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技术基础 (平装) 978711132006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电动汽车技术基础》内容简介:为了有效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目的,世界车辆技术的发展正向着燃料脱碳化、能源多元化、动力电动化的方向积极推进。《电动汽车技术基础》详细介绍了电动汽车的发展历史和现阶段的研发技术,并对电动汽车的理论基础、能源系统、电机驱动系统、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电气系统、电动化部件、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发展前景等进行了完善的分析。 《电动汽车技术基础》语言简练朴实,对普及电动汽车的基础知识具有极大的帮助,也可作为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编辑推荐
《电动汽车技术基础》是节能减排技术丛书,新能源汽车研究与开发系列。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能源、环境与汽车 1.1.1 汽车工业的发展 1.1.2 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能源 1.1.3 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环境 1.1.4 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 1.1.5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因三大挑战而面临困难 1.2 什么是电动汽车 1.2.1 纯电动汽车 1.2.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1.2.3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1.3 电动汽车的特点 1.4 世界各国最近制定的电动汽车发展战略 1.4.1 美国 1.4.2 日本 1.4.3 欧盟 1.5 我国发展电动汽车的优势 1.5.1 我国发展电动汽车的政策优势 1.5.2 我国发展电动汽车的技术优势 1.5.3 我国发展电动汽车的资源优势 1.5.4 我国发展电动汽车的市场优势 第2章 电动汽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1 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3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4 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 2.5 目前典型电动汽车介绍 2.5.1 日产纯电动汽车Leaf 2.5.2 丰田混合动力汽车Prius 2.5.3 通用Plug-in混合动力电动汽车Volt 2.5.4 奔驰燃料电池电动汽车B级F-Cell 第3章 电动汽车的理论基础 3.1 电动汽车的基本结构 3.2 电动汽车的行驶性能 3.2.1 电动汽车的动力性 3.2.2 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 第4章 电动汽车的能源系统 4.1 动力电池 4.1.1 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性能的要求 4.1.2 动力电池的关键技术 4.1.3 铅酸(Lead-Acid)动力电池 4.1.4 镍氢(Ni-MH)动力电池 4.1.5 锂离子(Ui-Ion)动力电池 4.2 燃料电池 4.2.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结构与原理 4.2.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 4.2.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4.3 可用于电动汽车的其它能量源 4.3.1 超级电容 4.3.2 超高速飞轮 4.4 混合能源系统 4.4.1 动力电池+超级电容构成的混合能源系统 4.4.2 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构成的混合能源系统 第5章 电动汽车的电机驱动系统 5.1 电机驱动系统的基本特性 5.2 直流电机驱动系统 5.2.1 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5.2.2 直流电机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能 5.2.3 直流电机的控制系统 5.3 交流感应电机驱动系统 5.3.1 交流感应电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5.3.2 交流感应电机控制系统 5.4 交流永磁电机驱动系统 5.4.1 概述 5.4.2 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 5.4.3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 5.5 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 5.5.1 开关磁阻电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5.5.2 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系统 5.6 电机驱动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 5.7 电机驱动系统实例 第6章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6.1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分类 6.2 串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6.3 并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6.4 混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6.5 插电式(Plug-n)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6.6 典型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实例 6.6.1 通用轻度混合动力驱动系统BAs 6.6.2 本田并联混合动力驱动系统IMA 6.6.3 日产双离合器并联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6.6.4 丰田混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HSD 6.6.5 通用、戴姆勒与宝马联合开发的双模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6.6.6 通用Plug-in混合动力驱动系统E-nex 第7章 电动汽车的电气系统 7.1 电动汽车电气系统的组成 7.2 电动汽车整车网络化控制系统 7.3 电动汽车总线通信系统 7.3.1 CAN总线 7.3.2 LIN总线 7.3.3 TTCAN总线 7.3.4 FlexRay总线 7.4 功率变换器 7.4.1 降压功率变换器 7.4.2 升压功率变换器 7.4.3 双向功率变换器 7.5 电气系统的电磁兼容性 7.5.1 电动汽车电磁环境分析 7.5.2 抑制电磁干扰的技术措施 7.6 高压电气系统的安全性 7.7 电动汽车电气系统实例——北京奥运用纯电动客车电气系纺 7.7.1 高低压电气系统 7.7.2 整车网络化控制系统 第8章 电动汽车电动化部件 8.1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8.2 线控转向系统 8.3 线控制动系统 8.4 电动空调系统 第9章 电动汽车的基础设施 9.1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9.1.1 电动汽车充电机 9.1.2 地面充电机的功能模块 9.1.3 家用充电设施 9.1.4 公共充电设施 9.1.5 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 9.2 充电站实例——北京公交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 9.3 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 9.3.1 氢和氢的制取与储存 9.3.2 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 9.3.3 北京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 第10章 电动汽车前瞻性技术畅想 10.1 线控技术(X-by.Wire)与电动轮的全面应用 10.2 电动汽车成为智能电网的一部分 10.3 电动汽车成为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联网 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世界上第一辆电动汽车诞生于1881年,比燃油汽车还要早5年,但是当时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太短,充电时间太长,同时内燃机技术趋于完善,一次加油能持续行驶~500kin,燃油价格便宜,因此电动汽车逐渐被燃油汽车淘汰了。汽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汽车工业的发展给人们造就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来了财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汽车技术的进步也极大地促进了机械、电子、化工等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说,汽车的出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 然而汽车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在面对能源、环境与气候问题的挑战。汽车技术在促进科技进步的同时,科技的进步也在极大地促进汽车技术的进步。现有的汽车技术已经使内燃机汽车在节能与排放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世界汽车的保有量在急剧地增加,2007年全世界汽车保有量约9.2 亿辆,预计到2015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1.2 亿辆,因此燃油汽车每年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和气候问题,世界各国的政府、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将目光投向了环保与节能的电动汽车,并且都在加大对电动汽车开发的投入力度,加速电动汽车的商品化步伐。 能源、环境与气候问题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379.1 万辆和1364.5 万辆,首次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我国汽车保有量在2009年达到7619万辆,与2008年相比增长17.8 1%,预计到201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亿辆,2020年会达到2亿辆左右。2009年,我国石油消耗量达3.9 3亿t,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同年国内原油产量为1.8 9亿t,石油进口量2.04亿t,对外依存度达到52%。按目前发展趋势,我国2020年车用燃油消费量将超过3亿t,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我国近60%的石油消费在交通领域,大约1/3的石油消费在汽车领域。在汽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汽车排放污染对我国大气质量特别是大城市大气质量形成了严重威胁。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由“烟囱”型转变为“尾气”型,汽车有害排放已经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我国政府于2009年11月26日向世界宣布了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我国CO2减排的国际压力非常巨大。公路交通领域由于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因此CO2排放量逐年增加。我国2007年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把交通领域列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
后记
在未来的50年内,人类重要代步工具——汽车的需求量将会迅猛上升,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内燃机驱动汽车,将会对能源和环境产生更大的压力。为了人类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开发清洁、高效、节能的汽车已经成为全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为了有效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目的,世界车辆技术的发展正向着燃料脱碳化、能源多元化、动力电动化的方向积极推进。电动汽车因其对能源的利用多元化和高效化的特点,且在运行过程中可实现零污染零排放,具有节约石油资源和环保的双重意义,所以受到了各国政府、学术团体以及汽车制造商的瞩目。电动汽车的发展引发了一次传统交通工具到新型环保汽车的变革,同时也推动了能源利用、环保事业及高新科技的发展。 大洋电机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在总公司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强有力的支持下,致力于提供新能源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及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加大了对电动汽车重要电机驱动系统的研发力度,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大洋电机新动力集研发、制造、销售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于一体,投入巨资引进研发制造设备,汇集了大量优秀研发人员,我们的产品广泛用于纯电动大巴车、中巴车、环卫车及小轿车等。现在,大洋电机新动力作为国内最大的新能源车用电机生产企业之一,加入了“可持续新能源国际联盟(NESTIA)”。该联盟是国内首家打破国家和地域界限的新能源联盟,汇集了各自领域具有相当技术优势的顶尖企业。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能够为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奉献一份力量。 我们一直期望有这样一种科普读物,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电动汽车,所以我们经过长期的努力,通过总结电动汽车的发展历史和现阶段的研发技术,用通俗、简朴的语言写出了《电动汽车技术基础》,希望这能够对促进我国电动汽车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有所帮助。
文摘
插图: 1.1.2 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能源 能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能源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关系到全球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 从全球能源结构来看,石油在所有种类的能源中占主导地位,而目前全球石化能源面临供应短缺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全球57%的石油消费在交通领域(其中美国达到67%),预计到2020年交通用油占全球石油总消耗的62%以上。与此同时,BP公司(英国石油公司)预测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可支配的石化能源仅可供开采41年。美国能源部预测,2020年以后,全球石油需求与常规石油供给之间将出现净缺口,2050年的供需缺口几乎相当于2000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倍。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淌费国,能源消费总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同时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增大。2009年,我国石油消耗量达3.9 3亿t,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同年国内原油产量为1.8 9亿t,石油进口量2.04亿t,对外依存度达到52%。按目前发展趋势,我国2020年车用燃油消费量将超过3亿t,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我国近60%的石油消耗在交通领域,大约1/3的石油消耗在汽车领域。我国石油资源愈加短缺,国际油价持续走高,而汽车保有量却井喷式增长,石油供需矛盾已严重危及国民经济的安全稳定,实现我国交通能源转型势在必行。
ISBN9787111320067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王文伟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