割,即在一定界限内所予的物质的一部分的分割,将要进行到无限。因为这部分的物质是作为一个全体在经验性的直观里被给予出来的,因而就连同它的一切可能的部分在经验性的直观里被给予出来。既然这种全体的条件就是这全体的一部分,而这部分的条件就是这部分的部分。
ISBN7562221871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伊·康德 (Immanuel Kant)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