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海上安全环境 (平装) 7501239053,97875012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海上安全环境》以中国的和平发展为经,以海上安全环境为纬,较为系统和深入地考察了国家发展道路与海上安全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了中国海上安全环境的基本态势,探讨了塑造和平稳定的海上安全环境以促进国家和平发展的总体思路。
编辑推荐
《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海上安全环境》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冯梁,1963年11月出生,江苏江阴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国际关系史专业,先后获学士(1984)、硕士(1990)和博士学位(1994)。现为海军指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校军衔。长期从事海军战略、国家海上安全的教学和科研。曾代职北海舰队作战处副科长、驱一支副舰长,任职南海舰队驱二支副参谋长。参与中美海上安全磋商机制工作小组会议。主持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成多项国家海洋局、军队和海军级课题。主要著作有《国家海上安全》、《英国文化与外交》等。 高子川,1965年2月出生,浙江嘉善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本科)和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硕士、博士)。现为海军指挥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大校军衔。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周边安全和海洋战略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出版《蓝色警示:21世纪初的海洋争夺与展望》等6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段廷志,1969年1月出生,河南淮阳人。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日语本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博士)。现为海军指挥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上校军衔。长期从事海上安全政策和日本安全战略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独立或参编著作7部。
目录
第一章 世界大国发展进程中海上安全环境考察 第一节 影响海上安全环境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主要大国崛起过程中海上安全环境考察 第三节 小结:国家发展道路与海上安全环境 第二章 中国发展道路与海上安全环境之历史回顾 第一节 古代中国发展道路与海上安全环境 第二节 近代中国发展道路与海上安全环境 第三节 冷战时期中国发展道路与海上安全环境 第三章 冷战结束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海上安全环境 第一节 冷战结束后中国海上安全环境的变化 第二节 中国海上安全环境对和平发展道路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改善海上安全环境的作用 第四章 朝鲜半岛方向的海上安全问题 第一节 朝鲜半岛方向海上安全问题产生的战略背景 第二节 朝核危机的发展以及对中国海上安全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朝鲜半岛方向其他海上安全问题及其对中国海上安全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关于东北亚海上安全机制的构建 第五章 东海问题与海上安全环境 第一节 东海方向海上安全问题产生的战略背景 第二节 中日钓鱼岛问题 第三节 中日东海划界与油气资源开发问题 第四节 东海问题的发展对中国海上安全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 台湾问题与海上安全环境 第一节 台湾的地缘战略地位 第二节 台湾问题与当代中国海上安全 第三节 台湾问题的变化及其对中国海上安全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关于战略机遇期内稳定台湾问题的对策思考 第七章 南海问题与海上安全环境 第一节 南海问题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南海在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 第三节 后冷战时期南海安全形势的变化 第四节 南海安全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 第五节 关于战略机遇期内稳定南海安全环境的思考 第八章 海上通道安全问题 第一节 海上通道安全与近代欧洲部分陆海复合国家兴衰 第二节 中国海上通道安全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海上通道安全在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节 中国海上通道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 第五节 中国海上通道安全面I}缶的挑战 第六节 维护中国海上通道安全的主要方式 第九章 新时期中国海上安全战略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海上安全战略的定位与框架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海上安全战略的形势评估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海上安全战略的目标与任务 第四节 新时期中国海上安全战略的方针与原则 第十章 加强和平时期海上力量运用推进中国海上安全环境的改善 第一节 推动建立亚太海上信任措施 第二节 亚太海上军事安全合作 第三节 加强中国周边海域军事安全合作 第四节 海上军事危机的处置与管理 第十一章 新时期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海上力量发展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海上力量发展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海上力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中海上力量发展的战略构想 第四节 新时期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中海上力量发展的主要举措 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及人类共同发展。作为一个陆海复合型大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安全环境,特别是海上安全环境。随着国家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和平发展对海上安全环境的和平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保持海上安全环境的相对稳定,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国家海上安全环境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处海上空间各要素之间彼此影响和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客观状况,通常包括海洋战略区内自然地理状况和国家间政治、军事、经济相互作用情况。海上安全环境是国家面临的国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国家的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要素之一。从历史上看,海上安全环境对中国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历经了一个从弱到强、从小变大的过程。明代以前,中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陆上方向,海上安全环境总体稳定,对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影响有限。从明朝开始,倭寇与欧洲殖民者不断骚扰入侵,中国开始面临海上方向的安全威胁。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从海上入侵中国,中国海防危机频发。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海上门户洞开,海上安全成为国家安全软肋。海上安全环境恶化,成为中国一步步地陷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后记
《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海上安全环境》专著,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我国和平发展道路与海上安全环境研究》(06BGJ023)成果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课题立项和专著内容,源于中国和平发展理论更好地指导和实现海上安全环境和平稳定,更好地促进战略机遇期内国家和平发展之目的,基于课题组从事中国海上安全和海军战略教学和研究的素材积累与思想心得。 从2006年夏课题正式立项,到2009年上半年完成任务,再到2010年上半年获得出版清样,其间三易其稿,历经4个寒冬与酷暑,课题组全体成员在紧张的教学任务之余,为完成课题和出版专著付出了辛勤劳动。
文摘
全球范围内国际海洋秩序的重新塑造和构筑,积极应对各种海上安全问题,维护海洋的和平、稳定和安全,从而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海上安全环境的新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进一步发挥国际作用的方式。冷战时期,围绕国际海洋事务的集团对抗色彩浓重,各国在海洋事务上的政策选择比较有限,发挥能动作用的空间不大。这一时代背景也使得中国难以充分发挥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较长时期里,由于受到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封锁和遏制,中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上主要强调斗争的一面,在政策上表现为多自我封闭、少开放参与,多对抗斗争、少协调合作,因而无法有效体现大国的应有国际地位。冷战结束以来,与总体国际关系的变化相一致的是,围绕海洋事务的国际关系呈现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基本特征。相关国家之间既存在因利益摩擦而产生的竞争甚至对抗,同时又存在因共同利益而产生的相互协调与合作。而且,总的趋向是协调与合作在不断扩大与深化,因为冷战后海上安全的关联性和共同性进一步增强,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赖也在增强,要求各国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维护海洋的和平与稳定。海上安全环境的这种变化推动着中国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地区和国际海洋事务。与对抗相比,对话、协调与合作等建设性方式更能得到他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也更能应对和解决各国面临的共同安全威胁与挑战,因而更能体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地位。
ISBN7501239053,978750123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冯梁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