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特种部队全传:反恐第一线》以故事的形式,从俄罗斯特种部队的严格选拔、残酷训练、实战中的表现等各方面,系统而有重点地介绍了其建立、发展、壮大的过程,一一还原“阿尔法”、“信号旗”、“格鲁乌”、“勇士”等俄罗斯著名特种部队的真实面貌。图文结合,可读性强。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俄罗斯独立以来,俄罗斯国内形势不断紧张,恐怖活动也日益严重,阿尔法、格鲁乌、信号旗等特种部队重新发挥其重大作用,成为俄罗斯国内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俄罗斯立下了汗马功劳。
俄罗斯特种部队的前身是在前苏联时期,根据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的指示建立的A小组,即日后的“阿尔法”小组。发展至今,俄罗斯特种部队已经成为包括国防部、内务部、司法部、联邦安全局、海关等部门的综合型特种部队。
编辑推荐
《俄罗斯特种部队全传:反恐第一线》对特工间谍最深度的披露!对军事史实最详尽的解读! 目录
序言
第一章?群英荟萃
1?第一支特种部队的第一次重大行动
2?一个永远“燃烧”的人
3?二战中的特种兵
4?特种兵建设,四面开花
第二章?多才多艺的“格鲁乌”
1?“千里眼”和“顺风耳”
2?学习不好将被淘汰
3?练习喝酒、吃蛇
4?造假和开锁的绝活儿
5?收拾行头与行囊
第三章?深入虎穴,走过刀光
1?攻陷格罗兹尼
2?直袭杜达耶夫
3?跟“黑衣天使”躲猫猫
4?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5?AK-47突击步枪的传奇
第四章?海上雄狮
1?海陆“双头鹰”——海军陆战队
2?海军的精英——“海狗”
3?水下蛟龙——蛙人
第五章?“阿尔法”: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1?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2?生来就是为恐怖组织准备的
3?“莫斯科人质危机”
4?红场解救韩国游客
5?女阿尔法队员的本事
第六章?一个“阿尔法”队员的一生
1?第一个报名者
2?挑战极限的魔鬼训练
3?多待了13年
4?不做队里的“胡狼”
5?更光荣更美丽的死法
第七章?关于人质的斗争
1?校园黑色灾难
2?“阿尔法”、“信号旗”出击
3?混乱不堪的营救行动
4?“阿尔法”的困境
第八章?绝密支队“信号旗”
1?命运坎坷,曾改名“织女星”
2?炼狱之旅,苛刻的遴选
3?不凡的身手,屡建功勋
第九章?内务部特种兵
1?遭受重创的“阿尔马维尔”
2?车臣反恐战争中的“土星”
3?“罗斯”,初次单飞
4?二上恰班山
第十章?“勇士”与“栗色贝雷帽”
1?过四关一槛方成勇士
2?栗色贝雷帽之前的制服测试
3?至高无上的“贝雷帽”
4?特别的奖章
第十一章?总统指挥的“微型克格勃”
1?除了你,我不相信任何人
2?空手掀翻一头牛
3?将杀手的机会化解为零
4?保护普京的“黑衣人”
第十二章?特种警察部队生活
1?第一支警察特种部队
2?特警部队最黑暗的一页
3?英勇无畏的快反大队
4?空中和水上特警 文摘
1?第一支特种部队的第一次重大行动
都梁的历史小说《亮剑》中,有一段这样的情节:在军事学院的学习结束时,在这里接受深造的军官们都要交一篇毕业论文。李云龙交的论文是《论冷战时期的特种作战》,谈了特种部队的兴起和发展,特种作战的特点等。他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篇论文竞得到了全体同学和老师的肯定,连院长听了他的论文答辩,都微笑着点了点头表示肯定。
但在同名电视剧中,李云龙没写这个论文,为了迎合电视剧主题需要,他写了《论军人的战斗意志,亮剑精神》,这样虽然切合主题,却稍显浅薄,不够专业。在原著中,都梁设计李云龙写这篇,我想也是来自李云龙对山本特种部队的深刻印象。因为这支特种部队,赵家峪的乡亲们遇害了,独立团也受到了极大的创伤,而他自己也差点性命不保。甚至山本一木大佐还险些抓住了他们的一号首长。一直得意扬扬的常胜将军李云龙在敌人的特种部队面前栽了大跟头,这深刻昭示了特种部队的厉害之处,给这些土老帽上了一课。
尽管这样,特种作战也不是新鲜词,利用特种部队进行作战也并非稀奇事,一些在古代战争应用过的战术至今都被各国的特种兵们使用,而且还用之有效,比如伏击战法,派出拥有特殊技能的小股部队侦察敌军动向等。
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特种作战还没有被各国所重视。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很多国家的军事学院里都不约而同地冒出一些对特种作战感兴趣的学员,他们的理论根据是在承认人们共同创造历史的前提下,也决不忽视小人物创造历史的可能性,比如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在塞拉热窝被一个塞尔维亚热血青年枪杀,就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天平处于均衡状态时,一阵微风,一颗尘埃都可以促使天平倾斜,那么在战略上,受过特殊训练、装备精良的特种部队完成任务与否有时候直接决定着战争的胜利和战场的局势。在每一个领域里都有传奇,而特种部队就是军队的传奇。
在俄罗斯,很早就有特种部队的雏形。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年轻的苏维埃国家就开始了特种部队的最初建设工作,而最初的第一支特种部队就是全俄肃反委员会特种任务部队。这支队伍在第一任主席捷尔任斯基的领导下成为肃反事业的中坚力量。
1918年5月初,莫斯科“考楚克”工厂的一名工人向肃委会反映,在牛奶胡同1号的一家私人诊所里,经常有一些形迹可疑的人前来就诊。“病人”们都装扮成一副绅士的模样,但言谈举止很怪异,不像是普通来就诊的病人,分明就是军人。在同一时间,拉脱维亚团的团长也向肃反委员会副主席彼得斯报告了另一个重要情况:一名在伊维尔医院工作的女护士从一个士官生那里听说,在莫斯科正有人暗中筹划武装暴动。
这两条线索一对比,引起了肃反委员会的高度警觉。捷尔任斯基在分析了一番后下令对牛奶胡同1号的私人诊所、伊维尔医院和那个泄密的士官生进行严密的监视。
果然,经过一段时间的监视,这的确是个不同寻常的组织。二十多天后,条件成熟,捷尔任斯基命令肃反委员会工作人员和工人赤卫队以及红军卫戍队一起,包围了反动军官们妄图进行阴谋活动的住所。逮捕了在场的所有人。通过仔细搜索,肃反委员会找到了“保卫共和国与自由同盟”字样的文件,以及尚来不及销毁的书信和记着很多联络地址的笔记本。
您别以为这个“保卫共和国与自由同盟”是个好词儿,其实,这个组织是想通过武装暴动推翻苏维埃政权,建立以萨文科夫将军为首领的军人独裁政府,继而恢复俄国与德国之间的战争。肃反委员会按照笔记本里记录的地址以及电话的线索追查下去,又查获了其他地方的阴谋叛乱分子。当天夜里,捷尔任斯基亲自组织肃反委员会对所有重要嫌疑犯进行审讯,同时对他们的反动文件进行研究。
至此,一个严密的军事阴谋集团浮出水面,这个以旧沙俄军官为骨干的秘密武装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在其他地方也有分布,人员众多,而很多阴谋分子也已经打入了苏维埃政权机关和下属的一些部队之中了,这又使已经分明的案例布满愁云。
这个问题当然困扰着捷尔任斯基,他认真研究了他们获得的所有情报和资料,又通过审讯,最后得知“保卫共和国与自由同盟”莫斯科总部与其下属的喀山分部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接头的暗号和地方长期保持不变。
这个突破让捷尔任斯基非常高兴,他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从喀山撕开缺口,各个击破这个阴谋集团。接着,他从肃反委员会挑选了一名斗争经验丰富、善于应变的军官工作人员,让他化装成“保卫共和国与自由同盟”莫斯科总部的军官,熟记那些接头暗号和地点,以及喀山的部分情况。
一切就绪,这位工作人员走上了挑战之路,这也是特种部队一贯的作风,不惧困难,不怕牺牲,在没有任何后勤支援的情况下,勇往直前。最后,他不负众望,赢得了喀山分部的信任,顺利地打入了他们的组织内部,并在短时间内摸清楚了喀山分部的基本情况。
1918年的这个夏天,根据他获得的情报,这支特种部队最终将“保卫共和国与自由同盟”在全国各地的其他地下分部一网打尽。
2?一个永远“燃烧”的人
直到今天,俄罗斯国家安全局工作人员,仍然骄傲地称自己是“契卡工作者”,可见捷尔任斯基的功劳至今深入人心,令人难以忘怀,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起初,在俄罗斯谁也没有真正意识到有关建立全俄“契卡”的命令究竟意味着什么,然而这两个字却成了20世纪最著名的缩写词之一。其实,在革命后最初的几个月里还曾建立过很多其他一些令人恐惧的委员会。但是不久以后,全国都以极为恐惧的心情开始谈论起“穿皮外衣的人们”来了。在“契卡” 的工作人员都穿着皮外套,那是给他们发了飞行员穿的皮制服,是协约国送来的礼物。
捷尔任斯基并不认为俄肃反委员会是秘密侦查机构、反间谍机关或政治警察机构,他认为,它是有权独立消灭敌人的特殊部门。他写道:“契卡”工作人员是革命的士兵,“契卡”是战斗的机构。
他指导肃反委员会工作人员总结经验,从侦查、审讯、分析情报,到使用各种手段秘密打入敌人内部,都要求肃反工作人员尽快掌握,以便胜任特种作战所需要的任何考验。他对这些工作人员提出了三点要求:锐利的眼睛、冷静的头脑,以及干净的手。
他自己也确实长着一双鹰一般锐利的眼睛,接触过他的人无不对他那双清澈、深邃、冷峻,同时又极具观察力的眼睛印象深刻。靠着这双眼睛,他不仅对事务表象具有细微深刻的洞察力,更有对事物本质的敏锐觉察,总是能够在复杂混乱的社会现象中和芸芸众生中辨别出各种忠奸真伪和大是大非。
他头脑冷静,从不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从不因为失去冷静而导致判断失误。同时,他有着中世纪骑士般的风度,深思的时候习惯把右手插在衣襟里,那也是一双干净的手。一旦他认准了一件事,一旦他那双手开始干一件事,就会本着对革命政权和旧制度、革命人民和反革命分子的爱恨竭尽全力。
作为特种兵,就是要拥有瞬间改变战斗进程的能力,通过超乎寻常的和“创造性”的方式,运用一切可用的手段来完成任务,达成目标。
捷尔任斯基于1877年9月11日出生在沙皇俄国的维尔纳省,父亲早逝,他在母亲的精心教养和关怀下逐渐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和对俄国社会抱有希望和幻想的青年。19世纪80年代末期资本主义俄国的现实辜负了他的希望,1895年,他秘密参加了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并很快走上了一个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从此,他开始了曲折的一生,他经历了一个革命者所能经历的所有苦难。从1897年第一次被捕到1917年获释出狱,捷尔任斯基曾经六次被流放、监禁11年,在他不满半个世纪的一生中,他前后有27年的时间在监狱和流放中度过。
也因为这样,多年的铁窗囚禁和流放生活,造就了他钢铁般冷峻和刚毅的性格。1917年,出狱后的当天,他被接到莫斯科工人代表苏维埃第二次全体大会的会场,向全体代表发表了充满感染力的讲话,这时候他甚至连囚衣都没来得及脱下来。
他的全俄肃反委员会从诞生之日起,就在革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俄罗斯的第一支特种部队成为肃反事业的坚定力量。
在肃反委员会特种部队工作的日子里,他曾这样写信给他的妻子:
“我生活在火热的斗争之中,对于一个革命战士来说,他的生活中没有‘休息’二字。因为需要拯救我们的家园。没有时间考虑自己。工作异常紧张,斗争极其残酷。但是在这场斗争中我的内心仍像过去一样生机勃勃。我的全部时间用于不停顿的斗争??我的思想使我成为一个冷酷无情的人,而在我的内心有一个坚强的意志,那就是按照我的思想一直斗争到底。”
由于多年的监狱和流放生活的折磨,更是由于在十月革命前后和国内战争期间的过度消耗,捷尔任斯基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从1924年下半年开始,捷尔任斯基身体状况开始恶化,年底,苏共中央政治局不得不作出专门决定,要求他一周工作的时间不能超过四天,而且除非是重大决定的会议,否则一般性质的工作会议都无须参加。尽管如此,捷尔任斯基的实际工作量并没有减少。
列宁逝世后,党内斗争又尖锐起来,为了平衡各种力量,使党内不至于发生内讧和分裂,捷尔任斯基拖着病体呕心沥血,忘我工作。1926年7月20日,在一次苏共中央会议上,正在发言的捷尔任斯基感到心脏一阵紧缩,回到家之后就进入了深度昏迷状态,当天下午他的心脏就停止了跳动。
斯大林在悼词中用“燃烧”二字来形容捷尔任斯基的战斗一生。苏共中央政治局7月21日作出决定,定于7月22日为捷尔任斯基举行葬礼,届时全国下半旗致哀;将捷尔任斯基的遗体安葬在红场列宁的墓旁边;命名全俄肃反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卫总局所在的大楼前的广场为捷尔任斯基广场,并在广场中央竖起他的铜制塑像。从此,这座广场以及广场一侧的大楼开始成为苏联秘密特工机构和俄罗斯特种保安部门的代称。
ISBN | 9787807298939,780729 |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作者 | 杨沫沫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