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上帝观 (平装) 978730311142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康德的上帝观》内容简介:康德的哲学在诸多领域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所有涉猎哲学的人都耳熟能详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自20世纪初康德哲学被引介入中国始,对康德哲学的研究很快就成为显学。然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国人对康德哲学的关注多集中于他的知识论和伦理学,而他的与前两者鼎足三分的宗教哲学却迟迟未进入中国学界的视野,这与它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编辑推荐
《康德的上帝观》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导言 康德宗教哲学研究现状及本书主题 一、国内研究概况及分析 二、国外研究状况一瞥 三、本书的主题 第一章 思想背景 一、新教信仰 二、近代启蒙运动 三、理性宗教或自然神论 第二章 如何把握上帝之存在 一、早期的自然神论立场 二、从非批判立场向批判立场的过渡 第三章 信仰上帝存在的必要性 一、上帝作为理论理性的理想 二、相信上帝存在是道德的需要——实践理性角度的论证 三、道德目的论——上帝存在的道德论证 第四章 上帝是什么——上帝的属性 一、论道德的上帝的属性 二、经典神义论及有关争论 第五章 我们应该如何信仰上帝——道德的宗教(一) 一、信念是什么——信念的特性 二、宗教是什么——宗教与道德、宗教与信仰 三、道德的宗教的原理 第六章 我们应该如何信仰上帝——道德的宗教(二) 一、“伦理的共同体”或“上帝的国 二、对各种宗教妄想和伪事奉的批判 第七章 结论·影响·当代价值 一、结论 二、影响及当代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康德的哲学在诸多领域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所有涉猎哲学的人都耳熟能详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自20世纪初康德哲学被引介入中国始,对康德哲学的研究很快就成为显学。然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国人对康德哲学的关注多集中于他的知识论和伦理学,而他的与前两者鼎足三分的宗教哲学却迟迟未进入中国学界的视野,这与它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当然,康德在前两个领域都完成了一种革命性的变革,但对于宗教哲学这个新兴的学科来说,康德的贡献要远甚于前两个领域。德国的大型权威专业工具书《哲学概念词典》在“宗教哲学”这个词条中写道:“广义上的宗教哲学的历史包括一般而言的哲学史(特别是形而上学史)。作为独立的哲学学科,宗教哲学是在近代才发展起来的。对于它的产生和完善贡献特别大的,是哲学从神学的解放、宗教史的进步,最后是由康德而来的哲学新取向。……当代的宗教哲学罕有追溯到康德之前的宗教哲学……”①在这种意义上,康德是宗教哲学这门学科的真正开创者。
后记
这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2003年)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记得在学位论文开题时,何光沪教授和我的导师李秋零教授都说,“康德的上帝观”这个题目是他们曾经想做的。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个题目的重要性。题目是值得做的,但自己有没有能力做好,心里是没底的。尽管在论文答辩会上何光沪老师对我的论文赞誉有加,但我仅仅把它理解为宽容和鼓励。 我的本职工作是编辑,多年来策划和编辑过的书已经很多了,同样,经我手“枪毙”掉的稿子也不少。以多年来形成的不算低的学术鉴赏力和学术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论文,不用说,自己肯定是不满意的。但是,我也知道,无论给我多少时间修改,结果都不会令自己满意。终于,在师友的鼓励之下,我有了把它呈现给读者的勇气。 需要说明的是,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我除了补充材料和修正观点之外,对于部分引文的版本也作了调整。康德的“三大批判”我都换成了我的导师李秋零教授的译文。我写作论文时,李老师的译本还没有出版;我修改论文时,《康德著作全集》已经出版7卷;当我阅读论及清样时,《康德著作全集》的第8、9两卷面世,全集已经出齐。 我要特别感谢导师李秋零教授。我下决心攻读博士学位与他的鼓励分不开;论文从选题、框架设计到资料的准备,以至初稿的修改、定稿都是在他的帮助下完成的(当然论文的不足乃至错误完全由我自己负责)。尤其是资料的翻译,当时,康德与宗教有关的几篇重要的著作还没有中译本,以我的德语水平直接读德文原著很困难,李老师为了方便我做论文,把翻译《康德著作全集》的计划打乱,先把有关著作翻译为中文供我参考,我的论文才能按时完成。 我还要感谢何光沪教授和张志刚教授。何光沪教授对我的论文给予了许多具体指导。张志刚教授除了对我多有鼓励之外,其大作《宗教哲学研究——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则在宗教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为我提供了清晰的线索。 当然我也要感谢我的丈夫马俊杰。在写作期间,如果不是他像“监工”一样每天关切地询问我的进度,为我提供动力,我的论文说不定要往后拖好几年。论文的修改也是在他的督促下完成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杨耕教授愿意出版我的论文,这种好意我会永远铭记。责任编辑饶涛、陈婧思为本书的出版做了许多具体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文摘
康德敏锐地意识到,他的课题具有宗教敏感性,因为他的观点与正统神学是不一致的,所以他担心自己的观点会遭到宗教的斥责,甚至有受到正统宗教裁判所严厉制裁的危险。于是,康德特别强调“自己的体系和宗教之间”的“协调一致”②。 在康德之前,人们已经习惯于发现和强调大自然中的美、和谐、合目的性。但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解释。自然主义者认为,“如果秩序井然且美好的世界结构只是服从其普遍运动规律的物质的一种结果,如果各种自然力的盲目机械性能从混沌中如此美妙地发展出来,并自动地达到如此的完善性,那么,人们在观察世界大厦之美时所得出的神性创造者的证明就完全失效了。大自然本身就够了,神的统治是不必要的。”③宗教的捍卫者则认为,假设自然听任自己普遍的规律支配,就只会造成紊乱。和谐显示着外来的干预,它能够把不具有任何合规则性的物质强行纳入一个睿智的计划之内。因为上帝创造万物,同时把规律置于其中,让万物散发美与和谐。 康德如何协调这两种立场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简要概述康德的观点。 简单来说,康德的宇宙生成论的主要内容是,他假定所有世界的物质原初处于一种普遍的分散状态,这些物质构成一种完全的混沌。密度不同的微粒状物质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在这两种力的作用下,微粒开始聚集,形成引力中心,形成旋涡运动,宇宙中的星体就是这样产生的。物质在单纯的力学规律作用下产生出美好的结合。
ISBN9787303111428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艳辉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