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社会保障论争》主要内容简介:韩国是中国的近邻,也是与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关系与相同文化渊源的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韩国从一个十分落后的农业国,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以快速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而创造了“汉江奇迹”,一跃成为当代世界新型工业化国家的重要代表。作为一个国土狭小、人口稠密、资源稀缺的国家,韩国在朝鲜战争后的成长事实,揭示了其必定有着丰富独特的发展经验。了解、学习韩国的发展经验并加以合理借鉴,无疑有助于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
编辑推荐
《韩国社会保障论争》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译者:(韩国)金炳彻 陈倩 编者:(韩国)金渊明 目录
第一篇 韩国福利政策特征
1 国民政府的社会政策:向新自由主义扩张,还是向社会整合转换?3
一、问题的提出3
二、福利国家危机、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4
(一)新自由主义的产生背景4
(二)新自由主义和社会政策5
三、福利国家危机、全球化与路径选择:英美式的市场主义,抑或欧洲式的社会协议7
四、韩国社会政策结构和特点: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结合10
(一)韩国社会政策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背景10
(二)韩国社会政策特点15
五、对国民政府社会政策的评价20
(一)国民政府社会政策的理念20
(二)国民政府社会政策的改革内容22
(三)社会政策改革过程的特点:劳、资、政之间的关系25
(四)综合评价:从新自由主义到统合主义?30
六、结论:民主化与国家管理问题32
2 “生产性福利论”与韩国福利国家的未来39
一、导言39
二、生产性福利论40
(一)生产性福利的意义与背景40
(二)生产性福利的重要因素41
三、生产性福利与韩国福利国家42
(一)生产性福利与社会保障支出43
(二)生产性福利与韩国福利国家的特征45
四、生产性福利的适当性问题49
(一)福利国家减弱的因素49
(二)西方福利国家的现状:以北欧国家为核心52
(三)福利国家危机论与生产性福利的恰当性问题54
五、结论55
3 金大中政府社会保障政策:超越了自由主义60
一、导言60
二、关于社会福利向新自由主义的靠拢62
(一)福利供应层面国家和市场的关系62
(二)社会保险和新自由主义63
(三)社会安全网和新自由主义66
三、金大中政府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及特征67
(一)国民年金:社会保障年金制度的固守68
(二)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的固守与连带性的强化69
(三)就业保险与产业灾害保险:扩大了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70
(四)社会安全网的扩充与国家责任的强化71
四、超越了新自由主义74
(一)新自由主义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向自由主义保障体系的转移76
(二)保守的统合主义福利体制的特点78
(三)从日本型保障制度脱离79
五、结论80
4 经济危机后福利改革的特征:福利国家体制特征的含义87
一、导言87
二、福利国家体制或福利国家类型88
三、生产性福利的特征91
四、福利改革的现实性94
(一)制度的变化94
(二)强化国家的责任?95
(三)福利改革的现实性总结:按阶层划分的福利原则97
五、福利体制特征的含义100
(一)阶层歧视的原因:假设式讨论100
(二)福利体制特征的含义102
六、结论106
第二篇 韩国福利体制类型
5 福利国家体制的定性比较:干预主义、自由主义和儒教主义113
一、导言113
二、比较分析方法115
(一)比较分析的两种策略115
(二)两种策略的结合:定性比较分析116
三、福利国家的多样性及其原因117
(一)福利国家的多样性117
(二)福利国家多样性的原因119
(三)定性方法研究的因素分析124
四、分析结果和讨论125
(一)干预主义福利国家128
(二)自由主义福利国家130
(三)儒教主义福利国家132
五、概要与讨论134
6 经济危机后社会政策变化:韩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138
一、问题的提出138
二、现有的理论研究139
(一)有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体制的讨论139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三种选择141
三、韩国案例146
(一)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化:由职业地位导致的差距拉大146
(二)社会福利政策的变化:以收入保障制度的扩充为核心152
四、收入不平等的深化和长期低失业率:韩国的特殊性155
五、结论: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十字路口161
7 韩国福利体制探讨:儒家主义、保守主义,抑或自由主义?168
一、导言168
二、现有理论探讨169
(一)艾斯平安德森的观点169
(二)东亚福利体制论171
(三)东亚福利体制论评价173
三、韩国的福利体制178
(一)福利体制化的标准178
(二)韩国的体制类型179
(三)对艾斯平安德森的评价183
四、结论185
第三篇 反驳、评论与争论
8 金大中政府社会保障政策:超越新自由主义了吗?191
一、导言191
二、福利扩大论的主要观点192
三、国家责任的扩大?193
四、从新自由主义脱离?196
(一)国家责任(社会保险)的扩大196
(二)新自由主义与社会保障支出198
(三)生活保障制度的民营化199
五、社会保障政策新自由主义特征200
六、结论203
9 “新自由主义论”内容与评价:以曹永薰立场为核心207
一、导言207
二、“新自由主义论”内容与评价208
(一)有关金大中政府福利政策特征的主张208
(二)有关韩国福利体制特征的主张216
三、结论220
10 混合模型?——评价金渊明的韩国福利国家体制论224
一、对于混合模型的评价224
二、对于自由主义福利类型批判的评价226
11 对韩国福利国家体制化的批判性检讨:制度的不成熟及其局限230
一、导言:韩国福利国家制度尚不成熟230
二、韩国福利国家的特征231
三、对韩国福利国家体制的讨论233
(一)亚洲或儒教式福利国家的可能性233
(二)走向混合型福利国家?235
(三)走向自由主义福利国家238
四、结论:韩国福利体制的意义与局限243
12 对于“国家福利强化论”批判的再批判及争论焦点247
一、导言247
二、对于福利政策特征的再批判与争论焦点248
(一)国家福利的概念和范畴248
(二)社会福利支出的变化与国家福利的强化249
(三)社会保险扩大的国家福利特征253
(四)基础法的特征问题255
(五)社会福利的差别性适用与收入差距扩大:是国家福利的反证吗?256
(六)私营保险的膨胀:是新自由主义福利政策的证据吗?259
三、福利体制分类与相关争论的焦点259
(一)混合模型?——概念的可行性与意义260
(二)社会保险的内部人外部人问题261
(三)职位差别化现象的弱化267
四、结论和研究课题269
13 金大中政府社会福利改革与韩国福利制度特征的讨论:发展主义的遗产和社会福利改革的局限273
一、导言273
二、金大中政府社会福利改革的特征:国家责任的扩大?新自由主义?保守主义?277
(一)以什么为标准来评价?278
(二)典型的新自由主义制度?281
(三)国家责任的扩大?国家干预的扩大?285
(四)金大中政府社会福利改革分析:成果和局限287
三、关于韩国与东亚福利类型的对应方案:发展型福利体制311
(一)儒家主义的福利体制?文化决定论的局限313
(二)韩国与东亚的社会福利类型:发展型福利体制315
四、代结论:对社会福利改革的展望317
14 韩国福利国家特征争论的意义和研究方向323
一、导言323
二、生产性福利的基本构想326
三、对韩国福利国家特征的争论333
四、有关体制论的再探讨:艾斯平安德森的体制论与对策339
五、结语347
第四篇 相关论文
15 巩固民主化与发展福利国家:文民政府与国民政府的比较355
一、争议点及理论355
(一)民主化的进展和福利民主化的发展355
(二)理论性观点357
二、文民政府与福利改革的挫折359
(一)文民政府的执政背景和特征359
(二)文民政府在发展福利方面的努力362
(三)对文民政府福利性的评价366
三、国民政府及其福利国家制度建设368
(一)国民政府执政背景和特征368
(二)国民政府在发展福利方面的努力370
(三)对国民政府福利制度的评价373
四、比较福利改革的成果377
五、结论与展望379
16 结构调整和社会福利:发展中国家社会福利的崩溃和金大中政府的课题385
一、导言385
二、理论争议: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和社会福利的关系387
(一)全球化论者的主张387
(二)政治补偿论者的主张388
三、经验性讨论:金大中政府转换社会福利政策范式的探索391
(一)1997年经济危机与结构调整的意义391
(二)发展中国家社会安全网的崩溃和结构调整支出392
(三)金大中社会福利改革新范式396
(四)分析399
四、实践性讨论:结构调整和巩固新福利政策的必要性402
五、结论405
17 韩国社会福利体制特征的经验性研究:以艾斯平安德森的标准为核心412
一、导言412
二、艾斯平安德森的三分法和分类标准415
三、对韩国社会福利体制特征的经验性考察417
(一)去商品化417
(二)社会分层425
(三)国家和市场的相对比重432
(四)家庭主义435
四、结论439 序言
韩国是中国的近邻,也是与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关系与相同文化渊源的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韩国从一个十分落后的农业国,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以快速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而创造了“汉江奇迹”,一跃成为当代世界新型工业化国家的重要代表。作为一个国土狭小、人口稠密、资源稀缺的国家,韩国在朝鲜战争后的成长事实,揭示了其必定有着丰富独特的发展经验。了解、学习韩国的发展经验并加以合理借鉴,无疑有助于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
在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保障是占有特殊地位的一个方面,它经历了朝鲜战争后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现在的体系并全面保障着韩国人民的福祉。而在以往30年间,中国也进入了快速工业化的轨道,改革开放造就了国家经济增长的奇迹,也促使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走上全面变革之路。然而,中国社会保障学术界与政策层面大多只关注社会保障制度起源地——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和后起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社会保障发展实践,往往忽略我们的近邻如日本、韩国,即使是对新加坡、智利这样的小国的社会保障发展实践,也远比对日本、韩国这样重要的亚洲国家要重视得多,以至于我们的改革开放缺少了对本来具有同样文化渊源的东亚国家的有效借鉴,这应当是一个不小的缺失。在中国加快建设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背景下,出版由韩国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撰著的《韩国社会保障论争》(原名为《韩国社会保障性质讨论Ⅰ》),无疑是一件弥补缺失的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在《韩国社会保障论争》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之际,我很高兴地应约为之写序,向中国的读者介绍并推荐这样一部学术著作。 文摘
插图:
注封建式或组织式应对。①这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韩国的劳动政治以排斥式组织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论点(宋浩根,1991)一脉相承。
国家到现在才对一般国民给予基于国家主义应对理论的福利并构建的福利体制(到经济危机以前)具有如下特征:(1)对适用对象来说,制度盲点非常大,给付过分慷慨,甚至到了缺乏制度间连贯性的程度(尤其是国民年金);(2)组合方式采取了分段式运营方式(医疗保险);(3)国家对社会福利服务的责任过低,国家主要起到规制者的作用;(4)对家庭或亲族的依赖度较高。这些特征与上述福利体制类型中保守式合作主义体制初级形式的类型之——拉丁模型非常相近。
具有这种特征的韩国福利体制因经济危机暴露出了非效率性,政府推进的福利改革在大范围内发生了变化。如上所述,政府的福利改革导致了阶层上的福利有效化、实际上的排斥、福利的市场化等歧视性结果,非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的福利体制特征,反而深化了上述拉丁模型特征中的阶层歧视结果。所以,韩国的福利体制特征概括如下:(1)在基于国家主义应对方式而扩大的福利体制中,对已纳入制度的阶层而言,因国家主义应对方式中的民主化和普遍化,收益变得更加稳定;(2)但制度盲点仍没有减少,因此制度中阶层间的两极化日益严重(适用福利有效化的阶层和实际上被排斥的阶层);(3)医疗保险摆脱了组合方式,采取了合并方式进行运营。
ISBN | 9787504586582 |
---|---|
出版社 |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作者 | 金渊明 |
尺寸 | 32 |