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精装) 9787300077390,73000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收入了康德三大批判中的两部:《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考察了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判断力批判》除序言和导言外,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两个部分。通过判断力批判,康德最终完成了其先验论哲学体系。
编辑推荐
《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1788年 实践理性批判/李秋零译 前言 导论:一种实践理性批判的理念 第一部分 纯粹实践理性的要素论 第一卷 纯粹实践理性的分析论 第一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诸原理 第1节 解说 第2节 定理一 第3节 定理二 第4节 定理三 第5节 课题一 第6节 课题二 第7节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 第8节定理四 一、纯粹实践理性诸原理的演绎 二、实践理性在实践应用中作出一种它在思辨应用中本身不可能作出的扩展的权限 第二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的概念 纯粹实践判断力的模型论 第三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 对纯粹实践理性批判的分析论的批判性阐明 第二卷 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 第一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一般辩证论 第二章 纯粹理性在规定至善概念时的辩证论 一、实践理性的二论背反 二、对实践理性的二论背反的批判性消除 三、纯粹实践理性在其与思辨理性相结合时的优先地位 四、作为纯粹实践理性之公设的灵魂不死 五、作为纯粹实践理性之公设的上帝存在 六、总论纯粹实践理性的公设 七、如何可能设想纯粹理性在实践的意图中的扩展却不同时由此扩展其思辨的知识? 八、出自纯粹理性的一种需要的视之为真 九、人的认识能力与人的实践规定明智地相适合的比例 第二部分 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 结束语 1790年 判断力批判/李秋零译 前言 导论 一、哲学的划分 二、一般哲学的领域 三、作为哲学的这两个部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手段的判断力批判 四、作为一种先天地立法的能力的判断力 五、自然的形式合目的性的原则是判断力的一个先验原则 六、愉快情感与自然合目的性概念的结合 七、自然的合目的性的审美表象 八、自然的合目的性的逻辑表象 九、知性的立法和理性的立法通过判断力而联结 整部作品的划分 第一部分 审美判断力的批判 第一卷 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 第一章 美者的分析论 鉴赏判断的第一契机,按照质来看 第1节 鉴赏判断是审美的 第2节 规定着鉴赏判断的那种愉悦是没有任何兴趣的 第3节 对适意者的愉悦是与兴趣相结合的 第4节 对善者的愉悦是与兴趣相结合的 第5节 愉悦的三种不同方式的比较 鉴赏判断的第二契机,按照量来看 第6节 美者是无须概念而被表现为一种普遍的愉悦之客体的东西 第7节 通过上述特征把美者与适意者和善者加以比较 第8节 愉悦的普遍性在一个鉴赏判断中只被表现为主观的 第9节 对如下问题的研究:在鉴赏判断中是愉快的情感先行于对象的评判还是后者先行于前者 …… 第二部分 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 附录 后记
后记
本卷包含康德的三大批判的两个,之前已有多种汉译版本流行。其中《实践理性批判》已有6个译本,《判断力批判》亦已有3个译本。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参考了这些译本,得益良多。 《判断力批判》译出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广明先生对照德文逐字逐句地通读了译文,不仅指出了我的错译、漏译之处,而且就一些概念的翻译为我提出了建议。他的大部分意见都被我采纳。对于他这种无私的贡献,我铭记在心,相信读者们也是受益人。 我的两位责任编辑,既是第一读者,又是出版前的最后把关人。她们都有很高的西方哲学素养,而且编辑业务精熟。在她们近乎挑剔的目光下,汉译《康德著作全集》避免了诸多生涩和错误之处。我也深深感激她们的劳动。 本译著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经费支持。
文摘
插图: 前面所说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人们可以只是分析一下众人关于自己的行动的合法则性所作的判断,于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将发现,无论偏好在这中间会说什么,他们的理性却仍然坚定不移地和自我强制地把采取一个行动时意志的准则保持在纯粹意志上,亦即保持在自己身上,因为它把自己看做先天地实践的。如今,正是为了不顾意志的一切主观差异而使这条道德原则成为意志形式上的最高规定根据的那种立法的普遍性,理性才把这条道德原则同时宣布为一条对于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法则,只要他们一般而言具有意志,亦即具有通过规则的表象来规定自己的因果性的一种能力,因而只要他们有能力按照原理,从而也按照先天的实践原则(因为惟有这些原则才具有理性为原理所要求的那种必然性)来行动。因此,这条原则并不仅仅局限于人,而是涉及一切具有理性和意志的有限存在者,甚至也包括作为最高理智的无限存在者在内。但在前一种场合,法则具有一种命令式的形式,因为人们虽然能够在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的人身上预设一个纯粹的意志,但在作为用需要和感性动因来刺激的存在者的人身上却不能预设任何神圣的意志,亦即这样一种意志,它不能有任何与道德法则相冲突的准则。因此,道德法则在人这里是一个命令式,它以定言的方式发布命令,因为这法则是无条件的;这样一个意志与这条法则的关系就是依赖性,名之为责任,它意味着对采取某个行动的一种强制,虽然只是通过理性及其客观法则来强制的,所以它叫做义务,因为一种在病理学上刺激起来的(虽然并不由此被规定,从而也永远是自由的)任性带有一种愿望,这愿望产生自主观的原因,因而也可能经常与纯粹的客观规定根据相悖,从而需要实践理性的某种抵抗来作为道德上的强制,这种抵抗可以被称为内部的,但却是理智的强制。
ISBN9787300077390,730007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秋零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