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西方社会思潮与道德教育》内容简介:系统地梳理与反思现代西方道德教育发展的历程、特点与规律虽然不是一种全新的方法,却也代表了一种研究范式的转变。事实上它既表明了东方文化的编史传统如何试图在各独立的道德教育现象中寻找道德教育发展一般特性的思想优势,也表明了中国道德教育试图吸纳人类所积累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致思努力。
编辑推荐
《20世纪西方社会思潮与道德教育》: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研究丛书 目录
序言
绪论
一、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基本理解与阐释
二、“20世纪西方社会思潮与道德教育”的研究理路
三、“20世纪西方社会思潮与道德教育”论题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自由主义思潮与道德教育
一、自由主义思潮的历史脉动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蕴
二、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理论承诺及其教育意蕴
三、自由主义思潮对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影响及实践意义
四、自由主义思潮对西方社会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良影响
第二章 保守主义思潮与道德教育
一、保守主义思潮的嬗变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蕴
二、保守主义思潮的主要理论承诺及其道德教育意义
三、保守主义思潮对西方道德教育政策与理论的影响
四、保守主义思潮对西方社会道德教育实-践的影响
第三章 人本主义思潮与道德教育
一、人本主义思潮的历史流变与时代主题
二、人本主义思潮对西方社会道德教育理论影响的共同特点
三、人本主义思潮对西方社会道德教育的理论冲击
四、人本主义思潮对西方道德教育的实践改造及其双重影响
第四章 科学主义思潮与道德教育
一、科学主义思潮及其在教育中的反映
二、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思想旨趣与理论特征
三、科学主义思潮对西方道德教育理论进程的影响
四、科学主义思潮对西方社会道德教育实践与改革的双重影响
第五章 实用主义思潮与道德教育
一、实用主义思潮的源流及启示
二、实用主义道德教育思潮之驳杂的理论基础
三、实用主义道德教育思潮的核心观点及其影响
四、实用主义思潮对西方社会道德教育影响的辩证分析
第六章 批判主义思潮与道德教育
一、批判主义思潮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进程
二、批判主义教育思潮共同的理论特点
三、批判主义思潮对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在影响
四、批判主义思潮对西方道德教育的双重意蕴
第七章 新托马斯主义思潮与道德教育
一、新托马斯主义思潮的历史进程
二、新托马斯主义思潮在教育思想上的主要立场与见解
三、新托马斯主义思潮对西方社会道德教育的影响
四、新托马斯主义思潮之于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命运
第八章 全球化思潮与道德教育
一、全球化思潮:历史的际遇与时代的挑战
二、全球化思潮的理论谋划及其双重影响
三、全球化思潮之于世界教育发展的现实冲击
四、全球伦理:全球化思潮对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勾画
第九章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道德教育
一、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嬗变轨迹
二、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要理论主张及其道德倾向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之于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深刻影响
四、“现代性的另类”: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论贡献与历史
局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系统地梳理与反思现代西方道德教育发展的历程、特点与规律虽然不是一种全新的方法,却也代表了一种研究范式的转变。事实上它既表明了东方文化的编史传统如何试图在各独立的道德教育现象中寻找道德教育发展一般特性的思想优势,也表明了中国道德教育试图吸纳人类所积累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致思努力。这一客观的优势和主观的努力随着道德教育持续与深入的发展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延续和拓展。在这一过程中,某些不与时代精神相合的解读立场将得到修正,一些更真实、更完整的信息和材料将得到充实和修复,视域的不断融合同时扩大了获得可靠资料的范围并且确立了更具有解释力的思想框架。这一西方道德教育研究的范式转换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对于编年的道德教育研究来说,最自然的质疑是:它既非对道德教育发展史的研究,亦非对道德教育思想或道德教育专题的研究。探寻西方道德教育发展最一般的特征和内在逻辑,反映当今世界西方主要国家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整体面貌,展示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发展演变的总体格局,由此显得仍然必要。
也许没有哪一个世纪能像刚刚离我们而去的20世纪那样,整个人类生活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没有哪一个世纪的道德教育能像20世纪的道德教育这般充满了困惑、不安、挣扎与焦虑。随着现代性的开启与深入,人类的生存尺度、生存心态。价值追求和精神取向的深刻改变宣告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的开启。西方道德教育乃至世界道德教育都不得不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反思、解释或批判这种生活方式所能达到的文明程度以及它有可能带来的文明危机。基于不同的知识结构与价值立场的各种“主义话语”“权力话语”纠结缠绕,对这些道德教育知识、理念的审视与反省已经成了当下道德教育研究必须直面的境遇。 后记
近一个世纪以来,无论在实践还是在理论上,西方道德教育都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成果迭现的历史时期,它所产生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成就几乎超过了此前人类道德教育探索的总和。尽管其间也伴随着许多曲折与坎坷,但总体而言,过去的百年,确乎是道德教育发展成果最为集中、势头最为强劲的百年。各种道德教育流派与模式轮番出场,百舸争流,互竞短长,不仅推动了西方道德教育实践的改革与优化,而且也不同程度地预制了未来道德教育发展的走向,成为促进西方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不独如此,西方社会所产生的道德教育成果也逾越了地域、民族、文化传统的限隔而不断向世界其他地域和文化圈传播、渗透、蔓延,尤其是近20年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强劲,这种传播、融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就我国而言,随着全方位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以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之教育方略的推展,我国道德教育改革的视域不断扩大,西方的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与实践模式渐趋进入我们的视界,“洋为中用”、“为我所用”的良好学术风气正在形成。这也确乎是令人欣喜的。
在中国德育学界,关于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引介也渐入佳境,不同视角、风格的著述纷至沓来,丰富并促进了我国道德教育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变革。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不难发现,在各种版本的引介工作中,人们转述的多,反恩的少;具体呈现的多,系列论述的少;径直论述某一理论流派的多,悉心考究某一流派由以产生的思想背景与理论基础的少。 文摘
同时,每一种道德教育模式或思想也绝不单纯是逻辑和思辨的产物,而是全部社会存在的产物,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主流社会思潮影响的产物。这里的历史,既指社会发展的历史,又指不同的社会思潮在时间领域中所依次呈现的历史,特别是某一道德教育思想所由以依存并产生的社会历史;这里的逻辑,是指某一道德教育思潮自身发展的某种规律性、必然性;这里的统一,是指道德教育思潮、理论、思想、学说所呈现的历史与思想自身演进的过程相一致、相统一。“它们之所以是统一的,在于它们其实是一物两面的,即历史文献的先后出现是思想发展的外在的历史,而概念、范畴的逻辑演进则是思想发展的内在的历史。”②一种道德教育思潮不过是一定历史过程和社会生活环境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因之,对其分析就不能仅停留在其理论主张与观点的表面,而应深入到其赖以产生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与思想基础之中。这也与以曼海姆(Karl Mannheim)为代表的“知识社会学”所钟情的“任何观点都具有集体的性质、都是社会潮流的外在表达”的立场相一致。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才能尽可能把握某一社会思潮及其之于道德教育作用的思想实质、理论特点和局限性,才不至于孤立、静止地去看待这些思想。否则,就如奥裔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A. Schumpeter)所言:“一个人如果从他自己时代的著作站后一步,看一看过去思想的层峦叠嶂而不感受到自己事业的扩大,那么这个人的头脑肯定是十分迟钝的。”③就我们的研究而言,某一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承诺与思维逻辑必须与其时代兴趣、社会背景、主流社会思潮联接起来,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才能获得当代的价值与意义。这也是我们考察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与道德教育这一论题时所遵循的基本研究理路。
ISBN | 9787209054119,720905 |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唐爱民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