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爷爷爸爸学做编辑 (平装) 978756560032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向爷爷爸爸学做编辑》内容简介:文化是每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灵魂,而出版事业和出版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物质承载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出版人,不仅是出版活动的实践者,而且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交流、传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民族精神的护卫者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者。任何时代,治书修史者都肩负着神圣的历史责任、文化责任、社会责任,在我国,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但是,目前受名利诱导和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出版界跟风炒作、追求市场效应一夜成名而不顾文化品位等现象时有耳闻。在种种浮躁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出版从业者文化品格的缺失。唯其如此,为繁荣学术和民族文化而坚守文化天职、恪守社会责任的职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尤其值得在出版界大力弘扬。
编辑推荐
《向爷爷爸爸学做编辑》:书林守望丛书。
作者简介
叶小沫,1947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文革”中中断学业,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过农垦战士,后同北京当工人。1977年6月到中国少年报社工作,先后担任过科普版的编辑,编辑部副主任、编辑部主任;中国儿童画报宝葫芦画刊主编。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少儿科普委员会委员。曾为孩子写过不少科普短文,创作过童话、儿歌,编辑过少儿科普读物。此外还写过一些小说、散文,其中和父亲叶至善、哥哥三午一起创作的科学小说《梦魇》,获宋庆龄基金会儿童文学银奖和全国科普创作一等奖。退休后开始着手整理祖父叶圣陶和父亲叶至善的文字,为父亲编辑了散文集《为了纪念》、《叶至善序跋集》,科普作品集《失踪的哥哥》等,还和弟弟永和一起为祖父亲编辑了70万字的《干校家书》等书籍;其中叶氏父子庄“文革”时的通信集《干校家书》,颇具史料价值,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目录
三代人的缩辑情结——叶小沫《向爷爷爸爸学做编辑》代序(昊道弘) 第一部分 爷爷给我改文章 再读《爷爷给我改文章》 附一:爷爷给我改文章 附二:让全国的小朋友都知道 爷爷教我们写信 后记:处处为别人着想的爷爷 爷爷赠给我们的诗 后记:为瓦为砖惟扎实 为照片写说明 附:关于插图本的设想 三十年和一千万份——记爷爷参加《中国少年报》创刊30周年庆祝活动 爷爷的儿童文学全集 爷爷的儿童文学美绘本. 我们为什么要整理出版这本《干校家书》 就《干校家书》答《新京报》记者问 爷爷和牵牛花 爷爷不该被忽略的方面——在纪念爷爷诞辰115周年上的发言 爷爷教我们做人做事 第二部分 爸爸教我做科普编辑 爸爸教我做科普编辑 我们送走了爸爸 送爸爸回用直 爸爸的祈求 帮爸爸了却一个心愿——读《中了头彩的婚姻》 《在探索者馆里探索》选编后记 我编父亲的序跋集 《为了纪念》序 《开卷》·爸爸·我 《失踪的哥哥》后记 爸爸和他的《诗人的心》 爸爸:让我们分享你的骄傲和喜悦——写在“中国十位优秀科技传播人物”揭晓之际 第三部分 我热爱我的编辑工作 ·我热爱我的编辑工作——在中国少年报编辑部座谈会上的发言 一本被人遗忘了的科学童话 把最新的科技消息告诉孩子 我的一篇获奖作文 附一:壁虎捉虫 附二:《我和姐姐争冠军》序 我为什么不写——关于写的自白 三午的诗 我和三午的诗 我记忆中的少年时代 我没有见过面的外公 婆婆 我见过的马海德 丁聪先生的现象图 第四部分往事留痕 往事留痕 《叶圣陶集》封面和装帧设计的几封通信 后记
序言
文化是每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灵魂,而出版事业和出版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物质承载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出版人,不仅是出版活动的实践者,而且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交流、传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民族精神的护卫者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者。任何时代,治书修史者都肩负着神圣的历史责任、文化责任、社会责任,在我国,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但是,目前受名利诱导和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出版界跟风炒作、追求市场效应一夜成名而不顾文化品位等现象时有耳闻。在种种浮躁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出版从业者文化品格的缺失。唯其如此,为繁荣学术和民族文化而坚守文化天职、恪守社会责任的职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尤其值得在出版界大力弘扬。 出版人是文化薪火的传承者,具有坚守文化自信的历史责任。众所周知,出版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依托,一个国家民族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有赖于它的出版事业。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五千年而一脉不绝,就在于中国历代政治家、著作家、出版家、藏书家接续几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尊崇历史、珍惜古籍、编修文献、善待图书、重视典藏的优良传统,他们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人历代出版物之中,一代一代地传之后世,肩负起了将一个时代的科学文化及思想智慧真实地记录下来、传承下去的历史责任,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与时俱丰、愈加巩固。
后记
前年秋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国版协学术工作委员会一起筹划,要出一套专门给编辑们看的丛书——《书林守望丛书》。一次和吴道弘老师谈到这事,他认为,我的爷爷爸爸都是做编辑的,我也做了三十年的编辑工作,老少三代都做编辑的还不多见,几十年的耳濡目染,一定有些事情、有些感悟、有些体会可以写出来和大家交流。我有些动心。可是看到丛书的作者,不是我父辈编辑中的大家,就是我这辈编辑中的佼佼者,我虽勤勤恳恳做编辑,自己感觉没有大的作为,于是再三推辞,最终还是禁不住吴老师的热心鼓励,只好硬着头皮接了这件事。我努力去做,争取不要滥竽充数。我把这本书分成了四个部分:和爷爷爸爸有关的两部分放在前面,后面是我在工作中的感悟及书信摘抄。在这些篇目里,除了说编辑的体会,我还选了我的几篇习作,为的是实践爸爸说的“一个编辑应该自己会写”的教导。因此我给这本书起名为:《向爷爷爸爸学做编辑》。 人们赋予了爷爷好多头衔,爷爷却说:我当过教员,做过编辑,如果别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回答是编辑。爸爸八十岁的时候,给自己的一本自选集起名为《我是编辑》,表达了他对编辑工作的自豪和热爱。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编辑之家里,几乎每日里都在感受着做编辑的辛苦和快乐。对于如何做编辑,父子俩注重实干,注重细节,不善说教,也从来没有过什么长篇大论和鸿篇巨著。
文摘
去朋友家做客聊家常,临近吃午饭时她站起身,从书柜里给我拿出几本相册,说:“你慢慢看着,我去做点儿吃的。”说完她到厨房忙去了。我翻开相册很有兴味地看起来,可没看两张就大叫:“喂,过来一下,告诉我这是谁?”她放下刚拿起的鸡蛋来到我面前:“这是我妈,年青时漂亮吧。”说完转身走了。“喂,过来一下,告诉我你这是在哪儿?”她放下还没切的香肠来到我面前:“这是我在荷兰时去德国旅游,那里的山村比城市还美。”说完忙转身,可还没等她走到厨房,我就又叫起来了。最后她不得不在我身边坐下来,一张一张地为我讲解,照片上是谁,是什么时候,是在什么地方,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等我看完照片,吃饭的时间早就过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我们只好去吃麦当劳,她原本想为我好好露一手的计划完全落空。可我心满意足,因为从这些照片里,我差不多看到了她的一生,知道了不少与她相关的人和事。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爷爷。同是看相册,如果是看爷爷的相册,看的人身边就用不着有一个解说员,因为爷爷为每幅照片都写了说明,详尽地交代了有关这幅照片的相关内容,凡是看照片的人想要知道的,爷爷的说明中大都写清楚了。爷爷喜欢照相,还喜欢给照片写说明。在他的日记里可以看到他贴在那上边的照片,照片旁边都写着有关的文字。日记不是相册,贴在上面的照片不是很多,但是可以看得出来,很早爷爷就开始为照片写说明了。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他这样做或许是为了日后查阅吧?我这样猜想。
ISBN9787565600326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叶小沫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