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 (平装) 978756005524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共分三个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为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心理语言学家和二语习得研究者在元认知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并分析了该领域研究中的争议与不足。第四章至第七章为第二部分,也是《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的主体部分,翔实报告了作者所进行的四项实证研究的过程与结果。第八、九章为《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的综合讨论部分。第八章总结了本研究中的主要调查结果,并讨论了它们对元认知理论研究与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启示和实践意义。第九章分析了本研究在调查方法方面的贡献与不足,并探讨了今后二语学习与元认知研究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成功地将元认知理论引语写作研究,为二语写作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将多种研究方法有机结合,研究做到由面到点,又由点到面,层层深入。 探讨了元认知可陈述性和动态性等重要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元认知的特点。 创建了二语写作元认知能力的理论模型,对开展同类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编辑推荐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2005年学术著作系列。
作者简介
吴红云,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1984年获武汉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先后在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攻读语言学研究生课程;1999-2000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做访问学者,获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约20篇。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北外优秀博士论文奖、《现代外语》最佳论文奖。
目录
第一部分 引言与相关研究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元认知理论研究 2.1 元认知及相关概念的含义 2.1.1 元认知的界定 2.1.2 元认知与认知的区别 2.2 元认知构成要素研究 2.2.1 F1avell的理论框架 2.2.1.1 元认知知识 2.2.1.2 元认知体验 2.2.2 Nelson与Narens的理论框架 2.2.3 其他研究者的观点 2.3 元认知特点研究 2.3.1 元认知的可陈述性 2.3.2 元认知的发展性 2.3.3 元认知的动态性 2.4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2.5 小结 第三章 元认知理论、二语习得与二语写作研究 3.1 元认知策略与认知策略的界定及元认知策略的分类 3.2 对Flavell元认知理论框架的验证性研究 3.2.1 元认知与二语学习 3.2.2 元认知与具体语言技能的学习 3.3 元认知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3.4 元认知与二语写作 3.5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3.6 小结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第四章 探索性纵向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二语写作元认知教学主要原则 4.4 数据资料收集 4.4.1 第1阶段数据资料收集 4.4.1.1 限时与非限时作文练习与测试 4.4.1.2 开放式问卷 4.4.1.3 非正式小组访谈 4.4.2 第2阶段数据资料收集 4.4.2.1 限时与非限时作文练习与测试 4.4.2.2 周记调查 4.4.3 作文评阅 4.5 作文成绩统计结果与分析 4.5.1 统计结果 4.5.2 结果分析 4.6 开放式问卷与周记调查资料的归类整理结果与分析 4.6.1 归类整理方法 4.6.2 归类整理结果 4.6.3 元认知构成要素分析与讨论 4.6.3.1 元认知主体能力评估 4.6.3.2 元认知任务评估 4.6.3.3 元认知策略 4.6.3.4 元认知体验 4.6.4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理论框架新探之 4.6.5 元认知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4.6.6 元认知特点分析与讨论 4.6.6.1 元认知的发展变化性 4.6.6.2 元认知的动态性 4.7 该项研究设计的主要长处与不足 4.8 小结 第五章 对sEL与USEL写作元认知能力的横向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5.2.2 与研究对象的沟通 5.3 数据资料收集 5.3.1 电话访谈和小组会议 5.3.2 三类作文测试 5.3.3.开放式问卷填写 5.3.4 有声思维实验数据资料收集 5.3.4.1 总体设计 5.3.4.2 实验培训 5.3.4.3 实施过程 5.3.5 半结构式访谈 5.4 数据资料整理 5.4.1 外教对作文的评阅 5.4.2 有声思维实验录音资料的转写和编码 5.4.3 开放式问卷与半结构式访谈资料整理 5.5 结果与讨论 5.5.1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 5.5.1.1 元认知主体能力评估 5.5.1.2 元认知策略 5.5.1.3 元认知体验 5.5.2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理论框架新探之二 5.5.3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 5.5.4 写作元认知特点分析 5.5.4.1 元认知的动态性 5.5.4.2 元认知的可陈述性 5.5.5 写作时间的设计与作文成绩的关系 5.6 该项研究设计的主要长处与不足 5.7 小结 第六章 写作元认知理论框架的确定-因子分析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 6.3 调查工具 6.3.1 问卷的设计 6.3.2 问卷的两次试测 6.3.3 问卷的篇幅问题 6.4 因子分析 6.4.1 因子的确定过程 6.4.2 因子的命名 6.4.3 共同因子的确定 6.5 结果与讨论 6.5.1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理论框架新探之三 6.5.2 写作元认知理论框架确定的意义 6.5.3 关于未进入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框架的变量的讨论 6.6 该项研究设计的主要长处与不足 6.7 小结 第七章 写作元认知对作文成绩的影响——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对象 7.3 数据整理 7.4 验证性因子分析主要研究结果与讨论 7.5 写作元认知与作文成绩之间因果关系研究结果 7.6 写作元认知与作文成绩之间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讨论 7.6.1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理论框架新探之四 7.6.2 写作元认知与作文成绩之间的因果关系 7.7 该项研究设计的主要长处与不足 7.8 小结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 第八章 主要调查结果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8.1 写作元认知理论框架的确立及其意义 8.2 写作元认知与作文成绩之间因果关系的确定及其意义 8.3 写作元认知特点调查结果及其意义 8.4 对SEL与USEL横向研究的主要结果及其意义 8.5 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8.6 小结 第九章 研究方法的贡献与不足 9.1 贡献 9.2 不足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序言
近年来,借自认知心理学的“认知”和“元认知”成了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使用频率颇高的术语。初涉“元认知”者,常有一种隔雾观天的感觉。“认知”为何意尚且不甚明了,词前冠以“元”字的“元认知”究竟为何意确实是一个看法纷争的问题。我想,理解上的困难除了可能出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关系上,还有可能出在带有另一层涵义的“元”字上。“元”字的常见意思有“开始的、居首的、主要的、根本的、构成整体的”等。显然,望文生义不能解决“元认知”的释义问题。学习过语言学的人知道,“元语言”是用于描写和分析语言的语言.当然也可以用来控制别人的语言运用。以此类推,可以猜想“元认知”是用来控制和归纳认知活动的。 认知心理学关于认知和元认知的讨论印证了我们的猜想。心理学把“认知”界定为感知、学习和思考的心理行为或结果,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了解和把握。一言以蔽之,“认知”离不开人的思维。如果把“认知”看作思维(thinking),那么“元认知”就是对思维进行思考(thinking about thinking)。
后记
我对英文写作始终有一种难解的情结。或许是缘于在武汉大学念本科、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时“英语写作”课成绩优异,我坚信,“英语写作”不仅可以学好,而且可以教好,更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所以,当我确定写作元认知为博士论文研究方向时,我就知道.这是一个自己愿意倾注热情、精力和智慧的领域。因此,在研究的每一个阶段.我都能积极地面对一切对我的信心、耐力、甚至智慧极限的挑战。 在数据收集阶段,原以为凭借自己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访学期间(1999—2000)掌握的“外语教学研究方法”、“外语教学研究统计方法”,该阶段的工作,可以驾轻就熟。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每项研究的总体设计、研究目的、研究对象、调查手段以及各项研究之间的联系的确定.对调查结果的可靠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几乎每一个细小环节,如,与被试的第一次见面、调查地点的选择等,都需要研究者慎重的设计。都有可能影响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数据收集过程是无数个大小“决策”的制定过程。 借助统计软件科学地分析近2000份问卷数据的工作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是研究者单凭自身的热情和精力无法完成的。为了处理本研究中庞杂的定量数据。我花了漫长的4个月,先后讨教了在语言学统计、统计学以及心理学方面有研究的博士生和老师。起初,我想请他们代劳这部分工作,后来发现,要从数据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探究出理论上有所创新、又与外语教学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研究结果,研究者必须克服对统计数字和统计图表的恐惧心理,学会使用科学有效的统计软件。
文摘
插图: 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是两个既有关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许多研究者(Flavell 1992;Garner 1994;Hacker 1998,参见.Zharig2001:280)认为,认知策略在执行认知任务过程中是必需的。而元认知策略在对认知任务执行方法的思考中是必需的、下面。我们从两种策略的内容和目的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比较分析。 第一,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所包括的内容不同。元认知策略包括对学习过程的思考、计划和监控,以及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对学习的评估。这些通常不涉及学习材料本身。而认知策略与学习任务有更直接的关系,包括对学习材料的直接联系(汪玲、方平、郭德俊1999)。就外语学习而言,认知策略包括推理、分析、记笔记和归纳等与学习材料直接联系的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确定学习者需求、监控错误和评估进步等对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的策略(Ehrman等人2003:317)。 第二,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使用的目的不同。使用认知策略的目的是保证认知活动的进展和知识的增长.而使用元认知策略的目的是监控、促进并评价认知过程的进展.并将知识用于新的情景之中。因此,元认知能保证认知进展的有效性(Flavell 1987:23;Gourgey2001:18)。比如,有时候,我们慢速阅读一篇文章,以便了解文章的内容(认知策略);但另一些时候,我们快速浏览文章,以便了解文章的难易程度(元认知策略)(Flavell 1987:23)。
ISBN9787560055244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吴红云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