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工作指导(修订版) (平装) 978780146508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村民自治工作指导(修订版)》内容简介: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国新世纪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13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绝不能忽视广阔的农村区域和众多的农村人口这一客观现实。只有农村民主法制加强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了,整个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
编辑推荐
《村民自治工作指导(修订版)》:乡村干部村民自治知识培训教材
目录
第一章 村民自治对乡镇工作的深刻影响 一、村民自治的产生和意义 二、村民自治对乡镇工作的深刻影响 三、乡镇工作必须积极推进和 科学指导村民自治 第二章 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的相互关系 一、乡村关系的历史变迁 二、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相互关系 三、形成新型乡村关系的意义 第三章 民主选举工作指导 一、选举准备工作指导 二、选举操作过程指导 三、选举后期工作指导 第四章 民主决策工作指导 一、民主决策的法律制度指导 二、民主决策操作过程指导 三、民主决策的责任追究制度指导 第五章 民主管理工作指导 一、民主管理的法律制度指导 二、民主管理的操作过程指导 第六章 民主监督工作指导 一、民主监督的法律制度指导 二、民主监督的操作过程指导
序言
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国新世纪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13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绝不能忽视广阔的农村区域和众多的农村人口这一客观现实。只有农村民主法制加强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了,整个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始于20世纪80年代推行的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是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世纪之交,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全面推行村民自治的战略部署。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颁布了修订后的《村委会组织法》。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民主法制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按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村委会组织法》的要求,全面推进村民自治,把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文摘
第一阶段:村民自治的产生和村委会组织的建立时期(1980-1987)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兴起了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承包经营使原有的人民公社的基层组织功能迅速弱化,同时又产生大量新的公共事务需要处理。农民开始自发探索新的基层组织形式。 1980年底,广西河池地区的宜山、罗城两县农民自发组建起村委会这一新的基层组织,以取代功能日益萎缩的生产大队组织。村委会的功能最初是协助政府维持社会治安,后来逐渐扩大为处理本社区的诸多公共事务,解决单个农户办不了但又十分需要办的事情。村委会的性质也逐步向村民群众自治组织演变。到1982年,全国不少地区都出现了类似村委会这样的组织。 面对农村改革的需要,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明确规定,村委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从而指明了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向。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推进,中央着手废除人民公社体制,恢复建立乡镇政府,在乡镇以下建立村委会。 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对建立村委会提出了具体要求。到1985年,全国建立村委会的工作基本完成,共建立村委会948628个。
ISBN9787801465085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