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解释学 (平装) 978720809434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主体解释学》内容简介:如果我是画家,要给福柯画一幅人物肖像,那我一定挺犯难的。因为福柯善变,在思想方面,尤其如此。这倒应了“人”一词的拉丁文原意,即“人”(persona)是透过(per)面具发出的声音(son),换言之,人是隔着面具说话的。综观福柯复杂多变的一生,他不仅如此,而且还不时变换着面具,发出不同的声音。 福柯是个腼腆的人,平日话不多,也不善交际。据说当年在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教书时,他与德勒兹、利奥塔等人都是同事,而且办公室也紧挨着,但是相互之间却绝少串门、聊天。其实,福柯喜静,爱呆在很少有读者光顾的索尔舒图书馆里查阅档案资料,读书与记笔记。有时疲劳了,他就出去遛大街,碰上熟人,也只是寒暄几句,然后又回去工作。这种工作狂的作风是巴黎高师培养出来的,它一度让少年福柯精神几近崩溃,两度试图自杀。
编辑推荐
《主体解释学》:法兰西学院演讲系列1981-1982。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米歇尔·福柯(Foucault.M.) 译者:佘碧平
目录
译者的话 致读者 1981-1982年度演讲 1982年1月6日第一小时 总问题的回顾:主体性与真理——新的理论出发点:关心自己——对德尔斐箴言“认识你自己”的种种解释——苏格拉底作为关心自己的人:对《苏格拉底申辩录》中三段摘要的分析——关心自己作为古代哲学与道德生活的箴言——在最初的基督教文本中的关心自己——关心自己作为总态度、与自身的关系、全部实践——现代人为了认识自己而贬低关心自己的各种理由:现代道德、笛卡儿时代——诺斯替教是个例外——哲学与精神性 1982年1月6日第二小时 各种精神性要求相互冲突的出现:笛卡儿之前的科学与神学;古典的与现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分析——对一句斯巴达格言的分析:关心自己作为法定特权——对柏拉图的《阿尔西比亚德篇》的第一次分析——阿尔西比亚德的各种政治抱负和苏格拉底的插话——对阿尔西比亚德的教育被比作为对斯巴达年轻人和波斯君主的教育——关心自己的要求在《阿尔西比亚德篇》中第一次出现时的上下文:政治抱负、教育缺陷、批判时代、政治知识的缺乏——自身不确定的本性及其政治内涵 1982年1月13日第一小时 苏格拉底要求关心自己的律令出现时的上下文:出身良好家庭的年轻人的政治才能;雅典教育(学校教育与性爱教育)的各种局限;不自知的无知——古代希腊的各种塑造自己的实践——在毕达哥拉斯主义中梦前准备活动与各种考验技术——在柏拉图的《斐多篇》中的各种修身技术——它们在希腊化哲学中的重要性——在《阿尔西比亚德篇》中必须加以关心的自身存在的问题——自身作为灵魂的规定——灵魂作为行为主体的规定——关心自己与养生法、家政学和性爱论的关系——需要一位指导关心自己的导师 1982年1月13日第二小时 在《阿尔西比亚德篇》中,关心自己被规定为认识自己:柏拉图著作中两个律令之间的对抗——眼的隐喻:视觉起源与神的成分——对话的目的:关心公正——对话的真实性问题及其与柏拉图主义的一般关系——《阿尔西比亚德篇》的关心自己与政治活动的关系、与教育的关系、与男童之爱的关系——《阿尔西比亚德篇》中有关关心自己在柏拉图主义中的命运的预见——《阿尔西比亚德篇》的新柏拉图主义传人——柏拉图主义的悖论 1982年1月20日第一小时 从《阿尔西比亚德篇》到公元头二个世纪的关心自己:总的演变——围绕“关心自己”的词典研究——各种说法的星状分布——关心自己的推广:共同扩展到全部生活的原则——文本阅读:伊壁鸠鲁、穆索尼乌斯·鲁弗斯、塞涅卡、埃皮克泰德、亚历山大里亚的斐洛、吕西安——这种推广的各种伦理后果:关心自己作为塑造和纠正的轴心;医疗活动与哲学活动的比较(共同的概念;治疗的目标) 1982年1月20日第二小时 老年人的得天独厚之处(生活的积极目标与理想方面)——关心自己原则的推广和宗派现象的确立——相关的社会褶子:从大众文化环境到罗马人友爱的贵族政治网络——另外两个例子:伊壁鸠鲁团体与治疗家团体——拒斥法律范式——双重肯定的结构原则:要求的普遍性与选择的稀有性——拯救的方式 1982年1月27日第一小时 对公元1-2世纪的自身修养的一般特征的回顾——他者的问题:柏拉图对话中的三种控制形式——希腊化与罗马时期:对主体化的控制——对塞涅卡的“stultitia”(不关心自己)的分析——作为主体化的导师的哲学家的形象——古希腊的制度形式:伊壁鸠鲁学校和斯多葛派的聚会——罗马的制度形式:对生活的私下劝告 1982年1月27日第二小时 公元1-2世纪的职业哲学家与他的政治选择——普林尼《书信集》的“欧弗拉泰”:一位反犬儒主义者——作为社会实践的学校之外的哲学:以塞涅卡为例——弗隆顿与马克·奥勒留之间的通信:把指导生活的养生法、家政学与性爱论系统化了——良心考察 1982年2月3日第一小时 对《阿尔西比亚德篇》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评论:普罗克鲁斯与奥利姆皮奥多尔——新柏拉图主义让政治与泻药脱钩——对柏拉图哲学中关心自己与关心他人之间关系的研究:合目的性、互惠性、固有的关系——公元1-2世纪的境况:自身的自我实现——后果:一种根据转变原则合理生活的哲学艺术;自身教化的发展——拯救观念的宗教意义——“soteria”(拯救)与“salus”(拯救)的意义 1982年2月3日第二小时 围绕主体性与真理的公众问题——关心自己与关心他人:关系的倒置——伊壁鸠鲁主义的友爱概念——斯多葛主义有关人作为集体存在的概念——君主的虚假例外 1982年2月10日第一小时 关心自己的双重解闭的要求:相对于教育学和政治活动——自身的自我完成的各种隐喻——一种实践图式的发明:转向自身——柏拉图的“epistrophe”(转向)及其与转向自身的关系——基督教的“metanoia”(转向)及其与转向自身的关系——“met-anoia'’的古典希腊文意义——为柏拉图的“epistrophfie”与基督教的“metanoiae”之间的第三条道路辩护——目光的转变:对好奇心的批评——竞技式的专注”1982年2月10日第二小时 一般理论范围:说真话与主体化——犬儒主义的世界知识和自身修养:德梅特里乌斯的例子——德梅特里乌斯的有用知识的特点——教养知识——伊壁鸠鲁的生理知识——伊壁鸠鲁派生理学家的“parrhesia”(坦白) 1982年2月17日第一小时 转向自身作为关心自己的最终方式——航行隐喻——作为治理范式的航海术——回归自身的伦理观念:基督教的拒斥和现代不成功的尝试——治理和与自身的关系,反对权术和权利主体——不具有认识自己这个原则的转向自身——两种隐秘的模式:柏拉图的回忆和基督教的注解——被隐匿的模式:希腊化的转向自身——斯多葛派思想中的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塞涅卡的例子:在给鲁西里乌斯的信中对教化的批评;在《自然问题》中目光的运动 1982年2月17日第二小时 对《自然问题》第三部分的序言的分析的目的——对第一部分的序言的研究——塞涅卡的求知灵魂的运动:描述;一般的特征;回归的效应——结论: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本质内涵;认识世界的解放效应;无法还原为柏拉图模式——深入的观点 1982年2月24日第一小时 马克·奥勒留的认识的精神模式化:分析表象的工作;界定和描述;看和命名;评价和证明;达到灵魂的庄严境界——埃皮克泰德的精神修养的例子——对表象的基督教的注解和斯多葛派的分析——回到马克·奥勒留:在时间中分解对象的练习;把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质料构件的练习;对对象的还原描述的练习——精神知识的概念结构——浮士德的形象 1982年2月24日第二小时 在其与修行(askesis)的关系中的力量——没有提到在学习中对主体的客观知识——没有提到控制中的法规——控制的目标与手段——“paraskeue”(准备)的特点:作为当事运动员的智者——“paraskeufie”的内容:讲话一行为——这些讲话的存在方式:“prokheiron”(掌握)——作为融入说真话的主体中的实践的“修行 …… 1982年3月3日 第一小时 1982年3月3日 第二小时 1982年3月10日 第一小时 1982年3月10日 第二小时 1982年3月17日 第一小时 1982年3月17日 第二小时 1982年3月24日 第一小时 1982年3月24日 第二小时 概要 授课情况报告 概念索引 人名索引
文摘
你们都记得,为了一直把这个《阿尔西比亚德篇》当作所有这些过程的历史标志和理解关键,在《阿尔西比亚德篇》中,关心自己对于人生中的某个时期和具体的场合是必要的。这个时候,这个场合,不是希腊文中的“Kairos”,15后者可以说是一个事件的特殊时机。这个时候和这个场合是希腊人所说的“h6ra”,即生命和生存中必须关心自己的那个时刻和季节。这个生存中的季节(我不再说了,我曾向你们强调过),对于教育、性爱和政治都是临界的年龄段:这时候,年轻人不再受制于教育者,也不是性爱欲望的对象了,他必须进入生活,施展他的实际权力。16大家都知道,在所有社会中,青少年进入社会,他向我们称之为“成年人”的这个阶段的过渡,提出了一些问题,而且,大部分的社会都强有力地把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这个危险和困难的过渡仪式化。我认为,令人感兴趣的,也值得作点思考的,就是在希腊,或总之在雅典(因为在斯巴达,这一定是不同的),人们不停地为没有在这些青少年进人生活时为他们制定规范的和有效的过渡期感到痛苦,并抱怨不止。17批评雅典教育不能确保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期,不能确保和规范他们进入生活,这在我看来是希腊哲学的恒常特征之一。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在这一点上(关于这个问题,在这个制度空洞中,在这个教育缺陷中,在从青春期结束到进人生活这个在政治和性爱上产生麻烦的时期里),哲学话语形成了,或者至少是苏格拉底一柏拉图式的哲学话语形成了。我们不再回到这个我已经多次说过的问题上。 总之,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这就是在柏拉图之后,当然一直到我现在讨论的时期里,关心自己的必要性不只在人生的这一点上,在青春期结束的这一麻烦丛生的临界阶段上,得到了肯定。从此以后,关心自己作为一个律令,不只是与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这段时期的教育危机有关。关心自己是一个必须伴随整个人生的持久的义务。而且在这方面,没有必要等到公元1-2世纪再去肯定它。如果你们愿意去查,那么在伊壁鸠鲁那里,《给梅内塞的信》的一开头,就有这么一段话:“年轻时,不要在进行哲学思考上有所迟疑。
ISBN9787208094345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