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理论与语言障碍研究 (平装) 978750048818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语言理论与语言障碍研究》内容简介:神经语言学探讨语言与大脑的关系问题,关注语言理论的神经机制和心理现实性。以失语症为代表的语言障碍研究不仅是神经语言学的学科起源,而且一直在神经语言学研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语言理论与语言障碍研究》是作者10余年来语言理论和失语症研究工作的一个回顾,主要内容涵盖四个专题:语言理论研究;语言认知与加工研究;动词配价研究和语言障碍研究。其中既有语言一般属性的探讨,也有关于具体语言现象的描写和解释,还有面向现代汉语的失语症研究,重点是探讨语言的生物属性和神经机制问题。《语言理论与语言障碍研究》适合所有对语言学尤其是神经语言学感兴趣的同行和朋友。
编辑推荐
《语言理论与语言障碍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周统权,1966年3月生,湖北恩施市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现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担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语言的神经心理机制和成人的语言障碍问题,现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神经心理视角的汉语动词配价研究”,项目编号:06BYY020)一项,参与省部级项目多项,曾在《当代语言学》、《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科学》、《中国外语》和《外语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近30篇。
目录
走新路拓新地 ——序周统权《语言理论与语言障碍研究》 序 第一部分 语言理论研究 第一章 语言的模糊性问题 第一节 模糊性作为语言的本质属性 一 语音层面的模糊性 二 词汇层面的模糊性 三 语句层面的模糊性 四 语段和语篇层面的模糊性 第二节 模糊机制作为言语认知的重要前提和依据 一 来自语言发展史上的证据 二 符号学上的解释 三 认知心理学的结论 第三节 模糊性话语的语用价值 一 增大信息 二 保全面子 三 美化言语 第四节 本章总结 第二章 乔姆斯基的词库理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乔姆斯基词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 早期:《最简方案》以前的阶段 二 中期:从《最简方案》到《语言及心智研究新视野》发表前 三 近期:《语言及心智研究新视野》以后至目前的阶段 第三节 对乔姆斯基词库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第四节 词库的心理现实性等问题 第三章 现代汉语双宾语的选择限制 第一节 选择限制研究及其意义 第二节 针对双宾构造研究的现代汉语名词语义特征分类 第三节 双宾语的选择限制 一 N的语义特征 二 N的语义特征 第四节 本章总结 第四章 词汇翻译与文化传承 第一节 文化的普遍性决定词汇的共同性,形成翻译的一致性 第二节 文化的特殊性决定词汇内涵的差异性,形成翻译的非一致性 一 客体一致,意义迥异 二 意义相同,所指有异 三 空缺词汇 四 宗教词汇 第三节 翻译的语用原则:确立词汇的文化定位 第二部分 语言认知与加工研究 第五章 语言的不对称性问题:以“上”与“下”为例 第一节 “上/下”的原型及其方位词用法的不对称 一 原型意义上的“上/下” 二 方位词“上/下”的不对称规律 第二节 隐喻投射引起的“上/下”不对称 一 投射方式不同造成“上/下”不对称 二 词类转移造成“上/下”不对称 第三节 “上/下”及相关结构在语用中的不对称 一 语用引发“上/下”形成新的不对称 二 “上/下”相关的预设义 第四节 “上/下”不对称的认知合理性 一 “上/下”不对称的实质是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 二 “上/下”的不对称是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的不对称 三 “上/下”不对称的文化理据 第五节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流行语“山寨”的认知阐释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山寨”的词义流变 一 “山寨”的认知原型 二 “山寨”的词义演变 第三节 “山寨”功能的认知演变 一 “山寨”的感情色彩变化 二词类地位变迁 第四节 与“山寨”相关的构式 一 有关“山寨”构式的认定 二 “山寨X” 三 “X山寨” 第五节 本章总结 第七章 语言的生物机制 第一节 语言本体论 一 语言层次性与生物层次性 二 语言形态与生物形态 三 语言全息与生物全息 第二节 语言进化论 一 语言产生的物质基础 二 语言的种系特征 三 语言进化的证据 四 语言进化的文化驱动 第三节 语言习得论 一 语言习得重演语言发生 二 语言习得的认知基础 三 语言习得的性别差异 第四节 语言系统的生物个案研究 一 碱基序列与言语美 二 论元结构的神经基础 三 语言基因 第五节 本章总结 第三部分动词配价研究 第八章 基于逻辑配价的汉语动词配价体系 第一节 逻辑配价的界定 第二节 逻辑配价及其投射 一 典型配价——逻辑配价的直接投射 二 不典型配价——逻辑配价的间接投射 第三节 逻辑配价的理论解释力 一 逻辑配价与价量 二 逻辑配价与价质 三 逻辑配价与语义共价(兼价) 第四节 逻辑配价的心理现实性 第五节 本章总结 …… 第九章 动词配价连续统:汉语动词配价的语用规律 第一节 配价连续统的定义 第二节 配价连续统的表达方式 第三节 配价的变化及其制约条件 第四节 本章总结 第十章 从逻辑配价看语言中的“零价动词” 第一节 什么是逻辑配价 第二节 零价动词考察 第三节 语言中的零价动词质疑 第四节 “下雪了”与“来客了” 第五节 本章总结 第四部分 语言障碍研究 第十一章 失语症语法障碍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失语症语法障碍的临床表现 第三节 失语症语法障碍研究的主要理论 第四节 失语症语法障碍研究的评论与展望 第十二章 弗洛伊德的失语症研究 第一节 弗洛伊德研究失语症的背景 第二节 弗洛伊德在失语症研究上的主要贡献 第三节 弗洛伊德的失语症研究对其学术生涯的影响 第四节 弗洛伊德与世界失语症理论的发展 第五节 本章总结 第十三章 动词的复杂性及其对言语加工的影响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关于动词的复杂性 第三节 动词复杂性对言语加工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总结 第十四章 动词配价的量效应与质效应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实验目的和实验假设 第三节 实验程序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分析与讨论 第十五章 书写障碍探微:镜像书写发生机制新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资料和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第五节 再证“书写印迹的主次表征假说” 后记
序言
2002年夏,我为筹备《语言科学》创刊去北京拜访一些前辈和同道,有一天我向李宇明兄讨教的时候,他突然说我给你送个学生吧,他喜欢搞神经语言学。于是这年的八月末统权就来到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神经语言学实验室,此后大约有一两年的时光,统权基本都在待在这儿,他在宇明兄指导下写作博士论文,其中的失语症调查和实验全都是在此间完成的。后来统权又到北京师范大学舒华教授那儿做博士后,再后来在华中师范大学担任教职,期间仍是常来徐州做实验参加讨论和修改论文,于是我们就很熟识了,像同事一样。所以当统权说他要出版论著,希望我给写个序,我便愉快地应承了。 我翻看了这本书的打印稿,所收的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有关语言本体的理论研究,第二部分关涉到语言认知和生物基础的讨论,第三部分是有关动词配价的专题研究,第四部分是有关语言障碍的介绍和研究。其中的亮点应该是书中贯穿的探讨语言的生物本质和神经机制的思想。 我们知道,当语言学研究的目的从描写人类语言行为发展到解释人类语言能力的时候,语言学就不可逆转地走上了认知科学的道路,语言学由此迅速逼近语言神经机制和脑功能的研究,最终形成了跨学科的神经语言学,是当代学术研究的前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统权的研究可以说是站在了时代的前列,特别是他充分体认到理论语言学的理论假设必须通过神经语言学的定量实证研究才能得到检验和修正,才能升华为真正的理论,比如那篇基于汉语失语症的调查来研究动词配价的量效应和质效应的文章,就完全体现了当前神经句法学的研究旨趣;而讨论镜像书写的那篇文章提出了镜像书写的质的分类和书写印迹的主次表征假说则体现了神经语言学的应用前景,对失写症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是大有裨益的。
后记
我的语言学启蒙老师是我自己。1987年,因考试需要我从图书馆借到了一本书,是翻译本《当代语言学:乔姆斯基革命的结果》。当时感觉那简直是天书,记得读了好几遍,也不知所云。幸好后来看了《简明语言学教程》(英文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才开始了解语言学为何物,不由感叹自学之路何等艰辛!我真正系统学习语言学是从硕士研究生阶段(1992-1995)开始的,到20世纪末着手语言学研究,本次集结出版的文章可谓我十余年来工作的一个小结。 我是学外语出身的,大学念的是英语系,硕士阶段学的是英语语言学。为了准备博士考试,我开始系统地学习汉语语言学——报考的是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博士。而博士学习期间,我选择的方向却是神经语言学——一门牵涉多学科(如生物学、医学、心理学、解剖学、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仅仅具备语言学知识显然远远不够。为了完成博士学业,我不得不补课:去医学院学习解剖学,到生物学系聆听神经生物学课,请数学系老师指导统计学,找神经科大夫讲解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如cT的影像识别与分析)……求学之路是辛苦的,但每当获取一些我从前未曾涉猎的新知识时,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与激动:我辛苦,却快乐着!伴随博士学业的完成,我的知识结构也从单纯的英语语言学变成了一个大杂烩,不同领域的东西都了解一些,却没有一样真正深入,所以我在博士论文的后记中表达了不安:“我达到博士水平了吗?”这或许是茫茫学海中众多学子的内心直白吧!
文摘
插图: 如何解释同一自然现象却在不同语言中反映出不同的配价结构呢?我们认为只有借助逻辑配价的概念才能消除表面的价量分歧,使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逻辑价量的确定是看在以动词为中心构成的“动词事件”中到底有多少逻辑参与者(逻辑论元)。在逻辑配价中,这里所列的英、汉语中表示天气、气象的动词都具有共同的意象图式——自然存在物(逻辑论元)+使自然物发生变化的绝对运动,因而是一价谓词。由于语言间的差异,当逻辑配价投射到汉语中时逻辑论元外现为句法、语义上的价语,与逻辑配价一致,成为一价动词;而当逻辑配价投射到英语中时,逻辑论元在句法层面隐现,语义上与逻辑谓词合并为一体,从而形成零价动词。换句话说,在汉语中,这些动词的逻辑参与者与动词象征的行为本身在句法层面是分离的,所以句法价为一价;在英语中这些动词的逻辑参与者与动词象征的行为本身是合一的,所以句法价是零价。就价量而言,具有相同逻辑配价的动词在不同语言中可以具有不同的句法价,这是我们从中得出的基本结论,同时也为我们把配价研究分认知范畴和语言范畴两个方面展开的必要性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逻辑价量和句法价量的差别不仅反映在不同的语言中,就是在同一语言中也常有体现。汉语里,语义相同或相近的动词往往有不同的句法配置,要求与不同的价语成分共现,形成不同的句法价。然而,这些同义词、近义词在逻辑配价中既有相同的价质,又有相同的价量。正如冯志伟所言,“同一语言中的同义词的逻辑配价是相同的,但却往往具有不同的句法配价”(冯志伟,1999:183)。陈昌来认为,“有些词义大体相同的词,配价却很不一样,如‘请教’和‘求教’,前者有施事、受事、与事三个必有语义成分,是三价动词,后者只有施事和受事两个语义成分,是二价动词”(陈昌来,2002:59)。这明显是从句法价的角度作出的推导。
ISBN9787500488187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周统权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