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设计:历史·实务·教育·理论》是作者在世界一流汽车企业长期从事设计实践和在著名大学从事汽车设计教育经验的总结,是世界著名的汽车企业开发设计的真实写照,也是第一本展示汽车企业设计实务以及设计院校如何进行汽车设计的基础和阶段性训练的教材。《汽车设计:历史·实务·教育·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汽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介绍了汽车发展的社会、科技和环境的时代背景以及汽车与其他交通工具的关系,重点介绍了汽车企业设计的开发组织职能和设计程序以及汽车设计从新产品规划到抽象展开、模型制作、设计认定、生产和销售等全过程,论述了从事汽车设计必须具备的基础技术、知识、技能和素质,并通过教学实例讲解了汽车设计各阶段的学习要点,提出了新的设计教育的基本知识构架。
汽车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产量最多、科技含量高、普及率最高的现代交通工具之一。汽车设计是技术和艺术紧密结合,充分反映人们需求、时代技术以及社会环境的一门综合的、和谐的技术。
全书共分6章,主要内容包括:汽车设计的历史,汽车设计实务,汽车设计程序,汽车设计训练,汽车设计训练作品介绍,设计论。《汽车设计:历史·实务·教育·理论》不但适合从事汽车和产品设计的企业设计人员使用,还适用于有志于从事汽车设计的师生本科生和广大从事工业设计的读者和爱好者阅读。
编辑推荐
《汽车设计:历史·实务·教育·理论》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釜池光夫 张福昌 李勇
釜池光夫,日本芝浦工业大学设计工学部设计工学科产品设计领域教授,工学博士。
1943年出生,毕业于日本千叶大学工业意匠学科,同大学院硕士毕业,1997年获得千叶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68年起在日本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汽车事业部就职。1970年三菱汽车工业株式会社组织机构调整后,在轿车技术中心从事汽车设计开发工作28年,设计了大约30种汽车车型。历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设计管理者和部长等职。其中,代表性的汽车设计有:1976年在三菱汽车公司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共同开发设计的拉达姆/初代高级运动车;1985年为马来西亚开发设计的SA(3A国民车;1987年主持设计的HSR(东京车展前进车);1991年设计的Diaario(夏利沃/初代SUV车);1991年设计的三菱巴吉洛2代(4WD/RV车)等。
1998年至2009年4月在国立千叶大学工学部设计工学科和大学院工学研究科任职,并且担任千叶大学亚洲综合工学机构委员等。2009年4月起至今在日本芝浦工业大学设计工学部设计工学科任职。
现为日本设计学会会员,日本汽车技术会会员,日本汽车殿堂审查委员。兼任中国江南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大连工业大学(原大连轻工业学院)、大连民族大学(原大连民族学院)等院校客座教授。多次到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地区的大学和企业进行讲演、专题研讨和共同研究等,积极推动设计教育研究的交流。
张福昌,江南大学教投、博士生导师;日本干叶大学名誉博士。现任江南大学设计科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设计学院名誉院长。
1966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1981年7月至1983年7月被公派到日本千叶大学工业意匠学科作访问学者,1982年加入日本设计学会。1997年10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再度赴千叶大学设计工学科,为期1年。先后20多次应邀访问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1986年起历任系副主任、系主任,设计学院首任院长,研究生部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和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常务理事,轻工业部工艺美术教材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通讯评议专家和江苏省高级职称评审专家,江苏大学博士生导师,20余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委员,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理事长等职,并担任《家具》、《家具与室内装饰》、《中华手工》、《设计》等杂志的顾问和编委,担任TCL、长虹等大企业的工业设计顾问等。
1976年起在国内外专业刊物、报纸等发表近300篇论文,1983年起已出版《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设计概论》、《中国民俗家具》、《工业设计》、《造型基础》等60种专业图书。其中,《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受到钱学森教授和庞薰栗教授的举荐和好评,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中国民俗家具》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担任《工业设计学》等国家重点教材等的主编。
1983年以来获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轻工部工业设计一等奖等数十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已取得142项设计专利。1985年获无锡市及江苏省劳动模范,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在高等教育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3年被评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南大学教学名师。2004年获江苏省第六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8年被上海市经委和上海工业设计协会评为“影响上海设计的100人”等。
李勇,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师;日本感性工学会正会员;日本设计学会正会员。
1998年于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型艺专业本科毕业;2009年在日本千叶大学设计工学科获博士(工学)学位;20072009年在日本千叶大学作助理研究员:2009年至今在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任教。
主要从事感性工学、设计方法论以及设计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在日本留学期间主持或参与了日本韩国现代汽车研究所“乘用车仪表盘感性评价”和“车载型信息表示系统的评价”,以及日本国土交通省的“横断房总半岛铁路沿线车站用户感性评价”等重大科研项目。2009年回国后,承担的“可视化交互式遗传算法与感性工学协同进化的产品创新设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第二负责人,项目批准号:60975048)。 目录
第1章 汽车设计的历史/1
1.1 汽车的起源/2
1.1.1 马车装蒸汽机/2
1.1.2 在二轮、三轮、四轮车上装发动机/3
1.1.3 四轮汽油发动机汽车登场/4
1.1.4 老爷车时代/5
1.1.5 汽车的手工业时代/6
1.1.6 从造船技术引进汽车设计技术/7
1.2 轿车外形的历史/8
1.2.1 生产方式的革新/8
1.2.2 福特公司的设计变迁/9
1.2.3 福特汽车外观的历史年表/10
1.2.4 时代改变外观/11
1.2.5 福特的量产与通用的量贩战略/12
1.3 时代与外观/13
1.3.1 移民劳动者和汽车产业/13
1.3.2 空气动力和流线型/14
1.3.3 家庭车的时代/15
1.3.4 长翅膀的汽车——飞机尾翼/16
1.3.5 油泥模型技术的发展/17
1.3.6 战后家庭构成的变化和小型两用轿车/18
1.3.7石油危机促进汽车小型化和发动枫前置前驱/19
1.3.8 现在的汽车/20
1.3.9 汽车的生产台数和拥有率/21
1.3.10 汽车产业所处的位置/24
1.3.11 专心致力于汽车开发/26
1.4 陆海空交通史/28
1.4.1 陆地交通的历史/28
1.4.2 海上交通的历史/29
1.4.3 航空交通的历史/30
1.5 汽车的课题与展望/31
1.5.1 汽车开发模式的变化/31
1.5.2 多样化/32
1.5.3 能源与环境问题/33
1.5.4 IT技术:智能化的汽车/34
1.5.5 设计师是历史的技术实践者/35
1.5.6 汽车设计年表/36
图片索引/37
参考文献/40
第2章 汽车设计实务/41
2.1 设计师的工作/42
2.1.1 汽车设计开发的实际业务/42
2.1.2 外观设计/43
2.1.3 室内设计/44
2.1.4 色彩设计/45
2.2 设计工作人员/46
2.2.1 模型制作/46
2.2.2 计算机辅助设计/47
2.2.3 协调工作/48
2.2.4 设计师的工作室/49
2.3 开发的综合管理/50
2.3.1 前瞻性设计/50
2.3.2 设计开发的综合——综合管理/51
2.4 设计开发/52
2.4.1 项目开发的组织构成/52
2.4.2 车种开发的5个阶段/53
2.4.3 设计开发的项目/54
2.4.4 设计的现场/55
小结/56
图片索引/57
第3章 汽车设计程序/59
3.1 车种项目设计/60
3.1.1 设计构思和策划阶段/60
3.1.2 长期生产计划/61
3.1.3 车种项目设计的启动/62
3.1.4 设计的条件和概念/63
3.2 规划调查/64
3.2.1 收集设计的相关情报/64
3.2.2 映像也是有效的概念/65
3.2.3 通过5W1H明确设计概念/66
3.2.4 设计概念的视觉化/67
3.2.5 前瞻性设计/68
3.2.6 车型的开发阶段/69
3.3 车型平面开发/70
3.3.1 构思草图/70
3.3.2 构思的展开:联想法/71
3.3.3 草图研讨会/72
3.3.4 何谓构思开发/73
3.3.5 效果图/74
3.4 总体布局/75
3.4.1 乘员和主要部件的布局/75
3.4.2 总体布局是设计概念的翻译技术/76
3.4.3 胯点与驾驶姿势/77
3.4.4 根据总体布局确定汽车基本车型/78
3.4.5 总体布局的项目内容/79
3.5 车型立体开发/80
3.5.1 车模制作/80
3.5.2 车模的种类/81
3.5.3 油泥车模的制作流程/82
3.5.4 油泥车模的构造/84
3.5.5 手工自由创制车模与数控机床切削制作车模/85
3.5.6 手工自由创制车模与数控机床切削制作车模的优缺点/86
3.6 室内和色彩开发/87
3.6.1 座椅模型/87
3.6.2 室内设计和室内模型/88
3.6.3 人机工程学和人机界面设计的实践场所/89
3.6.4 色彩设计和研讨模型/90
3.6.5 色彩设计的特点/91
3.7 设计研讨和确认/92
3.7.1 设计评审/92
3.7.2 设计评价的分析/93
3.7.3 设计研讨会/94
3.7.4 设计确认会议/95
3.7.5 确认设计时的重要项目/96
3.8 出图/97
3.8.1 生产前的准备阶段:出图和CAD数据化/97
3.8.2 CAD数据一元化的意义/98
3.8.3 如何利用设计图和线图/99
3.8.4 CAD系统展望/100
3.8.5 装备规格的展开和设计/101
3.8.6 色彩设计的出图:发布色彩样本/102
3.9 生产前的准备阶段/103
3.9.1 根据零部件色彩样本进行配色/103
3.9.2 试制样车、生产样车、批量生产/104
3.9.3 销售反映调查和局部修改计划/105
小结/106
图片索引/107
第4章 汽车设计训练/109
前言 通过动手提高自己的能力/110
4.1 设计的基础/111
4.1.1 基础描绘/111
4.1.2 意匠——传递构思的技术/112
4.1.3 素描——提高绘画和观察能力/113
4.1.4 基本立体的描绘/114
4.2 汽车的表现技术/115
4.2.1 汽车的透视/115
4.2.2 效果草图/116
4.2.3 构图和表现角度/117
4.2.4 车轮的描绘/118
4.2.5 表现电镀面——描绘环境的反射映像/119
4.2.6 圆柱体上的反射/120
4.3 设计师的语言/121
4.3.1 构思草图的展开/121
4.3.2 汽车室内草图/122
4.3.3 车身的反射和光线的表现/123
4.3.4 效果图-具有魅力的表现/124
4.4 模型制作/125
4.4.1 总体布局图/125
4.4.2 油泥车模的构造/126
4.4.3 涂抹油泥和车模成形/127
4.4.4 精心修改和完成/128
4.4.5 制作油泥车模的工具/129
4.5 课题的导入和发布/130
4.5.1 试论会/130
4.5.2 设计资料调查和现场资料收集/131
4.5.3 发布/132
小结/133
图片索引/134
第5章 汽车设计训练作品介绍
第6章 设计论
参考文献
研究论文 序言
设计,是“将梦想用具体的形态表现出来的一种技术”。确切地说,是一种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舒适、更多姿多彩的梦想,通过规划和创作,用具体的形态表现出来的技术。在本书中,笔者会谈到在学习汽车设计方面的个人体验,还将记述自己的梦想以及把梦想变成现实的技术。
本书首先要介绍汽车设计的历史,汽车设计的产生及其发展方向:接着介绍汽车设计开发的实际工作和程序:进而论述从事汽车设计实际业务需要的技术,并通过大学生设计的作品来说明成为汽车设计师的训练方法以及开发方法。学习一般是先从模仿开始,通常会向学生展示作品范例,大家参考这些示范作品来练习画草图和效果图。有关开发的主体研究和意象的探求程序等,笔者将从介绍自己从事汽车设计的研究,以及就设计开发方面的基本情况来进行叙述。这些内容是千叶大学产品设计课程讲义的要点汇总。设计师应该学习什么、思考什么,笔者也将随着读者的思绪再次进行思考,然后表达个人的看法。为了通俗易懂,本书分成几大章,不管从哪部分开始阅读都能够理解,并且每一页都是独立的。读者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开始读,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产生了疑问,请一定要详细阅读相关部分,以从中得到启发、学到知识。在读图时,为了让读者更易理解,在每页的上方几乎都载入了照片和图像。一本书很多地方是根据作者的经验来写的,历史、理论性的见解、载入的图像等多数则来源于其他著作和资料。参考文献和插图在本书后面的附录都有记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由于插图的载入必须得到原作者的许可,笔者为此进行了多方努力。但是其中有部分出版社已不存在,有些和原作者联系不上,所以有部分文章没有相关插图。这些文献多数是绝版的,在市面上已买不到了,建议到图书馆去借阅。如果大家从中学习到了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将深感欣慰。 文摘
插图:
第2章和第3章中已经叙述了汽车设计开发的实际工作,本章将对必要的设计基础技术加以说明。本章内容归纳了作者在企业中从事开发的经验和在大学从事课程训练的有关内容,提供给欲成为汽车专业设计师的人员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使用。
我们将汽车设计中的造型称为车形设计,是指以造型为主的整个策划行为。车形设计属于造型设计范畴,是制造汽车的始点。在大学的课程安排中,学生要经过专业基础设计和实习后才能接受汽车设计的授课。就是说,没有前面的基础知识是难以从事汽车设计的,所以本章首先介绍基础的设计技法。
介绍设计各个方面技法的书非常多,但专门着眼于汽车设计的书却甚少。本章不仅仅简单地将与设计有关的草图、模型等手法予以说明,而且要求读者理解其含义。汽车设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技术,因此汽车设计技术也可供其他领域产品设计参考。
“设计”一词源于“dessin”,是指画稿、底稿、素描之意。艺术家在动手最终创作作品之前,往往先将脑海中的构图或形成的形象,有计划地加以描绘,这个思考和描绘的过程就是画稿。设计行为意味着人们将自己的想法和物件的形状表达出来。设计之所以首先用于艺术这一领域,是由于设计技术将描画能力、视觉表现技术等作为通用的表现技术,此外无他。可以说设计的基础是从素描、画草图开始的,而素描技术在众多的美术大学中已设有课程,此外还有很多相关的书籍,因此本章就不再详述。在后面所示的课题中,有很多草图要动手画,此外临摹产品样本和优秀的效果图来掌握其内在规律和方法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
ISBN | 9787302231165,730223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釜池光夫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