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优秀电视节目模式解析》内容简介:在西方,电视节目模式(Format)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有一整套运作程序和规范,是电视产品价值链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欧美一些电视节目模式经过本土化改造后火爆于世界各地,创造了节目收视的神话。大量事实表明,一个新颖、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模式,会给电视台带来丰富、多元的利益,围绕节目模式的创新将会增强一个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
编辑推荐
《欧洲优秀电视节目模式解析》是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刘昶,法国新闻与传播学博士旅法二十余年问,曾先后供职于法国媒体,任资深记名、主编、副总编辑,后出任传媒企业高级丰管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著有《西方大众传播学——从绛验学派到批判学派》,译有《传媒是什么——新实践·新特质·新影响》和《拯救传播》(即将出版),主编《欧洲洲新闻与传播学名著译从》。
甘露,新闻学傅士,讲师中国传媒大学欧洲传媒研究中心丰任助理已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和成果撰写工作,合著《应用新闻学·原理与案例》。
黄慰汕,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高级记者,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广州大学兼职硕十研究生导师,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学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曾主持广东省社科重点课题《境外及香港电视文化形套研究》,著有《广东电视50年》、《祝福珠江》等 目录
序
绪论解密电视节目模式
一、“电视节目模式”之沿革
二、电视节目模式的意义与价值
三、本书的创意亮点
第一章 纪实类电视节目的收视魅力
——情节纪求片的凯旋
一、作为“另类电视节目”的纪录片
二、情节纪录片的渊源与特点
三、欧洲优秀情节纪录片大扫描
四、欧洲电视情节纪录片成功的奥秘
第二章 真实类电视节目的制胜法宝
——悬念与窥私
一、五大真实类电视节目模式的共性与个性
二、欧洲真实类优秀电视节目大扫描
三、欧洲真实类电视节目模式成功经验透视
第三章 青少类电视节目的市场策略
——童话向现实渐次过渡
一、青少类电视节目模式概
二、欧洲优秀青少类节目成功模式大扫描
三、欧洲青少类电视节目模式启示录
第四章 新闻类电视节目创造商业价值的秘诀
——独立性与公共性
一、杂志类新闻节目和调查类新闻节目的特点
二、欧洲优秀新闻类电视节目模式大扫描
三、欧洲新闻类电视节目模式之启迪
第五章 益智类、综艺类电视节目模式及其他
——锦上添花与不可或缺
一、益智类电视节目模式:挑战自我
结语解密欧洲电视节目模式成功之道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省级电视频道纷纷上星覆盖全国,电视市场的竞争态势逐渐呈现并且愈演愈烈。广东省是唯一允许境外电视进入的省份,目前有9个境外频道进入有线电视网络,收视份额的竞争更是空前激烈。电视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节目的竞争。然而,我们的电视节目研发体系还很不健全,许多电视人对电视节目模式的概念还比较陌生。
在西方,电视节目模式(Format)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有一整套运作程序和规范,是电视产品价值链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欧美一些电视节目模式经过本土化改造后火爆于世界各地,创造了节目收视的神话。大量事实表明,一个新颖、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模式,会给电视台带来丰富、多元的利益,围绕节目模式的创新将会增强一个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在国内,电视节目的研发、创新能力普遍偏低。电视台上一档新节目,要么跟风模仿,要么主观臆断。收视率成了评判节目优劣的唯一标准。其结果直接导致了频道、节目的平庸和竞争力不强。为了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省内国内国际电视市场,有必要对国际新型电视节目模式进行研究、借鉴,进而逐步提高我们自己的节目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
本书的作者正是充分认识到这种必要性之后,作出了一次有益尝试。世界电视节目模式多研发于欧洲、热播于美国。 后记
读者诸君手上的这本书,脱胎于一项社科课题的研究报告,其实它也是中国(大陆)电视业界和学界一次合作的成果。
最先提出相关研究课题设想的是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副总裁暨南方电视台台长区念中,集团发展研究部随即找到了在此课题方面最具科研实力的合作伙伴——中国传媒大学欧洲传媒研究中心。双方经过充分协商和论证,确定了由双方专家共同组成的科研团队,并在广东省2008年度省级重点研究课题中立项。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领导在科研及其经费上的大力支持,保证了这项课题最终成功结项。
研究和出书的初衷一样,都是希冀通过收集、梳理、研究、分析国外电视业界,尤其是欧洲国家电视业界的成败经验,找寻有助于我国电视业界发展的、带有规律性的思路。
研究和出书的要求又有些不一样,研究侧重理论,对个案的透彻分析,往往需要上升到学理层面,课题结项报告不对外发表,只面对专业人士,于是,观点之尖锐,见解有欠成熟,都是可以理解并被原谅的;而出书则需考虑到不同的读者层面,必须兼顾业界/学界同道和非专业人士的期待,因此,一些过于学术、过于专业的探索性内容,在出书时只好割爱。唯愿内行、外行两方面均能从阅读本书中获益,并祈盼各方的批评与指教。
本书写作初期(亦即研究课题收集资料阶段),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发展研究部张玲娣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的师生廖神蕾、李娜、郭晓歌、黎甜、夏炎、何瑶和牛田禾等曾经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刘晨玮、沈虹、段玮、张琨、徐冉、梁海晨、汤文鑫、耿喃喃、周一晗、顾晓梅、赵森林、张雯等,也为第一手信息的采集或翻译作出过贡献,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的顺利出版,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副社长王克瑞先生的热情鼓励、广电图书编辑室主任林曦女士的悉心指点、本书责任编辑陈琳小姐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在此,谨向他们表示由衷的谢意。 文摘
插图: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与传播技术(ICT)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卫星和有线网络不断扩容,地面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蒸蒸日上,促使包括欧洲在内的国际电视市场从频道资源紧缺的状况,逐渐转向资源充裕,甚至饱和的“电视多频道时代”(Age of Multi-Channel Television)①。这种巨大的转变带来的显著后果之一,就是观众掌握了更大的选择权,以前相对集中的观众如今被分散到各式各样的频道上,无论节目如何成功、流行,在国内市场上能聚集的观众群规模也远远无法与之前相比。在这种多频道的环境下,节目如何才能吸引尽可能多的受众、创造尽可能大的价值呢?
几乎在同一时期,中国电视业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辉煌之后,也开始遭遇事业发展的瓶颈,业界和学界的有识之士都在思考中国电视发展面临的三大困惑:
其一,随着电视台频道设置的逐步成型以及日播出时间的增加(相当多数的电视台已经全天候24小时播出),电视台对于节目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观众对于节目丰富程度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如何才能合理而有效地整合频道资源,以期频道节目形态看上去更加充实、更具有吸引力?
ISBN | 7504361801,978750436 |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作者 | 刘昶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