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辅导及习题集(第3册) (平装) 978754031033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古代汉语辅导及习题集(第3册)》:精选权威专业教材;全面归纳重点难点;结合专业考试特点;编写标准配套习题;汇集名校考研真题;提炼权威名师精华。
编辑推荐
《古代汉语辅导及习题集(第3册)》是根据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而编写的一套考研辅导资料。古代汉语作为中文系和一些涉古专业考研的基础科目,是考生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古代汉语辅导及习题集(第3册)》对全书的知识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概括,并摘编了一些古代汉语的相关练习,搜集了历年部分考研试题,以期能对考生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沈祥源,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目录
第八单元 文选:史记 淮阴侯列传(1) 古文今译 考点提示 魏其武安侯列传(19) 古文今译 考点提示 汉书 艺文志诸子略(33) 古文今译 考点提示 霍光传(38) 古文今译 考点提示 常用词(八) 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 天文历法乐律 (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 地理职官科举 练习题(八) 练习题(八)参考答案 考研试题精选(八) 试题摘编及参考答案 第九单元  文选:贾谊 论积贮疏(89)  古文今译  考点提示  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93) 古文今译 考点提示 …… 第十单元  …… 第十一单元  武汉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序言
本书是同王力《古代汉语》配套使用的教学辅导书,是适应报考硕士研究生备考的需要而编写的。 希望通过它能帮助考生切实掌握古代汉语这门课程,提高考试的命中率,并为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好古代汉语,首先要学好古汉语文选,特别是要学好先秦文选,因为它是古文的源头。 掌握了这个源头,就可以顺流而下,中古以后的文章就迎刃而解了。王力本教材第一、二册文选部分全部是先秦作品,我们对其中的每一篇都做了古文今译,诗经、楚辞部分还做了言文对照的翻译,更为重要的是;对每篇课文所包含的古汉语基础知识都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整理,用“考点提示”的形式,一般分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四个方面做层次分明的讲述(当然,因文体的变化和内容的差异而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文字”下分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等等,分别列举例句并加以解释和说明,其他各部分也都类似,做到条分缕析,纲举目张,使考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就便于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掌握规律。 学习文选是为了丰富语感,也就是让考生获取丰富的古代汉语的感性材料。有了这个感性基础,才有可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才有可能让知识变为能力和本领。本书一、二册通论的内容涉及古汉语工具书、词汇、语法、文字、音韵、训诂六个方面。这些都是学习古代汉语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本书在这些方面都有所扩展和加深。 而这些知识又都是通过文选中的具体实例来说明的,务使考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为了让考生把知识真正学到手,使知识真正变为能力和本领,本书在每个单元通论之后都附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都是紧扣每个单元的文选和通论的内容的,它循序渐进自成体系,而且同每个单元的文选和通论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选和通论的有关知识,通过练习来掌握和巩固,而且有许多练习题又是对通论的补充和深化,如习题(二)侧重对文字知识的补充和深化,习题(三)、习题(四)和习题(五)侧重对语法知识的补充和深化,习题(六)侧重对音韵知识的补充和深化,习题(七)侧重对训诂知识的补充和深化(至于词汇知识,则是所有练习题的重要内容,自不待言),特别是其中的问答题。 因为通论受篇幅和体例的限制,不可能讲得太多太细。 除了一般练习题之外,还有两种特殊的练习题,这就是第四单元后边的“通篇阅读分析练习题”和第七单元后边的“文献阅读分析练习题”,这都是全面提高学生阅读古书能力的练习题。“通篇阅读分析练习题”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文字、词汇、语法知识分析整篇古文的能力。“文献阅读分析练习题”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等知识分析整篇古代文献的能力。所有练习题都附有参考答案。 为了帮助考生备考,我们也适,当选录了近两三年内一些著名高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供考生参考。也把它们分别附在每个单元的后边。但是这些考题是着眼于古代汉语教材的全局,而不是着眼于某一个单元。 它跟练习题的性质是不同的。但是我们还是做了适当的选择和编排,使其尽量接近所在单元的内容。我们用两种形式选录,一是“考研试题摘编”,即合各校考题为一卷;一是“考研试卷全文”,即选用一校的入学考试试题。这样的试卷各有四份,共八份。这是给考生一个实际演练的机会。对所有考研试题,我们都做了参考答案。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去做题,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就行了。 本书对一般在读学生的深钻提高和复习备考,对在职青年的自学进修也是很适用的,对高校古代汉语教师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由于成书时间仓促,疏漏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希读者多加指正。
文摘
第八单元 文选 淮阴侯列传 [考点提示] 文字 一 古今字 于是信孰视之。 孰,熟的本字,“孰”表示煮熟,有成熟、仔细、周详等意义,后来都写成“熟”,所以“孰视”就是熟视,用眼睛盯着看很久。[辨]孰,谁。“谁”专指人,“孰”作疑问代词时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二 通假字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常,通尝,曾经。《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有之。”(党:同“傥”,偶然。见:同“现”,出现)。 2俛出袴下,蒲伏。 袴,通胯,袴下即两腿之间。蒲伏,通匍匐,爬。 3新喋血阏与。 喋,通蹀,践踏,踩。 “蹀血”是踩着血走,指血战。也有解释作“喋血”意思是激战而流血很多。 4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饥色。” 餽(kuì),通馈,送。这句话意思是从千里之外运送粮草,士兵们就会面有饥色。 5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萆,通蔽,隐蔽,“萆山”意思是在山上隐蔽。 6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详,通佯,假装。 7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拊,通抚,抚慰,安抚。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可能在平日抚爱军队。拊循,抚爱。 8莫如案甲修兵。 案,通按。案甲修兵即按兵不动。 9使喧言者东告齐。 喧,通諠,诡诈。喧言者,指说话善于诡辩的人,也就是辩士。 10此二人相与,天下至驩也。 驩,通欢。“至驩”意思是最好的交情。 11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 儋,通担。担、石都是谷米的量名。 12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鞅鞅(yǎng yǎng),通怏怏,失意、不满意的样子。 13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不,通否。“能不”指有无才能。 14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畔,通叛,叛乱。 15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弟,通第,副词,但,只管。《史记?孙膑传》:“君~重射,臣能令君胜。”(重射:重重的打赌。) 16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 党,通倘,倘若,万一。“不就”就是不来。 三 实词 1始为布衣时。 始,《说文》:“始,女之初也,从女,台声。”副词,初始,当初。《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 2贫,无行。 行(xìng),读此音“行”意义有二,一是表示事,《礼记?坊记》:“民犹贵禄而贱~。” ……
ISBN9787540310332
出版社崇文书局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