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业数字化生存与转型研究: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内容简介:当今世界,传统的报纸媒介面临着新媒介的巨大挑战,报业的数字化生存和转型,是世界报业发展共同面临的挑战,也是传媒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报业数字化生存与转型研究: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以数字技术的背景为起点,重点考量了数字化背景下报业生存形态和产业形态的问题,并将聚焦点放在中国报业数字化目前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上。书中提出了报业数字化具体生存形态的设想,深入剖析手机报、报纸网络版、网络视频等报网终端融合的数字化生存形态,并指出报业网络化生存的终极形态应当是数据库,报业应实施基于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的内容生产和数据库生存。报业数字化生存形态的变迁必将带来产业形态的变迁,传统报业的产业组织、产业价值量、以及盈利模式都将被重构。与此同时,报业数字化转型也将成为报业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点。
编辑推荐
《报业数字化生存与转型研究: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论丛,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关系研究书系 作者简介
冉华,博士,四川蓬溪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媒介理论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传播理论与媒介发展研究。近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教育部人文社科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农村大众传播的现状及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出版论著《传媒风云:来自武汉传媒市场的报告》、译著《数字媒介社会》,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相关研究综述与本书力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媒介数字化研究综述
一、数字化与媒介数字化生存
二、数字化与媒介融合
三、数字化与媒介形态的变迁
四、数字化与媒介传播形态的变迁
五、数字化与新闻业的变革
六、数字化与媒介产业形态的变迁
第二节 报业数字化研究综述
一、数字化与报业的生存困境
二、数字化与报网互动
三、数字化与报业的重新定位
四、报业数字化的实现路径与赢利方式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厘定与本书力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几组基本概念的厘定
二、本书力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技术路线与总体研究框架
一、研究路径的设计
二、总体研究框架
第二章 数字技术与媒体发展
第一节 技术与媒介
一、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技术观
二、媒介技术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媒介发展的技术与制度双重逻辑
第二节 三次重大技术革命与媒体发展
一、印刷技术与平面媒体的发展
二、电子技术与电子媒体的发展
三、数字技术与媒体的革命性变迁
第三节 数字技术背景下媒介发展的几个基本命题
一、新的媒介技术必然催生新的媒介形态
二、数字技术必然引发媒介领域全方位变革
三、数字技术必然引发媒介生存形态的转型和变迁
四、数字技术必然引发媒介产业形态的转型与重构
第三章 中国内地报业数字化尝试及其困境
第一节 互联网的勃兴与报业的衰落
一、互联网的勃兴
二、互联网冲击下报业的生存景观
三、报业生存发展的数字化选择
第二节 中国内地报业数字化的种种尝试
一、技术的快速转型
二、新媒体领域的试水
三、数字化媒体平台的尝试搭建
第三节 未能突破的发展困境
一、战略转型与产业模式
二、赢利点与赢利模式
第四章 国外及港台地区报业数字化的实践参照
第一节 西方报业数字化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美国报业数字化实践的几个典型案例
二、日本报业数字化实践的典型案例
第二节 港台地区报业数字化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网上新闻决战新媒体
二、发行免费报纸抵御新媒体
三、意图网络化转型的《中国时报》
第三节 世界报业发展共同面临的数字化挑战
一、世界传统报业的衰落
二、同一问题的不同对策
三、报业数字化:世界报业共同面临的严重挑战
第五章 手机报的生存与发展
第一节 作为未来移动接收终端的手机
一、固定接收终端与移动接收终端
二、手机:未来的移动接收终端
三、手机数字技术发展的路径
第二节 手机报信息传输方式的重建与赢利模式的重构
一、手机报目前的信息传输方式及其生存的困境
二、未来手机报的信息接收编排方式与接收形态
三、可能的几种赢利模式
第三节 基于媒介战略联盟的手机报发展模式
一、作为手机报内容供应商的报媒
二、手机报与渠道供应商的几种合作方式
三、自我运营与委托运营
四、基于媒介战略联盟的手机报发展模式
第六章 报业网络化生存之一:网站与报纸网络版
第一节 报媒网络化发展的无限未来
一、信息承载能力的无限增长
二、传播空间的无限延伸
三、“无限链接”引发的信息传播与接收方式的巨大改变
第二节 报媒网站的定位与发展选择
一、作为报媒“窗口”的网站
二、作为媒体的新闻网站
三、新闻网站与纸质媒体的互动发展
四、新闻网站的特色化发展
五、新闻网站的战略联盟
第三节 报媒网络版的未来出路
一、报纸网络生存的初级形态
二、网络版未来生存形态之一:数字报纸
三、网络版未来生存形态之二:网络的数据库生存
第四节 基于媒介联盟的报网互动
一、报网互动的深层含义
二、腾讯报网联盟的设计
三、“大渝网”:一个成功的案例
四、报网互动的未来前景
第七章 报业网络生存之二:网络视频
第一节 网络视频:报业多媒体扩张的通路
一、报业集团多媒体扩张的政策壁垒及必然趋势
二、报业集团网络视频的试点发展
三、报业集团向综合性传媒集团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 报业网络视频发展的种种局限
一、高风险、高投入下的艰难抉择
二、报业网络视频传播内容的限制
三、报业网络视频进入的自身资源劣势
第三节 报业网络视频发展的几点构想
一、报业核心业务的产业延伸与资源重组
二、网络视频传播内容的差异化定位
三、新闻网站与网络视频的互动发展
四、广告资源的深度开发与重新整合
第八章 数据库:网络化报媒的终极生存形态
第一节 报业网络化转型中作为内容生产商与供应商的报媒
一、传统报业状况下作为集成商的报媒
……
第九章 报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几个核心话语
第十章 报业数字化转型与中国报业体制的变迁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进入新时期以来,伴随着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的繁荣昌盛,以及网络等新媒介的勃兴和传播新技术的扩散,我国社会正在急剧地向媒介化社会转型。社会的媒介化趋势持续建构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子系统,从而不断推进着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与结构化,并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创造及跨文化传播的交流方式。如何理解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的关联,认识媒介化社会的本质,寻求中国在媒介化社会的发展动力;如何解决媒介化社会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进程,理应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在2005年年初,武汉大学的“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创设了“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创新基地”,并设置了“新闻传媒与媒介化社会研究”的系列课题,在宏阔的学术视野上,开始致力于新闻传媒与媒介化社会这一重大课题的艰辛探究。现在推出的《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关系研究书系》便是这一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本书系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研究维度上,探索新闻媒介与社会改革的互动是如何推进中国社会向媒介化社会转型,以及新闻传媒又是如何形塑当代中国社会的结构及其要素的。其中,《中国社会转型下的传媒环境与传媒发展》一书集中于揭示在中国社会与传媒双重转型的过程中,社会转型与传媒转型之间的互动互构,从而形塑中国媒介化社会的内在机制。 后记
近年,业界盛行一种说法:“搞数字化找死,不搞数字化等死。”数字技术对于报业乃至整个传媒领域来说,不仅是技术转型的问题,更是生存形态、传播形态与产业形态的整体转型。“不搞数字化等死”的说法,太正确不过了。“搞数字化找死”的说法,道尽报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重重艰难与困扰,只是未免失之偏颇,而过于骇人听闻。
数字化,是全球传媒领域共同面临的问题,报业遭遇最早,问题也更为突出。报业遭遇数字化的生存危机,最早发生于西方发达国家,接着是我国港台地区,大陆报业尽管有体制的强力支撑,也终于未能幸免。
面临数字化的挑战,报业何去何从?纸质报媒的衰落是无可避免的了,但衰落不等于死亡,也许是一种“涅架”,纸质报媒的精英回归,未尝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与自然趋向。数字化与网络化生存,却是未来传媒的一种基本生存形态。
新的生存形态,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运作机制、新的赢利模式。不能建立起新的赢利模式,就很难维持生存。而这正是当下报业数字化转型过程遭遇的最大困境。我们也在认真思考着、探究着,并试图通过我们的思考与探索,于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
这是“985项目”的系列成果之一,这是一项集体研究成果。论著的整体构想与框架由我建立,然后由本项目研究团队分项研究与分章撰写,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姜帆,第二章余晓莉,第三章刘琴,第四章李明,第五章耿蕊,第六章王润珏,第七章朱亚,第八章门书均,第九章黄迎新,第十章刘芳。 文摘
插图:
与前期的报纸网络版相比,数字报纸的实践更加注重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对纸质报媒特征的张大和劣势的克服。数字报纸阶段,报媒已由最初对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被动适应转向主动使用。在此趋势下,报业集团内部的各种资源也发生了数字化的升级和改造。
·一是技术平台逐步统一。集团内逐步建立所有类型和系列的新闻产品(含纸质、网络和数字)的统一编辑技术平台,加快信息处理速度,实现信息共享,并为满足后续的应用和运作提供基础。
·二是数据标准的统一,即需要格式化,没有格式化的文本、图像,也是不能通用的。通过统一标准,消除系统与系统之间和隔阂,实现信息的共建、共享和资源集成。
然而,检视数字报纸可以看到,其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都存在着明显缺陷。“数字化”集中体现在对终端的开发与改造,内容构成和传播理念仍未跳出传统报纸生产运作的局限,试图通过技术手段使新型终端能实现对消费者传统的阅读习惯的迎合,而不是提供符合“数字化”时代要求的新的阅读体验。
事物的生存、发展都与其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生存环境的改变必然引起事物生存状况的适应性调整和改变。从过去到现在,随着市场环境和传播环境的变迁,报纸的内容结构、印刷方式和发行手段都曾多次发生变化。在数字与网络传播背景下,“报纸”也必然因为网络媒体的特质发生转型。对报纸网络生存未来的讨论需打破“纸质报媒”时代形成的固有观念和刻板印象,重新审视“报纸”的概念与内涵。尽管我们尚无法判断数字报纸将以何种方式呈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适应数字传播规律、发挥数字技术特征的数字报纸形式才是具有生命力的。
ISBN | 9787307078130,730707 |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冉华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