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苑漫谈:讲演集 (平装) 7500487363,97875004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学苑漫谈:讲演集》内容简介:我最初的职业是教师,曾在家乡的大学当过四年的英语老师。不过说起这“四年”的“教学”生涯颇让人伤感,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象久久不能消失,这种怀旧或许意味着“老之将至”?不知不觉地又说起了“多余的话”。我高中毕业时赶上大学在“文革”期间恢复招生,在“工农兵”上大学时也给应届高中毕业生网开一面,允许极少数高中毕业生直接上大学,但原则上只能读外语、体育和艺术这三类专业。当时非常渴望读书的我一开始并没有这种机会,只是因为我们家乡那时唯一的师范专科有人退学,才使我终于得到了“上大学”的机会,从而也让我有了一辈子当老师的心理准备。但大学刚毕业,我们被作为“修教(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产物而直接送到了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但这种经历没有任何“土洋结合”的雅趣,学习外语与农业生产在当时乃毫无关联。
编辑推荐
《学苑漫谈:讲演集》:卓新平学术散论。
目录
自序 第一讲 全球化与宗教问题 一 全球化的社会文化意义 二 全球化与世界宗教 第二讲 宗教对社会的作用 一 对宗教的基本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外西方学者对宗教的理解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宗教理解 二 宗教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宗教与人类社会结构的关系 1.政教合 2.政教协约 3.政教分离 (二)宗教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三)宗教在社会发展中的正负功能 1.宗教具有社会整合功能 2.宗教具有社会控制功能 3.宗教具有对社会群体或个体的心理调适功能 4.宗教还有文化交往的功能 三 宗教对中国社会的作用 第三讲 世界文明与世界宗教 一 概论 二 世界文明与世界宗教 三 世界宗教的兴起与“三大宗教河系”理论 四 黑格尔对世界宗教的分类与评价 五 世界宗教的象征符号及其解释 六 世界三大宗教河系相关范围的文明与宗教 (一)第一大宗教河系的文明与宗教 1.犹太教 2.基督教 3.伊斯兰教 4.琐罗亚斯德教和摩尼教 5.巴哈伊教 (二)第二大宗教河系的文明与宗教 1.印度教 2.耆那教 3.锡克教 4.佛教 (三)第三大宗教河系的文明与宗教 1.道教 2.儒教 3.神道教 七简短结语 第四讲 国际宗教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一 犹太教的发展传播及相关国际冲突的历史与现状 (一)古代犹太教时代 (二)拉比犹太教时代 (三)中世纪犹太教时代 (四)近现代犹太教发展 二 基督教的发展传播及相关国际冲突的历史与现状 (一)天主教 (二)东正教 (三)新教 1.德国宗教改革 2.瑞士宗教改革 3.英国宗教改革 三 伊斯兰教的发展传播及相关国际冲突的历史与现状 四印度文明与古婆罗门教的发展兴衰 五印度教的发展传播及相关冲突的历史与现状 六佛教的发展传播及在印度的现代复兴 (一)部派佛教 (二)大乘佛教 (三)密教 (四)佛教的传播 (五)佛教在印度的现代复兴 七 锡克教的发展传播及相关冲突的历史与现状 第五讲 全球化与多民族社会传统宗教文化所面临的诸问题 导论 一 世界文明与宗教的“文化圈”理论 二 亚洲宗教生成的三大“板块”及其对全球宗教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三 宗教与民族之文化交织所引发的国际焦点问题 (一)犹太教:“立约”民族与“他者”的冲突 (二)基督教:其“普世”价值面临的抵制与挑战 (三)伊斯兰教:扩展与传播中的嬗变 (四)印度文化地域中的宗教多元与社会变迁 结语 第六讲 基督教思想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 基督教思想文化的基本来源 (一)古希伯来文化中的宗教因素 1.追求“至高一神”的超越观 2.突出“自我否定”的原罪观 3.强调“神人立约”的契约观 4.渴望“复国救主”的救赎观 (二)古希腊文化中的宗教因素 1.对“形上”之探的宗教理性精神 2.对“内在”之“己”自我认知的宗教主体精神 3.直面人生之“史诗”所体现的“日神”精神 4.描述灵与肉张力冲突之“悲剧”所反映的“酒神”精神 (三)古罗马文化中的宗教因素 二 基督教思想文化的主要精神内容 (一)爱的精神 (二)谦卑精神 (三)普世精神 (四)超越精神 (五)先知精神 (六)拯救精神 (七)禁欲精神 (八)神秘精神 (九)律法精神 三 基督教思想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一)文化“认同”或“排拒” …… 第七讲 全球化中国宗教 第八讲 关于中国宗教现状及其发展的思考
序言
我最初的职业是教师,曾在家乡的大学当过四年的英语老师。不过说起这“四年”的“教学”生涯颇让人伤感,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象久久不能消失,这种怀旧或许意味着“老之将至”?不知不觉地又说起了“多余的话”。我高中毕业时赶上大学在“文革”期间恢复招生,在“工农兵”上大学时也给应届高中毕业生网开一面,允许极少数高中毕业生直接上大学,但原则上只能读外语、体育和艺术这三类专业。当时非常渴望读书的我一开始并没有这种机会,只是因为我们家乡那时唯一的师范专科有人退学,才使我终于得到了“上大学”的机会,从而也让我有了一辈子当老师的心理准备。但大学刚毕业,我们被作为“修教(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产物而直接送到了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但这种经历没有任何“土洋结合”的雅趣,学习外语与农业生产在当时乃毫无关联。本来,大学毕业等待我们的应该是走向讲堂,我们那时不敢想“留洋”,却丝毫也没有“留农”的思想准备。一年的劳动教育结束,我获得留校任教的殊荣,但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几乎在宣布我留校的同时,校方又通知我立即再下农村,但这次不再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是作为农村工作队的成员去“管理”贫下中农!虽然“角色”转变了,而去农村劳动的事实并没有改变。没想到这一去又是两年多,“讲课”的梦则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下农村的初期,我曾想着看看书、备备课,但农民太辛苦了,与农民同吃同住能体会到其艰辛,故不忍心、也不可能静下来读书,其结果自然是前后长达约三年半没有读书、没有教书的“教师”经历。
文摘
政教合一在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和信奉基督教的西方国家中是比较突出的,尤其在它从中古到近代世界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另外,在历史上,东南亚有一些信奉佛教的国家和地区也存在着政教合一的现象。具体分析政教合一,一般有两大形态:一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教合一,也就是说宗教领袖就是国家元首,掌握着实际权力。比如说代表天主教最高权力的梵蒂冈国教皇掌握着实际权力,他实际上就成了政教合一的最高的元首。这种形态在近代之前的世界历史中是比较典型的,比如在许多基督教国家、佛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但是随着近代以来世俗化的发展,这种形式慢慢地衰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这种真正由宗教领袖或神职人员担任国家领袖、控制国家大权的现象,在当代社会已经是非常罕见了,可以算是一种凤毛麟角的现象。 另外一种形态就是某一宗教信仰在一个国家中达到了国家与宗教的统一和认同,也就是存在所谓的国家宗教,以“国教”的形式来维护其政教合一的形态,但是国家最高权威并非是宗教领袖,更不是神职人员;或者,国王或国家元首虽然也是宗教领袖,却只有象征性的世俗和宗教权力,并不真正参与国家管理和宗教事务。这在目前一些基督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中仍然是比较普遍的,“国教”的形式也得以保留,但是这一“国教”,并不是这个国家中唯一的宗教。在西方,保持这种国家教会的一些国家包括英国、丹麦、瑞典等,尤其是英国比较典型。它以基督教的圣公会为其国教,英国的女王为其最高首领。但是在英国君主立宪的政体中,英王在政界和宗教界都是一种象征,不掌握实际的权力,所以英王对这两个领域的具体事务都是不过问的。另外在一些伊斯兰教国家中,国王或者国家元首与宗教领袖是并立的,双方各有影响,相互制约,并没有达到任何一方的绝对权威。像这种国教型的宗教,伊斯兰教国家很多,但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教合一也非常少。在日本,天皇与靖国神社的关系,也折射出它政教合一的过去。在“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国家神道解体,但是靖国神社国家化运动却反映出一种回潮。
ISBN7500487363,97875004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卓新平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