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精装) 9787313063755,73130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公共图书馆的自身发展、用户与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揭示公共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与环境需求。面向未来,重新定义公共图书馆的角色与功能,寻求公共图书馆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为发展图书馆事业,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与经验参考。
编辑推荐
《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图书馆服务与管理丛书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现状 1.1.1 文献统计 1.1.2 研究进展与问题 1.2 公共图书馆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公共图书馆研究现状 1.2.2 国内公共图书馆研究现状 2 公共文化服务环境分析与研究新视角 2.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1.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 2.1.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 2.2 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2.2.1 公共文化服务内涵 2.2.2 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2.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野中的公共图书馆发展路径 2.3.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体构成的界定 2.3.2 公共图书馆角色新定位及可持续发展路径 2.4 公共图书馆实证研究设计 2.4.1 研究思路及方法 2.4.2 问卷设计的科学基础 2.4.3 问卷发放与分析 3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调研分析 3.1 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重要性调研 3.1.1 专家调查问卷 3.1.2 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重要性概况 3.1.3 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重要性排序 3.2 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专项调查 3.2.1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功能调查问卷 3.2.2 公共图书馆功能与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比较 3.2.3 公共图书馆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功能比较 3.3 本章附录:调查问卷 4 关于公共图书馆机构的调查结果分析 4.1 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4.2 公共图书馆事业服务状况基本情况描述分析 4.2.1 公共图书馆自身定位分析 4.2.2 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分析描述 4.2.3 公共图书馆服务条件分析描述 4.3 公共图书馆事业服务项目情况描述分析 4.3.1 公共图书馆服务项目内容分析 4.3.2 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方式分析 4.3.3 公共图书馆吸引读者的服务方式分析 4.4 公共图书馆服务项目拓展及未来发展前景描述分析 4.4.1 公共图书馆发展建设的制约因素 4.4.2 公共图书馆服务改善调研分析 4.4.3 公共图书馆事业服务发展趋势分析 4.4.4 公共图书馆服务定位问题分析 4.5 公共服务体系与公共图书馆的相互关系分析描述 4.5.1 公共服务体系对于公共图书馆意义的认识分析 4.5.2 公共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定位分析 4.5.3 公共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与其他组织合作分析 4.5.4 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协调因素 4.6 本章附录:调查问卷 5 关于公共图书馆读者的调查结果分析 5.1 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5.2 公共图书馆读者调查数据分析 5.2.1 读者利用公共图书馆情况分析 5.2.2 读者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评价 5.2.3 读者对公共图书馆的定位认知和建议 5.3 本章附录:调查问卷 6 关于公共图书馆外部机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调查结果分析 6.1 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6.1.1 问卷回收及阻碍因素分析 6.1.2 问卷来源地区分析 6.1.3 问卷来源单位性质分析 6.1.4 问卷来源单位所处行政区域分析 6.2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信息服务状况分析 6.2.1 服务对象与服务条件分析 6.2.2 各单位开展信息文化服务业务的目的分析 6.2.3 各单位提供用户服务条件的分析 6.2.4 各单位图书馆拥有及使用状况分析 6.3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图书馆关系分析 6.3.1 图书馆与其他单位合作情况分析 6.3.2 图书馆与其他单位竞争情况分析 6.4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6.4.1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态度分析 6.4.2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服务预期的改进措施分析 6.4.3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于其他部门与用户的期待分析 6.5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 6.6 本章附录:调查问卷 7 面向现实:公共图书馆现状与问题分析 7.1 比较: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纵横与内外考察 7.1.1 面向相关机构的外部比较 7.1.2 面向自身要素的内部比较 7.1.3 基于比较研究的问题总结 7.2 基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成就 7.2.1 日趋明确的公共图书馆定位 7.2.2 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 7.2.3 构建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7.3 障碍:公共图书馆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7.3.1 外部障碍 7.3.2 内部障碍 7.4 变革:公共图书馆的改革重点 8 面向未来:公共图书馆发展趋势 8.1 形态与职能:多维发展 8.1.1 公共图书馆形态的数字化趋势 8.1.2 公共图书馆职能的公共文化导向 8.2 用户与服务:随需求而变革 8.2.1 公共图书馆用户特征的变化 8.2.2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趋势 8.3 技术与管理:图书馆2.0时代 8.3.1 公共图书馆2.0技术 8.3.2 公共图书馆管理新思维 8.4 合作:行业内外 8.4.1 公共图书馆行业内部的合作 8.4.2 公共图书馆与竞争者之间的合作 8.4.3 公共图书馆与同类机构的合作 9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定位与服务 9.1 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公共图书馆 9.1.1 作为文化生态系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9.1.2 基于群落生态原理的互利共生关系分析 9.1.3 基于生态竞争原理的公共图书馆定位 9.2 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定位与服务 9.2.1 现行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9.2.2 现行省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9.2.3 面向未来的省级公共图书馆改制的可行性 9.3 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定位与服务 9.3.1 关于城市公共图书馆 9.3.2 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序言
图书馆学作为一门学问在其产生初期是以指导图书馆实务为宗旨的。1807年,德国人施雷廷格提出了“图书馆学”这个专门名词,那时关注更多的是图书馆目录编制的问题。19世纪下半叶作为一门近代科学的图书馆学逐步发展起来,但那时比较偏重实务,所以常以“图书馆经济”(英文为library economy,日文为“图书馆经营”)名之。1931年印度人阮冈纳赞发表《图书馆学五定律》,探讨图书馆工作的基本规律。1933美国人巴特拉《图书馆学导论》出版,于是以研究图书馆的发生发展、组织管理及工作规律的图书馆学逐步成熟起来。尤其是20世纪是科学技术的世纪,也是学科兴盛的时代。伴随20世纪60至70年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情报学迅速成熟起来。信息革命改变了社会信息交流方式,也影响了图书馆及图书馆学。图书馆(学)概论在一段时间里处于不明朗状态。不久,图书馆学与迅速发展的情报学结盟(commons),进入图书馆学、情报学携手共进的时代。为了突出现代科学的成分,很多图书馆学系纷纷改名,将图书馆学系改名为图书馆情报学系、信息管理学系等,其重心逐步向情报学倾斜。 由于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人员的需求迅速增长,以及图书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制度尚未建立等原因,图书馆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就业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图书馆就业面越小,面向图书馆的课程所占比例也越小,这种恶性循环直接影响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正常发展。图书馆与图书馆学出现了逐渐分离的趋势。 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因此早期大量研究聚焦图书馆本身,图书馆“三要素”、“五要素”之说曾经影响图书馆界数十年。但后来的几十年里图书馆学的关注点转移,图书馆不再成为学科研究的重点对象。虽然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学科本身的深化和发展,但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边界,无论如何发展,如何延伸,都不能偏离学科的核心。图书馆学是一门应用的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图书馆。偏离了图书馆,图书馆学就不成其为图书馆学。实际上图书馆学向其他学科过度倾斜、过度融合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后记
关于公共图书馆的研究一直是图书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本书是笔者主持的两个重大项目的成果之一。 2007年5月,笔者获得了国家图书馆首批重大项目《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定位与服务研究》。这一项目意义重大,涉及面广,工程浩大。课题组研究人员共有31人:柯平、陆行素、王爱功、洪秋兰、赵益民、陈昊琳、陆晓红、曾伟忠、魏闻潇、朱凡、李培、武晓丽、刘霞、申少春、詹越、潘芳莲、尹静、孔青青、谭丹丹、李益婷、王日花、弓克、高爽、孙情情、孟繁华、贾朝霞、郭晓红、李力文、张伟、张幸、胡念。课题组历时656天,于2009年3月11日完成最终研究报告。项目于2009年5月15日通过了专家鉴定,获得了鉴定委员会的高度评价。 2008年6月,笔者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战略模型与实证研究》,这一项目是在国家图书馆重大项目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专题研究,对图书馆事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和指导意义。课题组前期主要成员有:柯平、陆行素、赵益民、洪秋兰、周秀会、曾伟忠、詹越、肖雪、唐承秀、陈昊琳、陆晓红、李健、武晓丽、王孝。项目得到业界的极大关注和支持,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这两大项目都是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图书馆重大问题进行的前沿研究,都是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背景展开的应用研究。两个项目都把公共图书馆的研究作为重点,考察了公共图书馆环境的变化,总结了公共图书馆的成就与新面貌,揭示了公共图书馆面临的种种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从宏观和微观,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展开对公共图书馆的创新探索。这一书稿便是两大项目中关于公共图书馆研究的结晶。
文摘
插图: 深圳学者集体撰写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是我国第一本较成体系的探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题的专著。该书首次从政策的理论起点——公共文化权利,以及中国当代政治背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来论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合法性,理论框架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构成、支持与保障系统、绩效管理与评估等。并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多角度总结了深圳多年的实践经验①。该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内许多学者的高度评价,但此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论文集《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则力图从不同侧面多重视角观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②。2009年,王列生、郭全中、肖庆等出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从命题背景、基本框架、基本原则、体制障碍、意识形态前置、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利益配置方案、项目目标及其功能测值方法、人力资源动员保障系统、对文化产业的制度支撑、财政投入机制与方式、投入管理、中西比较研究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内容。其他相关研究论文集经验总结散见相关学术会议、各地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报》、文化发展论坛网及其他地方的报刊媒体,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居多,对体系框架及运作的理论探讨较少。从目前研究现状看,国内学者主要围绕基本概念、主体构成、财政投入、管理运作机制、法律法规研究、绩效管理与评估以及农村(及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等七个方面进行理论阐述。根据研究目的,本书仅讨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构成等内容。 从文献上看,许多学者都是基于公民的文化权利和文化需求出发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阐述,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体系,以全社会共同消费、平等享受文化成果、实现群众文化权利为基本目标,具有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民文化需求、传播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等多方面的功能。 尽管大家都认同: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但不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是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主要生产者,这也是我们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独有的、在主体构成上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最大特色;非营利组织处于起步阶段,是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补充,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主要参与者。
ISBN9787313063755,731306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柯平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